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缸教字,父子齊名

王獻之(公元344—386年)東晉書法家,字子敬,王羲之第七子,自幼從父學書法,與父齊名,並稱「二王」。曾任秘書郎、丞,後任建威將軍、吳興太守、中書令。

中國歷史上有句名言:「唐詩,晉字,漢文章。」所謂晉字,就是指王羲之與其兒子王獻之的字,王氏父子的字是後世書法的楷模。

王獻之還在幼年的時候,父親王羲之已經是赫赫有名的書法家了。家中經常有人來求教,同父親切磋書法藝術。時間久了,獻之耳濡目染,逐漸對書法產生了興趣。七、八歲時,他就渴望向父親學習書法。有一次,他去找父親,問能不能把寫好字的「秘訣」告訴他。王羲之看出兒子想學字,又不想吃苦,就指著院裡的18口水缸說:「秘訣」就在這水缸裡,你練字能把這18口水缸裡的水用完,就知道了。獻之有些不解其意,心中不太高興。他想,不教我秘訣,就自己練,沒準也能練出好字。

有一天,他在寫字,父親來到他身後,冷不防抽走他的筆,斥責他說:「你握筆如此鬆弛,怎麼能寫出力投紙背的字來?」受到父親的批評,獻之哭了。母親告訴他,要理解父親的心意,聽從父親的教誨,並給他講述王羲之少年時,如何刻苦學字的故事。聽了父親的故事,獻之終於懂得了,父親為什麼能成為被人羨慕的書法家,原來是經過這樣的勤學苦練啊!秘訣就在「勤」和「苦」上。

從這以後,獻之聽從父親的教導,每日倚靠在水缸邊上,認真練字,先從筆劃開始,接著再練全字。為了讓兒子學會握筆,王羲之在兒子的筆端,放上一塊石頭,讓他頂石揮筆,以鍛煉功力。他把自己多年練筆的經驗告訴兒子:寫一點,「須空中筆作之」,如「高峰墜石」,讓人感到沉重有力;寫一橫,「要如長舟之截江堵」,讓人看去覺得難以搖撼;寫一上挑的彎鉤,要「似百弩初張」,使人看了有如鐵鑄而成。

有一次他正在書房練字,父親又來到他的身後,觀看一會兒,猛然伸手去拔獻之手中的筆,可是,卻沒有拔動。過後,王羲之對妻子說:「獻之這孩子,倒是不錯,現在練字神情專注,握筆不懈,運筆有力,如果再苦練下去,完全可以練出一手好字。」這話無意中被獻之聽見,他想自己苦心練字,三缸水已經用盡,可能差不多快趕上父親了,因此才能得到父親誇獎,總算可以輕鬆一下了。於是,就不太專心練字。

這一天,他寫了一大篇字,自以為差不多,請父親評點。王羲之接過來一看,筆劃無力,結構鬆散,那個「大」字寫得上緊下松。於是,在「大」字下面點了一點,成了個「太」字,叫獻之拿去給母親看。王夫人仔細琢磨一會兒,她覺得兒子的字和父親相比,真是差得很遠。在這一篇字中,她看只有那個「太」字的那一點,筆鋒有力,倒似王羲之的筆法。因此,她對兒子說:「我兒費盡三缸水,唯有一點像羲之。」獻之聽後,大為吃驚。母親所說「太」字的一點,正是父親加上的,可見自己與父親相差何等之遙,心中十分慚愧。

從此以後,王獻之不再驕傲自滿,多年如一日,潛心鑽研書法藝術,終於成為一位與父親齊名的大書法家。

【大視角】

只待心頭先扎駐了學海無涯的觀念,勤苦才真正具備久遠而強大的動力。因此,技藝的精進絕不是為了勤苦而勤苦。深入書山的道路,必得方向正確,而後才有勤苦所致的良性循環。

《教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