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知縣演習「逼供」

話說70多年前,四川新繁(現成都市新都區新繁鎮)縣衙後院有一間小屋,小屋的門前有一片荒草叢生的小壩子,除了幾隻雀鳥時常來光顧外,這裡了無生氣。小屋的門上掛著一把銹跡斑斑的牛尾鐵鎖,形同虛設,但一層層重疊粘貼的封條卻有一股肅殺感。紙質的封條久經風雨侵蝕,更蒙上一層厚厚的灰塵,上面的字跡斑駁,難以辨認。從佈滿蛛網的窗戶往內窺探,裡面有一頂床帳,佈滿了蜘蛛網和塵埃。頓讓人感到小屋的慘淡淒涼和神秘莫測。

小時候,曾聽老年人講,清朝乾隆年間,新繁縣有一位縣官姓李名莪。在他卸任之後近200年間,凡是初來新繁上任的縣官,都要在這間小屋前設祭,以香燭錢帛、三牲酒醴、鮮花水果等行祭奠緬懷之儀。祭祀禮畢,縣官親自在原來的封條上加貼一張新的封條。雖說祭奠的排場不算隆重,但嚴肅的氣氛卻讓人難以忘懷。為什麼每一位新上任的新繁官吏都要在此祭奠呢?這其中有一個耐人尋味的故事。

古時民間訴訟,不管是民事還是刑事,都由縣官一人升堂審理。那時,縣官斷案除了現場勘驗外,常常依賴涉案者的口供和自己的推理來判斷,根本沒有高科技的刑偵設備。在案件審理過程中,每有犯人大呼「冤枉」,甚至聲嘶力竭地拚命號叫時,很多審案官員便動用大刑,有些罪犯原本想抵賴不認賬,但經受不住大刑伺候,便會一五一十地交代犯罪事實,審案官員很快就能結案。然而,「大刑伺候」免不了製造很多冤案。李莪身為父母官,向來兢兢業業、勤政為民。雖然他機智過人,斷案如神,但這一年是多事之秋,新繁縣大大小小的民間訴訟接連不斷,令李知縣身心疲憊。有時,他也以「大刑伺候」而獲得「口供」,便草草結案。

有一天,他審案結束,回到簽押房休息,心裡卻忽上忽下地難以平靜。剛才被審的犯人大呼「冤枉」及用刑時淒厲的慘叫聲仍在耳邊迴盪;犯人用刑後像一隻絕望無助的羔羊,乖乖伏罪的樣子總在眼前晃動。李莪反反覆覆捫心自問:「難道他真的冤枉嗎?如果真的冤枉,又如何證明他是被屈打成招的呢?」李莪冥思苦想,難下結論。這時,衙廂後院傳來母雞生完蛋後「咯咯嗒!咯咯嗒」的叫聲。他突然想到了一個辦法,然後快步走到雞窩邊,迅速撿起母雞剛生的蛋,偷偷地藏了起來,接著又回到原位坐定。

隔一會兒,太太的丫頭來撿蛋,發現雞窩裡沒有了雞蛋,慌裡慌張地到內室稟告夫人。這時,李莪也來到內室,他聽丫頭說雞蛋不見了,就故意板著臉說:「明明是你撿了,還說蛋不見了!」這丫頭平素最受太太寵愛,怎麼受得了如此委屈?她求助地看了看太太,可是太太在一旁沒有吭聲,丫頭便急紅了臉,跟李莪頂起嘴來,大聲嚷道:「大老爺,你怎麼冤枉人啊!憑什麼說我撿了雞蛋?」李莪佯裝大怒:「你這狗娘養的!撿了蛋,還敢不承認,與我強辯!」立刻命令衙役打鼓升堂,審理雞蛋一案。

衙役把丫頭押上大堂,按在地上打了一頓板子。這丫頭生性倔強,被冤枉不說,還挨了板子,心中非常不服,仍然呼天搶地大喊「冤枉」。李莪把驚堂木重重地一拍,吩咐左右「大刑伺候」!只聽那夾棍夾著丫頭的腳趾「喳喳」作響。一個姑娘家怎麼經受得了這種重刑呢?這剛烈的丫頭先是咬著牙挺住,可是夾棍還未被拉緊,她便覺得支撐不住了,心想「乾脆招了吧」,於是她大聲吼道:「大老爺,我招了呀!雞蛋是我偷了的!」李莪聞聲,立刻下令停止動刑。他繼續審問道:「你把雞蛋藏到哪裡去了?」「吃了!」「怎樣吃的?」「生吃的。」「為啥要偷生蛋吃?」「聽說生蛋吃了補人。」「你把蛋殼丟在哪裡去了?」「丟在火爐裡燒了。大老爺,我招完了!」她跪在大堂上抽泣著。此刻,李莪呆呆地皺緊眉頭,沒有言語,大堂上寂然無聲。良久,李莪似乎被丫頭的哭泣聲驚醒過來,站起身,打了個退堂的手勢,一場「逼供」的演習就這樣結束了。

退堂以後,李莪立刻吩咐下人把丫頭扶到後院,又急忙請來醫生給她療傷,並安排好護理。接著,李莪把縣衙三班六房集合起來,懇切地對大家講:「我們為百姓審理案件,要秉公持正,不可冤枉好人,不可無中生有,不可顛倒是非。過去,我們動輒重刑逼供,不知害苦了多少好人,造成了多少冤案!今天,我自己把雞蛋撿了,刑審好人,屈打成招,這就是證明!」說罷,李莪立刻帶領全衙人來到丫頭房裡,他先向丫頭行了全禮,然後當著眾人說道:「今天委屈了你,明白了我,救了今後的許多無辜。」同時,他鄭重地向眾人宣佈:「從現在起,我把她收為義女,你們一律對她『小姐』相稱。」眾人點頭稱「是」!

李莪滿以為這樣做可以平息丫頭心中的憤懣和委屈了。誰知這丫頭平時是個爭強好勝、性格剛烈又極愛面子之人,今天,她平白無故遭此冤枉和大刑,心想:「當官的人,為了博得清官名聲,不惜別人皮開肉綻,竟用別人的性命來做試驗。」她越想越傷心,越想越覺得無地自容,當夜就在她住的小房裡懸樑自盡了。

第二天,李莪得知丫頭懸樑的消息,立即趕赴現場,悲傷不已,悔恨交加。他滿懷愧疚之心為丫頭買棺盛殮,舉行隆重的葬禮,親自扶柩安埋。事後,李莪把這一事件寫成案卷,一份呈報上司,一份移交後任。

丫頭生前住的房屋,保持原狀,加鎖封條,以資紀念,也用來警示後任官吏不要濫用大刑,避免冤案再次發生。後來新上任的縣官都會來瞻仰這間小屋,焚香祭拜。一任傳一任,直到抗日戰爭初期,這間小屋樑傾柱朽,人們不得不將它拆除,但這個故事卻在民間一直流傳。

《民間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