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歲賦詩,一生不懈

李賀(公元790—816年),字長吉,河南福昌(今河南宜陽)人,唐朝詩人,唐宗室遠支。因家世衰落,又因父親晉肅「晉」、「進」同音,不得應進士舉,只作過品位低微的奉禮郎。後棄官回鄉,生活困頓,又目睹藩鎮割據、宦官專權的政治局面,一腔悲憤,只能借助詩歌加以發洩。他所作詩歌,想像豐富,語言濃艷,藝術上富有創造精神,在中國文學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李賀幼慧早熟,七歲的時候就能寫出相當動人的詩歌,吸引人們爭相傳抄、品賞。當時文壇領袖韓愈看到傳抄的李賀作品,不由得拍案叫好,讚歎不絕。但看了作者的姓名,卻從來沒有聽說過,尤其聽說還是個孩子,就更加懷疑一個娃娃能否寫出這樣精彩的詩來。韓愈決定與文學好友皇甫湜一起乘馬車去李賀家,把事情弄個明白。

李賀雖然出身貴族,但到他父親時已經衰落,家境大不如從前那樣富裕。他父親只做過很小的官,而且死得很早,留下他和弟弟同母親相依為命。韓愈、皇甫湜來到李家門口一看,立即有一種冷清的感覺。庭院雖然不小,收拾得也挺乾淨,但只有一個白髮蒼蒼的老家人守在門口。老家人見到貴客來訪,進去好久,才和一個小男孩走出來。這男孩頭梳兩個小辮,身穿粉紅小庇,長長的眉毛,大大的眼睛。老家人微微屈身對韓愈說:「這就是我家小主人。」韓愈他們雖然聽說李賀還是個小孩子,但沒有想到竟會「小」到這種程度,所以聽了回答,仍然有點吃驚,但又不能不相信這是事實。

他們一邊往裡走,一邊想:「這是李賀看來不錯,可不知那些詩是否真是他作的,應該當面考一考。」他們坐下喝一會兒茶後,韓愈對李賀說:「聽說你小小年紀很會作詩,不知能否現作一首給我們看看?」李賀聽了,覺得十分好玩,馬上笑嘻嘻地表示同意。他研好墨,鋪好紙,提起筆來,約略思索一下,便以韓愈他們的來訪為題,一口氣寫成一首90多字的七言詩,題名《高軒過》。韓愈他們拿來一看,心中暗暗稱奇,口裡連連叫好,馬上把李賀摟到懷裡,喜歡得不知說什麼才好。不過,他們又產生了一種憂慮,擔心李賀沒有父親指教會荒廢了學業。臨走時,一再勉勵李賀要認真讀書,不斷進步。此後,這件事很快傳揚開來,李賀的聲名也隨著越傳越大,越傳越遠。

李賀不是像一般人想像的那種孩子,他並不因為自己天資聰明而放鬆努力,也不因名聲大振而自我陶醉。為了把詩寫得更好,他不僅刻苦讀書,向古人學習,而且同時注意深入實際生活,瞭解各種事物的特點。他經常騎上一匹瘦馬,讓小書僮背著一個綢布口袋跟在後面,到長安郊外的村鎮寺廟,叢林小溪,甚至荒墳舊墓去遊覽。他一邊慢慢地走,一邊細細地看,一邊苦苦的想,有時還停下來同人們交談。在旅途中,只要有一點新的感受和啟發,就馬上在紙條上寫下來,放進綢布口袋。晚上回家,再在燈下把紙條拿出來,細細推敲,反覆琢磨,最後整理成篇。

有一天傍晚,天下著毛毛細雨,他在回家的路上,看見一個采玉石的老人餓得在山崗上找榛子吃,感觸很深,當即拿出紙條寫下「夜雨崗頭食榛子,杜鵑口血老人淚」兩句話。回到家後,就以這兩句為基礎,寫成著名的《老夫采玉歌》。據說,他的很多優美詩篇都是這樣寫成的。有一次,李賀的母親到他的房間裡,發現小綢布口袋鼓鼓囊囊的,不知裝著什麼東西,伸手掏出來一看,原來都是小紙條,上面寫著很多絕妙的詩句,不由得心疼地說:「看這個孩子,為了寫詩,把心都要嘔出來!」

李賀很有才華,又很勤奮,但生不逢時,一生很不得志,經常受到別人的排擠和打擊,結果只活了27歲就病死了。有人說,他的才華和作品,完全可以同唐代另一位著名大詩人李白媲美。

【大視角】

才力如此,苦心如此,自然是字字珠璣,句句妙絕。只惜恃才而不恃力者,徒自舞文弄墨,終歸曇花一現而已。

《教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