「超人」李嘉誠

李嘉誠1928年7月29日出生於廣東省潮州市。他的祖父是清朝末年的秀才,父親李雲經也受過很好的教育,以教書為職業。李嘉誠從小就受到家庭文化環境的熏陶,3歲就開始讀唐詩,到小學畢業時,已經能讀《紅樓夢》、《老殘遊記》、《資治通鑒》了。

可是,李嘉誠3歲時,祖父就去世了,從此家裡的經濟條件越來越差,生活越來越困難。父親幾次被迫丟下教鞭,到南洋去做生意,然而都沒賺到錢,最後還是回到家鄉來教書,艱難地維持著一家人的生活。李嘉誠放學後,常常到碼頭邊去撿煤屑。父親生了病,也沒有錢去醫院,還要堅持工作,有時候一邊批改學生的作業,一邊大口大口地吐血,使小嘉誠深感心痛。抗日戰爭爆發後,李嘉誠一家人離家逃難,先後在汕頭、惠陽、廣州等地流浪,經常露宿車站。父母和小嘉誠都不得不到大街上賣香煙、糖果、針線掙點錢,忍饑挨餓過日子,最後一家人逃到香港避難。李雲經積勞成疾,終於病倒在床。1943年,還不到40歲的李雲經就離開了人世。剛上了幾個月中學的李嘉誠從此失學了。

在那兵荒馬亂的年月,到處都是失業的人,李家寡母孤兒,就更難找到工作了。母親設法批發一些塑料花去賣,每天只能賺到幾角錢,根本無法養活一家五口。李嘉誠是家中的長子,對母親非常孝順,他不能不幫助母親承擔家庭生活的重負,所以到處找事情做。一位茶樓老闆看他們可憐,答應收留小嘉誠在茶館裡當燙茶的跑堂。16歲的小嘉誠,從此踏進紛紜按雜的社會,開始了頑強拚搏的人生旅程。

南方人起得早,睡得晚,茶樓天不亮就要開門,到午夜還不能休息。每天"披星戴月上班去,萬家燈火回家來",要工作十幾個小時,對一個未成年的少年來說,這實在是太難熬了。小嘉誠也抱怨過自己的"命"不好,甚至希望哪天日本鬼子的槍走火,把他打死算了!但是他想到母親和弟妹,感到自己有責任為家庭分憂,就是再困難也得拼下去。有一次,因為太疲倦了,他一不小心把一壺開水灑在地上,濺濕了客人的衣褲。當時他很緊張,等待著客人的巴掌、老闆的訓斥,可是那位客人反而為他開脫,不准老闆開除他。這件事給李嘉誠的印象很深,幾十年以後,當他成為香港有名的大富豪後,還感慨地說;"如果能找到那位客人,我一定要讓他安度晚年。"他還說:"這也是一次教訓,誰叫自己不謹慎?父親曾多次告誡我,要作男子漢,就要'失意不能灰心,得意不能忘形'。頂天立地的男子漢,第一是要能吃苦,第二是要會吃苦。"

李嘉誠在茶樓裡一泡兩年。他對這段生活從來沒後悔過。他說,茶樓是三教九流聚會的地方,各種各樣的人,各種各樣的事,都能看到聽到。久而久之,就使他練出了一種眼光,一個人是從事什麼職業的,他的性格特徵、生活習慣、為人處事,一見面就能猜出個八九不離十,也知道了該怎樣與這樣的人相處。他讀書不多,但是學會了利用環境觀察別人,這也算是社會心理學吧!這時練出的本領,對他生的事業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貧困的生活使李嘉誠過早地成熟了。

來往茶樓的客人裡,最讓李嘉誠羨慕的是實業家。他發奮向上的慾望越來越強烈,發誓也要做一個實業家。可是,像他這樣沒有後台、沒有本錢的人,該怎樣才能投身實業呢?李嘉誠17歲那年,大膽地邁出了新的一步。他找到一份為塑膠廠當推銷員的工作,便辭掉了茶樓裡的活。

推銷員,被很多人稱作"成為富豪的必由之路",但也被認為是"天下最複雜的職業"!做推銷員要有特殊的本領。首先是要能跑,這一點,李嘉誠不在乎,在茶樓裡跑堂,他能連續12小時不落座,也不感到腰酸腿痛。為了節省路費,他上下班從不乘車,十來里路,總是走來走去;出外聯繫業務,一個上午,能在香港大街上打個來回!做推銷員的另一件本事是臉皮厚,能磨會纏,使客戶不得不買自己的商品。不過李嘉誠從不願意死皮賴臉地纏人家,他總是事前想好幾套方案,使人家自然而然地接受他的商品。有一次他推銷一種塑料灑水器,走了幾家辦公室都沒有人要,他靈機一動,對辦公室的人說,灑水器可能出了點問題,想借人家的水管試一下,於是乘機在辦公室裡表演起灑水來,結果引起了人們的興趣,一次就賣掉了十幾個。有人認為,推銷員一定要能說會道,李嘉誠卻不以為然。他不喜歡高談闊論,講話也是不快不慢,沒有那種所謂外交家的口才。但是他非常注意市場和消費者使用這類商品的情況,別人不需要或者已經有了的東西,你去推銷當然是白費勁!當時他把香港劃分成很多區域,把每個區域的居民生活情況和市場情況都記下來,這樣就知道什麼產品該到什麼地方去推銷。短短一年以後,李嘉誠推銷商品的數量超過了廠裡那些老推銷員。

由於李嘉誠推銷有術,別人做不成的生意他能做成,他所在的那家塑膠廠的效益也就越來越好。生產同類產品的廠家,發現競爭勝負的關鍵竟在這小小的推銷員身上,便想花大代價把李嘉誠挖過去。李嘉誠的老闆得到消息,惟恐李嘉誠真的成了別人手中的工具,於是搶先下手,把李嘉誠提拔為業務經理,並破例給了李嘉誠20%的紅股。李嘉誠通過報刊瞭解國外市場的變化,通過茶館和娛樂場所掌握本地的行情,心中有數,指揮有方,他手下的推銷員都能根據他的指導完成任務。而李嘉誠也因此熟悉了塑膠行業生產經營的全過程,並且開闊了視野,增加了交往,提高了管理能力。正如他自己所說,"吃透了這一方雲雨"。

3年以後,正當廠裡準備重用李嘉誠的時候,他卻堅決地辭職了。

20歲的李嘉誠認為自己已看清了形勢,做好了準備,他要放手大幹一番了。

白手起家的李嘉誠,用自己幾年來積蓄的7000港元,又向朋友借了些錢,在維多利亞港附近的一條小溪旁,租下了一間灰暗的小廠房,買下了一台老掉牙的壓塑機,辦起了"長江塑膠廠"。有人開玩笑說,這個廠只有這塊招牌是新的,別的全是舊貨!但是李嘉誠不這樣想,他選擇"長江"作廠名,是有深刻用意的。他說:"如果你不廣泛吸納細小的支流,就不能成為大河。一個干實業的人,就必須有廣闊的胸襟與別人一起工作!"充分顯示出一個實業家的眼界。廠子剛創辦,缺乏資金,更缺乏人才,採購、設計、生產、推銷,都得李嘉誠親自過問。每天一大早,他出門去聯繫業務,這時他是採購員兼推銷員;到他回廠後,廠裡一天的生產才能開始,這時他是師傅、老闆;晚上搞設計,以便工人們第二天能照圖施工,他又成了工程師……那時他幾乎每天都要工作16個小時!

年輕的李嘉誠就像別的創業老闆一樣,希望事業發達,他急於擴大再生產,缺少資金,就向朋友去借。但是他也碰到了所有初涉市場的企業家慣常碰上的問題:產品出現積壓,資金周轉不靈。他沒有闊親戚、富朋友,人家借給他的錢,都是準備自己辦事用的,所以一定要如期歸還。可是李嘉誠借來的錢已經變成了產品,而產品還沒能變成錢,他拿不出錢還人家,一度面臨破產的危機。據說他有一天晚上圍著工廠轉了大半夜,幾次向河邊走去,但終於又走了回來。他沒有自殺,第二天,他又找來一個經銷商,希望這個人能支持他渡過難關。可是那個經銷商邊看邊搖頭,圍著廠子轉了一圈,在河邊撒了一泡尿,走了。

朋友們都勸李嘉誠,算了,乾脆把廠子賣掉,還了債,自己到別人的廠裡去做工。憑他的能力,一定能得到老闆的賞識,待遇不會差的。

李嘉誠不願意這樣做。

只有在困境中不屈服的人,才有成功的可能。

他冷靜地總結自己失敗的原因,主要是操之過急,生產與銷售配合得不好。他果斷地收縮生產,把得力的工人派出去搞推銷。他自己也背著產品跑遍了香港,拜訪了上百個代理商。長江廠的產品畢竟質量好,很快就得到了幾個代理商的支持,他們預付了一筆定金給李嘉誠,使他終於渡過了這個難關。

李嘉誠又發現,各大商店幾乎都沒有塑膠花賣。香港人是喜歡擺設的,應該會歡迎逼真、漂亮又便宜的塑膠花;而塑膠花的生產技術要求並不高。他毅然決定,大量生產各種各樣的塑膠花。果然,塑膠花很快進入了千家萬戶,也為李嘉誠帶來了可觀的收入。

長江塑膠廠的興旺,不久就引起了同行的嫉妒。有人專門跑來拍了長江廠那間破廠房的照片,登在報紙上,宣傳說,長江廠就是這麼個破爛樣,怎麼可能生產出好東西來呢?然而那幫人卻沒想到,這反而使長江塑膠廠引起了人們的關注。不少本來並不經銷長江廠產品的代理商,跑來考察過以後,都認為這個小廠廠房雖舊,但組織得力,生產合乎規範,產品質量信得過,可以同他們做生意。結果長江廠的訂貨單大大增加。更讓李嘉誠驚喜的是,有一些外國商人也跑來了。李嘉誠從這些商人口中,得到了一個黃金般的信息,就是歐洲人最喜歡塑膠花。蘇聯人掃墓不用紙花,而用塑膠花,表示生命雖已結束,但留下的思想、品質、精神是長青的;北歐人則喜歡用塑膠花裝飾庭院、房間;美洲人連汽車上和工作場所也會掛一些塑膠花。於是從50年代中期開始,李嘉誠大量生產塑膠花,銷往歐美市場。工廠的年利潤也猛升到上千萬港幣。

古人說"三十而立",30歲的李嘉誠,已經成了老少皆知的"塑膠花大王"。他從一個茶樓跑堂成為千萬富翁,只不過用了10年多的時間。長江塑膠廠的牌子換成了長江實業有限公司,昔日的破廠房也變成了窗明几淨的高大廠房,工人們都穿上了制服。

正在塑膠花暢銷全球的大好局面下,李嘉誠卻敏銳地意識到,由於塑膠行業高利潤的吸引,越來越多的人擁人塑膠行業,這就勢必導致激烈的競爭,"好日子很快會過去",於是,他開始尋找下一個機會了。

這一次他找到的是房地產業。

香港本來就是彈丸之地,自50年代末期經濟開始復甦,世界各國冒險家、投機家紛紛擁入香港,由於經濟和人口的迅速增長,土地資源很快出現了短缺的苗頭,所以地價一直處於上升狀態。李嘉誠和夫人經過反覆商討之後,果斷地決定轉向房地產業。幸運的是,這時,恰好有一個經銷塑膠產品的美國財團,為了得到充足的貨源,願意以300萬港元的高價買下長江塑膠廠。李嘉誠在心裡盤算,他的廠子最多只值100萬港元,就是再經營三五年,也不一定能賺到200萬港元,於是毅然賣掉了塑膠廠,用這筆資本開始買進房地產。幾年之中,房價果然暴漲,先走一步的李嘉誠一下子從千萬富翁跨入了億萬富翁的行列!

60年代中期,內地發生了"文化大革命"的動亂,鬧得香港也人心惶惶,整個社會亂成一片。很多富翁紛紛逃離香港,爭著廉價拋售產業。李嘉誠正在建築中的樓房也被迫停工,因為那時就是建成了也沒人會買。如果按照當時的房地產價格來算,李嘉誠簡直可說是全軍覆沒了!

處在驚濤駭浪中的李嘉誠,臨危不亂,沉著應變。他仔細分析局勢,不相信香港會就此垮掉,他認定動亂是暫時的,中國肯定很快就會恢復穩定,香港還將進一步繁榮發展,而房地產的價格必然會回升。因此,在別人大量拋售房地產的同時,李嘉誠卻反其道而行之,將自己所有的資金用來大量收購房地產。朋友們知道後,都為他擔心,紛紛勸他不要做傻事。李嘉誠毫不動搖,他說:"我看準了不會虧本才敢買,男子漢大丈夫還怕風險?怕就別干實業這一行!"

李嘉誠又一次成功了。70年代初,香港的房地產價格開始回升,李嘉誠從中獲得了200%的高利潤!到1976年,李嘉誠公司的淨產值達到5個多億,成為香港最大的華資房地產實業。

對億萬富翁李嘉誠來說,單純追求財富已經沒有什麼意義了。現在,他把已經壟斷香港經濟幾十年的英國資本集團,作為自己的競爭對手,決心同他們一爭高下。當時,盡避長江實業有限公司開始向多元化和綜合化發展,要同擁有眾多產業的英資企業集團相比,實力仍然相差太遠。但是,李嘉誠這條"小蛇",卻已經雄心勃勃地準備去吞食那些"大象"!

70年代末,李嘉誠預見到旅遊業將成為熱門行業,一流的賓館將會有很高的出租率,於是拿定主意,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收買了擁有美國資本的永高有限公司的56%的股權,隨後又收買了其他股東的股權。永高公司的主要產業是位於香港中區的有800個房間的希爾頓大飯店。李嘉誠接收飯店之後,正趕上香港旅遊業有史以來的黃金時代,果然大賺一筆,為他下一步與英資集團競爭創造了條件。

1977年,香港地鐵要在中區鬧市的中環站和金鐘站舉行興建投標,這是香港最繁華的地段,也是世界上最值錢的地皮之一,每平方米標價高達10萬港元,總價估計在2.44億港元,被稱為"地王"。英國、日本、法國、美國和香港等地共309家公司前來參加競爭。李嘉誠胸有成竹,提出了最佳方案,一舉戰勝所有對手而中標。一時新聞界熱炒李嘉誠,說這是"華資地產凌駕英資的先聲",是"華資地產崛起的新紀元"!李嘉誠也因此獲得了可貴的信譽。第二年,李嘉誠中標所建的環球大廈和海富中心先後建成拍賣,都是在一天之內就售完,而且價格打破了香港房地產的歷史紀錄,為李嘉誠賺得了數億港元的財富。緊接著,李嘉誠又設法買下了一家老牌英資水泥廠和英國和記洋行經營的黃埔造船廠,古老的英資商行終於有一家成了華資集團大旗下的"臣民",這樁經濟界的奇跡,又一次成為香港的爆炸性新聞。

時勢造英雄,在香港富豪的"龍虎鬥"中,李嘉誠以獨特的經營方針和策略,把握時機的準確和果斷,超凡的毅力和信念,步步為營,節節高昇,最終登上了香港首席大富豪的寶座,成為稱雄香港的"超人"!1992年,美國的《福布斯》世界富豪排名,李嘉誠以38億美元的個人財產列世界第35位,成為全球華人中的首富!

1977年國慶節,李嘉誠作為香港知名人士走上天安門城樓,參加了國慶觀禮。後來又擔任了全國人大常委會常委。他多次捐款支援國家建設,特別是捐款5億多元創建汕頭大學。他說,他的父親是教師,岳父也熱心教育事業,但更重要的是,一個國家要想富強起來,首先就要振興教育!"辦汕頭大學,是我作為一個中國人應盡的責任!"鄧小平同志知道後,感慨地說,在當代華僑教育家中,"福建有個陳嘉庚,廣東有個李嘉誠!"

《富豪創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