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絲營銷威力大

“粉絲”營銷是品牌迅速發展的趨勢。

“粉絲”是英文fans的諧音,意思是對偶像的狂熱迷戀者,由此衍生出“粉絲”營銷,就是利用“粉絲”的這種偶像迷戀,通過微博、微信等社交媒體推廣產品。“粉絲”營銷有著覆蓋面廣、操作簡單、互動性強、信息量大、針對性強、低成本等一系列優勢,近年來廣受歡迎。蘋果產品的營銷很大程度上就是一種“粉絲”營銷。在此基礎上,又形成粉絲經濟,廠商通過與“粉絲”的互動改進產品與服務,達到更好的銷售效果。這種方式現在越來越流行。?

從“拿著貨找人”到“找到人賣貨”?

國內著名營銷專家葉茂中曾經說過,在中國搞品牌,最有效率的方式就是明星代言加中央電視台的廣告。然而前不久,他在微博上表示,這種方式現在已經玩不轉了。公眾賬號“深度粉絲”的創始人丁丁專業從事“粉絲”營銷,她說,以往國內企業搞品牌營銷的做法是:先有知名度,再有美譽度,最後建立忠誠度。“通常就是找個代言人去央視打廣告,馬上就能起來一個品牌。”而在銷售過程中,從來都是把渠道放在第一位。“我們老喊顧客第一,其實中國企業一直是渠道為王、終端為王。你只要能夠把貨送到經銷商那裡,對企業來說就已經掙到錢了。”?

但“粉絲”營銷顛覆了這一切。京東網、淘寶網的“秒殺”已成為一種常態促銷手段。所謂“秒殺”,就是讓用戶在特定時間競相下單,先成交者先得。這就要靠這些網站的“粉絲”們起哄式地傳播信息。這些“秒殺”產品通常價格極低、數量極少,但商家會同時推出些價格適中的產品。沒有“秒殺”成功的人會順便看看別的商品,很多人會退而求其次購買其他產品。李曉曄是野馬財經新媒體聯盟的發起人。在她看來,“秒殺”充分利用了商業心理學原理:東西越少,大家越想得到,搶的人越多。?

京東網、淘寶網這些電商用“秒殺”之類的手段培養起了特定網購渠道的“粉絲”。在智能手機領域,則有特定品牌的“粉絲”。在丁丁看來,小米手機就是國內品牌中玩“粉絲”營銷比較成功的。它先在一小部分消費者中打開知名度,靠他們往外擴散,最終讓產品變成大眾品牌。而在娛樂圈,從事“粉絲”營銷的一般是明星經紀公司、廣告或網絡營銷公司等。他們採取一條龍式運作,用話題或事件吸引眼球,組織起“粉絲”群體,讓新人更快地出名。

“吸粉”“買粉”與“造粉”?

為了獲得“粉絲”,商家企業各顯神通,手段五花八門。比較簡單的方式是“吸粉”。李曉曄介紹說,微博、微信“漲粉”主要靠優質內容吸引“粉絲”加關注、轉發以及線上線下的活動,通過二次傳播擴大關注度。“微博上漲粉靠大號帶小號。大號@一下小號,或者直接轉發小號內容,效果會好很多。”微信上則是朋友圈互推。

另一個迅速增加“粉絲”的辦法是搞活動。李曉曄剛剛就著“京東618”的機會,在微博上做了“加粉、轉發贈送京東購物卡”的活動,這種送禮招來的“粉絲”叫“禮品粉”。明星要漲“粉絲”則大部分都靠經紀人或團隊,定期跟“粉絲”進行一些相對密切的互動,包括見面會、送簽名、送專輯等。

這是實打實的辦法。“水”一點的就是“買粉”,比如商家對“粉絲”營銷人員定了考核指標,這些人到了期限“粉絲”量不夠,就會用錢去買。不過,買到的大多被稱為“殭屍粉”,商家從用戶活躍度可以分辨出來。

10萬以上的“粉絲”量,可以直接帶來商機。李曉曄說:“我們之前做的一些十幾萬‘粉絲’的賬號,都會有廣告公司、公關公司、企業宣傳部門等聯繫我們,進行產品推廣。一般來說,轉發一條微博大概收費1500元到3000元左右。商家會根據賬號的定位、‘粉絲’數量來定價。”

“造粉”可能是更高明的手段。在丁丁看來,“粉絲”營銷的核心是怎樣找到最有傳播力的“粉絲”。“100個消費者中,可能有1個是內容的創造者,有9個負責轉發和評論,而另外90個都是圍觀者。所以,‘粉絲’營銷的核心是找到那1個人和9個人,影響那90個人。”丁丁說。

這“最值錢的一個人”可以通過各種方式找到,比如從老客戶的數據裡,從垂直平台上,通過做活動,等等。商家通常會先策劃一個活動,讓消費者在這個過程中增加瞭解,產生信任,然後分享。增進情感要通過不斷地接觸,一回生,二回熟,三回就是好朋友。所以要不斷製造大家溝通的機會。

對營銷者來說,“粉絲”是分層級的。一般“粉絲”是有忠誠度的客戶;往上一層是“腦殘粉”,即盲目的崇拜者;再往上是“死忠粉”,能理解品牌的精神和價值觀,這些人才是內容的創造者。不過,現在的“粉絲”忠誠度跟過去也不一樣。丁丁說:“過去的忠誠度是說客戶會重複購買你的產品,而現在我們要找的‘粉絲’是:第一,他會重複購買你的產品;第二,他願意把體驗產品後的感受通過社交媒體分享。”她以服裝品牌為例說明:“一個品牌首先要有自己的個性,要有定位,比如說是走小眾路線、非常個性化的女裝。然後讓用戶參與到產品製造和內容製造過程中。比如鼓勵顧客買下服裝後自拍,把照片放到網上。對其他顧客來說,這很有親切感。”接著是進一步分享,比如有顧客表示衣服面料很好,或者能夠遮住小肚子,商家就會把這些體驗傳播出去,影響更多人。

品牌要有“死忠粉”

在商業心理學者吳建雄看來,“粉絲”營銷主要抓住了消費者3個心理:一是“巨嬰心理”,比如明星“粉絲”通過與明星互動,幻想自己是明星的“自己人”。二是從眾心理,大家都是某個產品的“粉絲”,有種安全感。三是逃避心理,通過追偶像讓自己遠離煩惱。

對這種營銷,批評的聲音也不少,有人說這些都是在過度宣傳、玩噱頭。丁丁認為,這個說法不客觀。“粉絲”營銷的實質是以人際傳播的方式,利用網絡工具傳播品牌。這個過程中,“第一是用戶體驗,第二是產品口碑。未來誰能更多地把用戶體驗做好,就一定會擁有更好的口碑。過去的營銷是品牌影響客戶,未來的營銷是客戶影響客戶。”在她看來,“粉絲”間交流靠的是信任。比如微信朋友圈,加了關注的人之間是有信任感存在的。熟人說的話、分享的東西,你會比較認可。通過這種營銷方式,可以讓企業更重視用戶體驗。因為只有用戶真的覺得你好,才會分享出去。

而從更宏觀的角度看,“粉絲”經濟是與中國互聯網的發展同步的。吳建雄說:“最早是論壇、BBS,那時‘粉絲’以跟帖的形式出現,線上跟帖,線下組織飯局交流。然後是博客時代,以‘粉絲’訂閱內容的方式發展。隨著微博時代的來臨,‘粉絲’之間有了更多交流。到微信時代,在公眾賬號上,‘粉絲’又因轉發關注者的內容,形成二次傳播。”

在丁丁看來,“粉絲”營銷的利潤空間還很難判斷,但這種模式是個趨勢。“很多人已離不開移動互聯網,一會兒不看微信朋友圈,就好像失了魂一樣。今天信息越來越透明,技術的發展也真正實現了以用戶為中心來做品牌。而品牌有了‘死忠粉’,才能迅速發展。”

《成功創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