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顧炎武(公元1613—1682年),原名絳,字忠清,學名繼坤,出生於江東四大望族之一的顧家。江蘇昆山人,是明末清初的愛國主義學者、思想家。「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句飽含愛國思想的名言,就出自他的名著《日知錄》。

顧炎武從小受歷史上愛國英雄人物文天祥、方孝孺、于謙等名臣將相人格的熏陶和影響,立志要做有益於國家和民族的人。雖然他考中秀才,但他始終淡看功名。青少年時期遍覽史志兵書,十分留心社會政治,著《天下郡國利病書》。16歲參加「重氣節、輕生死、嚴操守、辯是非」的江南士大夫政治團體——「復社」,經常與名士暢談治國濟民之術,表現了強烈的愛國思想,抱負十分遠大。

1645年清兵攻陷江浙,民憤沸騰,他投筆從戎,參加抗清義軍。清兵血洗了他的家鄉,兩個弟弟被殺,生母胳膊被砍斷。城破之日起,嗣母不食清栗,絕食殉國,臨終遺囑他:「深念國恩和祖宗遺訓,不做異國臣子。」嗣母愛國言行的影響,國破家亡的民族痛楚,更加堅定了他的抗清意志。他牢記母親遺言,決心忠於明朝,於是把「忠清」的名號改為炎武。後改名為蔣山傭,因為明皇朱洪武陵墓在蔣山,以此表明愛國心跡。「愁看京口三軍潰,痛說揚州七日圍。」愛國抗清之情,溢於言表。

顧炎武與清軍有不共戴天的民族仇恨。官僚地主方恆企圖侵吞顧炎武家產,誣告顧炎武有通海大罪(死罪),顧炎武被關押。好友歸莊四處奔波營救,情況十分危急,只好求助於錢謙益。錢謙益說救他不難,只要讓顧炎武送一張門生帖子就行。歸莊深知顧炎武具有崇高的民族氣節,就是餓死,也決不會向變節投降的人求援。於是,偽造了一張帖子代顧炎武送上。後來顧炎武知道了,怒氣衝天地要求立即撤回,並寫通告在街口,申明並無此事。

他血氣方剛時如此,晚年更是愛國志堅。清廷開設「博學鴻儒」科,瞭解和崇拜他的朝野人士爭相薦舉,請他為清纂修明史,他卻以「非死即逃」答覆,拒不為異族服務。外甥在朝做官,特意為他買田置地修書院,以度晚年,他執意不從。他堅定地寫信告訴外甥:「故國不復,故里不歸。」

顧炎武在44歲後開始了長達25年之久的「足跡半天下」的北遊。他以「勾踐棲山中」勉勵自己「戳力事神洲」,反映了他圖謀恢復、力主抗清的精神。作為一名望族子弟,在他北遊的後半生中,歷盡艱辛險阻,但他愛國反清的意志堅定不移。僑居異鄉,漫遊北國,廣泛地結交了無數抗清名人志士,考察了滅清復國的軍事關隘,並且在章丘大桑莊買進田地千畝,作為北方抗清活動據點。在太原與傅山共同籌辦錢莊(票號),供抗清志士所需。在代洲與李因篤建屋舍,屯田墾荒,為抗清陣營開創根據地。和王宏在陝西華陰,「靜觀時勢」。他雖年邁力薄,圖謀不成,但他獨居異鄉,自飲艱辛,為抗清奔走呼號,忘我的鬥志不減當年。

盡避他年近七旬,墜馬身亡,愛國事業未盡,壯志未酬,但他對天下興亡、民族興衰的憂慮與愛國之情,永盛不衰。

【大視角】

氣節如此,世間一切沉浮、榮辱與算計,均已黯然失色;而其歷程中的所有細節,則必打上鮮明的烙印,綻放奪目的光彩。

《教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