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大師米開朗琪羅

在達·芬奇名聲傳遍意大利之際,一位比他年輕23歲的佛羅倫薩美術家出現在藝壇,很快就成為與他抗衡的強大對手。他就是西方最偉大的雕塑家米開朗琪羅(1475—1564年)。他與達·芬奇、拉斐爾並列為意大利文藝復興藝壇三傑。

米開朗琪羅6歲時,母親就死了,不得已托一個石匠的妻子照顧了幾年。受生活環境影響,他從小就對雕塑發生興趣。後來父親送他進拉丁文與希臘文學校學習,但是他卻要學畫畫,父親訓斥也沒用。13歲時,米開朗琪羅進入佛羅倫薩畫家畫室學畫。1489年轉到另一個畫家那裡學雕塑。後來當上美術學校的學生兼助手,那裡是文藝復興運動的中心,人文主義學者集中的地方。他在那裡幹了14年,為自己成長為一名偉大的藝術家奠定了基礎。不久,他離開佛羅倫薩到了羅馬。

24歲時,米開朗琪羅作為雕塑家開始從事創作,製作了著名的《大衛》(雕塑)和《聖家族》(壁畫),又為教皇在梵蒂岡的西斯廷小教堂畫壁畫,用了4年時間,憑一個人在500多平方米的天頂上畫了343人。對於如此宏大的工程,本該找一些人作助手,但最後他中意的只有一個調製顏料干雜活的,繪畫只好都由他自己來完成。米開朗琪羅畫的這些巨人充滿超人力量,善於表現豐富的運動,並達到戲劇性高潮。人們從中感受到的是對人類的莊嚴頌歌。

米開朗琪羅曾在著名畫家古蘭達約門下學習,但真正給他啟示的是古代雕塑,他在致力於領悟古人成就時,也致力於解剖人體,研究人體的結構和運動,這使他成為充分發揮人體表現力的美術家之一。不同於充滿深邃智慧之美的達·芬奇的藝術,米開朗琪羅的作品以力量和氣勢見長,具有一種雄渾壯偉的英雄精神。或許,他是一位最接近貝多芬境界的美術家。在他的雕塑上,在他的繪畫中,一個個巨人般的宏偉形象挺立起來,就連他塑造的女性形象,也都具有剛勇的氣概,彷彿是神話中的阿瑪宗女子。

米開朗琪羅早年的雕像《大衛》,像達·芬奇的《蒙娜麗莎》一樣,是美術史中最為人們熟悉的不朽傑作,也是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代表作。在用一塊被棄置很久的名貴石材雕刻大衛形象時,他真正實現了把生命從石頭中釋放出來的理想,以精湛的技巧、強烈的信心,雕鑿出這尊完美的英雄巨像。我們知道,意大利15世紀兩位最著名的雕塑家多納泰羅和委羅基俄曾創造過兩件同名雕塑作品,他們不約而同地把大衛塑成少年,就像聖經故事講的情形一樣。而米開朗琪羅最驚人的地方,就在於他擺脫了文字記述的束縛,根據自己的要求,把少年大衛塑造成一位發育成熟、體魄健美的青年男子,一位如神的人,從而極具表現力地傳達出他對人的信心、對新社會理想的熱情。從15世紀的少年大衛發展為米開朗琪羅的成人大衛,彷彿象徵了從早期文藝復興轉入盛期文藝復興的歷程。

體現在《大衛》中對理想的英雄形象的迷戀之情,在另一件著名雕像《摩西》上得到進一步發揮。與寧靜的大衛不同,這位以色列人的領袖雖然坐在那裡,但他肌肉強健的形體中蘊含著無比的力量和內在的緊張感,威嚴的目光具有震懾一切的氣勢,這是一位真正的巨人,鮮明體現著米開朗琪羅「令人生畏」的風格。

米開朗琪羅晚年把大部分精力花在建築上。1546年他成為建造聖彼得大教堂的總監,為這座天主教會最大教堂設計的彎穹以飽滿、和諧、宏偉的造型,成為羅馬最壯觀的景致之一。

米開朗琪羅是一個頂尖的大理石像雕塑家,他認為藝術不是科學,而是「人的製作」,惟有將立體的實物從羈絆中「解放」出來,他才能得到滿足。他認為繪畫應取法雕像的圓形特質,建築則應本於人體的結構。他堅信人形象為至高無上的表達工具,故對古代雕刻家的認同感更加強烈。他也是新柏拉圖主義者,對他而言,肉體雖高貴,卻也是靈魂在世間的樊籠。這種二元論使他的人物尤其動人,因為他的人物外表雖冷靜,但內心卻彷彿波濤洶湧而苦於無法行動。

《世界名人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