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方仲永為鑒

宋朝的文學家、政治家王安石,很懂得勤奮的重要性。

王安石小的時候特別聰明。據說,無論什麼書,他只要讀過一遍就不會忘記。他寫文章的速度很快,也不打草稿,寫得卻很不錯。可是,王安石並不因此而鬆懈偷懶,一直以方仲永為鑒,嚴格要求自己。

方仲永是什麼人呢?他是一個普通農民的兒子,和王安石的舅舅住在同一個村子。方仲永五歲就會寫詩,許多人從四面八方趕來看這個孩子。不管誰指什麼東西給方仲永看,叫他做詩,他都能立即寫出來,而且寫得很好。同鄉的人驚奇萬分,有些人就拿錢給方仲永的父親,請方仲永給他寫一篇文章。方仲永的父親很貪財,天天帶著小仲永到處串門,不讓方仲永上學讀書。結果,方仲永的知識一天比一天少,詩也寫得一天不如一天。

王安石13歲那年跟著父親到舅舅家,見到方仲永。那時方仲永與王安石年紀差不多大。王安石的父親叫方仲永作了一首詩,詩寫出來一看,並沒有傳說的那樣好,但也還看得過去。過了七年,王安石又到舅舅家,問到方仲永的情況。舅舅告訴他,方仲永已經和沒什麼文化的人差不多了。

這件事給王安石很深刻的教育。他認識到,一個人的頭腦再聰明,不學習總是不行的。就像方仲永那樣,由於不讀書,從一個很聰明的孩子,幾乎變成文盲。

王安石終身記取這一教訓,他總是不知疲倦地學習。親友中有人去世了,他不去弔唁;有的親戚辦婚事或慶生日發來請帖,他也婉言謝絕。他抓緊一切時間讀書、練字、寫詩,就是做官以後也還是經常讀書到天亮;早上稍為休息一下,有時臉也來不及洗,就匆匆忙忙去辦事了。

王安石勤奮學習,永不滿足,使他在政治上和文學上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大視角】

前車之覆,後車之鑒。天才的潛力總得後天的土壤,才得茁壯地成長。土壤人人皆有,耕耘卻非人人皆能,人人皆願。希求坐享其成,抑或一勞永逸者,最終只能耗盡一切,又喪失一切。

《教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