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運動的領袖伏爾泰

「啟蒙」,就是開啟智慧,通過教育和宣傳,把人們從愚昧、落後、黑暗的封建社會中解放出來,使人們擺脫教會散佈的迷信和偏見,從而為爭取自由和平等去鬥爭。啟蒙運動是發生在18世紀歐洲的一場反封建、反教會的思想文化革命運動,它為資產階級革命作了思想準備和輿論宣傳。

啟蒙運動的中心在法國。法國啟蒙運動的領袖則是伏爾泰。他的思想對18世紀的歐洲產生了巨大影響,所以,後來的人曾這樣說:「18世紀是伏爾泰的世紀。」

伏爾泰在文學、史學、哲學、自然科學和政治等方面寫了大量著作,有近百卷之多。法國啟蒙運動的著名人物如狄德羅、盧梭、孔狄亞克、布封等人,無不是他的後輩,對他推崇備至,公認他是他們的導師。正如維克多·雨果所指出的,伏爾泰的名字所代表的不是一個人,而是整整一個時代。

伏爾泰原名弗朗索瓦·阿魯埃,為了避免封建專制勢力的迫害,曾先後以100多個筆名發表反封建作品,「伏爾泰」只是人們最熟悉的一個筆名。

伏爾泰於1694年出生在巴黎的一個中產階級家庭,父親是律師。伏爾泰少年時期就讀於耶穌會創辦的大路易學院,以後一段時期攻讀法律,但不久就放棄了。作為一個巴黎年輕人,他很快便聞名遐邇:他才思敏捷,妙趣橫生,嘻笑怒罵皆成詩文。但是在法國舊制度下,有這樣的才華會很危險的。伏爾泰由於寫了一些政治詩文,被投入巴士底監獄。1718年伏爾泰被釋放不久,他的戲劇《俄狄浦斯》在巴黎上演,獲得巨大成功。伏爾泰24歲就已聞名於世,在餘生的60年間,他是法國文學的主要人物。

作為當時最機敏、最著名的演說家,伏爾泰被一些法國貴族人士認為缺少一個平民所應具有的謙遜。這導致了伏爾泰和一個貴族羅昂騎士之間的一場鮑開的論戰,繼而這個騎士唆使一幫惡棍突然毆打了伏爾泰,並把他投入巴士底監獄。在伏爾泰答應離開法國的條件下,他被釋放了,去了英國。

伏爾泰在英國的生活是他一生中的一個主要轉折點。他通讀了洛克、培根、牛頓和莎士比亞這樣一些著名英國人的著作,結識了當時英國主要思想家。莎士比亞以及英國科學和經驗論都給伏爾泰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對他印象最深的是英國的政治制度。

伏爾泰回到法國,寫出了他的第一部主要哲學著作《哲學通信》。該書的發表標誌著法國啟蒙運動的真正開始。在《哲學通信》一書中,伏爾泰對英國的政治制度以及洛克和其他英國思想家做了一番大體上讚許的描述。該書的問世引起了法國當局的憤怒,伏爾泰又被迫離開了巴黎。

在隨後15年的大部分時光裡,伏爾泰是在法國東部的西雷度過的。在那裡他成了一個侯爵聰慧文雅的妻子夏特莉女士的情夫。1750年,普魯士王太子腓特烈為沽名釣譽,寫信給伏爾泰表示對他的崇拜,伏爾泰應他邀請前往德國。伏爾泰在波茨坦腓特烈的王宮裡度過了3年的時光。起初他與才華卓越、智慧超群的腓特烈交往甚密,但是兩人最終發生了口角。1753年伏爾泰離開了德國。

作為哲學家,伏爾泰遠不如其他同行具有創新精神。他在很大程度上是吸取了如約翰·洛克和弗朗西斯·培根等其他人的思想,加以重新敘述,使其大眾化。就是通過伏爾泰的作品(比通過任何其他人的都多),民主政治、宗教自由和思想自由等觀念才傳遍了整個法國,以及歐洲許多其他地區。

伏爾泰是天主教會不共戴天的仇敵,他極力抨擊天主教會,把它稱作「迷信的惡魔和狂妄的九頭蛇」。他猛烈批評羅馬教皇,說他是魔師一樣的騙子。伏爾泰一向是宗教信仰自由的堅信者,反對君主專制,反對教權,倡導英國式的君主立憲制。但是當他接近古稀之年時,法國發生幾起駭人聽聞的迫害新教徒事件。在激怒之下,他致力於對宗教狂熱主義進行的一場智識討伐。他寫了許多本政治小冊子,抨擊宗教上不容異說的言行。他還喜歡在他的每封親筆信上用「Erasez I『infame」作為結束語,意思是「消滅臭名昭著的東西」。對伏爾泰來說,這個臭名昭著的東西就是宗教的偏執和狂熱。

在晚年,痛苦的經驗使伏爾泰對所有君主失去信心,決心不再和任何君主來往,用他積蓄的財富在法國和瑞士的邊境地區買下了一塊不大的地產定居了下來。在這裡,他一面從事創作,寫下了《老實人》、《天真漢》等不朽名著;一面和法國啟蒙運動人員保持聯繫,支持他們的工作,同時還用他在社會上的崇高威望,為受教會迫害的人仗義伸冤,一直到1778年5月30日逝世。

《世界名人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