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實學,愈挫愈進

徐光啟出生時,家道日漸衰落。他的父母特別希望兒子能通過功名道路,躋身於光宗耀祖的顯宦之列。

少年徐光啟讀書特別認真。13歲那年端午,母親為他送來溶好的紅糖水和熱騰噴香的粽子,要他趕緊趁熱吃下。他一邊答應母親,一邊伏在書桌上目不轉睛地抄寫。為了讓孩子安靜地學習,母親走開了。過了許久,母親進書房,驚奇地發現粽子是吃下去了,可兒子滿嘴都是黑墨,而且見他還是若無其事地搖頭晃腦,背誦文章。母親忍不住笑了。兒子問母親為啥發笑,母親甜蜜而又幸福地說:「粽子吃進肚子,『鬍子』長出來,我兒成張飛了!」聰穎的光啟用手一抹嘴,明白了是怎麼回事。原來他抄完文章就閉目背誦起來,還信手拿起粽子,摸著蘸墨水吃下去了。

他讀書不同於一般孩子,只要文章到手,他就要極快地背誦下來。他的規矩是:先用筆抄寫一遍,然後朗誦幾遍,做到背誦如流,最後燒掉手稿;接著又重複前一過程,抄寫、朗讀、背誦、燒稿。這樣反覆多次,直到完全消化記住,變成他自己的東西。

成年後的徐光啟更講究學習的目的性。他20歲時考中秀才,因家庭生活困難,只好去廣東、廣西等地,一邊教書,一邊營生。盡避父母寄厚望於兒子繼續仕進,但徐光啟仍不醉心於科舉。他把學和問,學和用,讀書和實際需要緊密地結合起來,把學習擴展到鄉村、城鎮,向工匠、師傅的各類專業群眾虛心求教。甚至克服種種困難,虛心向外國人學習。凡對中國有用的西洋文化科學知識,他都如饑似渴地把握。他總是「考古證今,廣咨博訊,遇一人輒問,至一地輒問」,不把一事一物研究透徹決不罷休。就這樣,徐光啟在生活和生產的實踐中不斷增長了實際才幹,豐富了自己的科學知識。

他在15年中連續六次參加鄉試都「名落孫山」後,幾乎完全無意功名,決心繼續研究實用學問,以報效國家。他35歲參加了最後一次鄉試。離發放金榜只有兩天了,一貫注重實學而自身學問淵博的主考官焦竑在合格卷中還沒有發現令他滿意的上乘之作。於是又認真檢查所有落選的卷子。他出乎意料地從「卷落孫山外」的試卷中驚喜地發現徐光啟的考卷非常優異。雖以四書五經命題,做八股文,但文章充分體現了經世致用的原則,表現了徐光啟的真才實學。他激動得「擊節歎賞」,拍案大喜:「此名士大儒也!」徐光啟這匹千里馬,終於遇到獨具慧眼的伯樂,他中了順天府舉人第一名。從此聲譽大振,「名噪南北」,他的那份考卷也被編入《讀墨簡練百篇》一書。

徐光啟又經7年寒窗苦讀,考中進士。從此開始了他顯露才華、實現理想、報效國家的從政生涯。他供職神宗至思宗四朝共20多年,歷任翰林檢討、詹事府少詹事、禮部侍郎、禮部尚書等職,71歲時升任文淵閣大學士,成為地位相當於宰相的重臣。更為重要的是他勤奮學習,譯著甚豐。他率先把西歐的自然科學知識介紹給祖國,為後人留下300多萬字的著述。其中極負盛名的《農政全書》,對我國農業科技發展有過極大的歷史影響。

【大視角】

堅持執著如一的方向,再將主觀的能動發揮到極致,把自我的視角全盤開放,當然足夠成就大家。

《教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