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難不損狂傲激情

阿圖爾·叔本華是19世紀德國著名的哲學家,他之所以在西方哲學史上佔有一席重要的地位,緣於叔本華是唯意志論哲學的奠基人。

叔本華1788年出生在德國但澤的一個世代經商的富人家庭,家資殷實豐厚,使他一生不曾為吃穿奔波忙碌。然而這個敏感多思的孩子,卻從小在情感世界受盡創傷,且於以後的心靈追索中歷經種種磨難。孩童時代的叔本華頗得父親的寵愛,父親一心指望這個獨生的寶貝兒子將來成為一名「世界商人」。然而不幸的是叔本華年僅16歲時,慈愛的父親便因經商受挫而自殺身亡。當他看到父親的屍體從房後的河水中被打撈上來的時刻,叔本華不堪重創的少年之心在滴淌著鮮血,他痛切地感受到了人生的可悲。然而比父親小19歲的母親卻不以父親的死為意,依然尋歡作樂。叔本華怨恨母親,不能原諒她對父親的冷漠,因此而失去母愛,以致最終被母親趕出家門,手捧一顆心孤伶伶地自立於悲苦的人寰。從1814年5月開始,叔本華便與其母再未謀面,直到1838年身為作家的母親去世。他們母子在精神上和生活上整整隔離了24年,這在悲觀哲學家叔本華的生涯中,是一個不容小覷的悲劇。

與母親徹底決裂後叔本華更多沉緬於讀書、沉思與寫作之中,潛心於他的哲學體系的建構。1816年他出版了《論視覺和顏色》,然而沒有引起絲毫反響。此後,他開始撰寫立志為之貢獻畢生精力的哲學巨著《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他宣稱「我活著,就是為了撰寫這部著作」。經過嘔心瀝血的思考與艱苦的寫作,1818年春天,一本洋洋灑灑50餘萬字的巨著終於問世了。但是正如出版商曾經預言的那樣,他的書對於世人「只是一堆廢紙」,出版後一年多的時間裡幾乎無人問津。叔本華當時最大的希望是看到有人能為他寫一篇書評,哪怕是攻擊詆毀性的文字也好,藉以得到以石擊水,畢竟能蕩起一紋漣漪的確認。可是除了出版商不絕於耳、惡聲惡氣的埋怨外,再無別的聲息。

1820年叔本華帶著屢屢碰壁毫無減損的狂傲激情在柏林大學的哲學講壇上孤注一擲地與哲學之王黑格爾一決高下,又遭到了灰溜溜退卻的慘敗。1823年叔本華得了嚴重的胃病,每日胃痛不止;而嚴重的神經衰弱,又使他常常整夜整夜不能入眠休息。在多種疾病的困擾中,右耳又突然失聰。接踵而至的創痛並沒有磨蝕掉這個悲觀主義哲學家對構建自己哲學思想體系的激情,他頂著無人理解和病痛的折磨埋頭著述。1836年發表了《論自然的意志》,1841年又出版了《倫理學的兩個基本問題》,1843年完成了《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的第二卷。他找到曾為他出版過第一卷的出版商,介紹說「這一卷比第一卷更好,和第一卷相比,第二卷猶如一幅上了顏色的圖畫,而第一卷只是一張速寫。」出版商對他的願望本不欲理睬,然而叔本華表示,如果此書暢銷,他可以分文不取板費。為了能出版銷售,他同意壓價到最低,結果購買者仍然寥寥無幾。

叔本華作為唯意志論哲學的開山鼻祖,確實有一種百折不撓的堅強意志。他繼續埋頭著述,1851年寫成了《附錄與補充》一書,這是對他畢生為之奮鬥的力作《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的發揮和補充。當他第三次去請求為其出過兩次書的出版商時,遭到了憤然拒絕。最後在一個朋友的幫助下才由一家很不出名的小出版社給予出版,稿費分文沒有,叔本華的全部酬勞只是10本樣書。此書出版之際,正值1848年德國資產階級革命失敗以後,叔本華唯意志論的悲觀主義哲學在這個時刻終於找到知音,因而一炮走紅,出版商們你爭我奪地對他以前的著作也競相再版。叔本華在為《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三版寫序言時,對自身的哲學命運作了如下歸結:

「當這本書第一版問世時,我才30歲,而我看到這第三版時,卻不能早於72歲。對於這一事實,我總算在彼得拉克的名句中找到了安慰。那句話是『誰要是走了一整天,傍晚走到了,就該滿足了。』」叔本華歷盡磨難絲毫不減其狂傲激情的精神與他的哲學思想一樣,帶給世人一個大大的驚歎。

【大視角】

激情數十年不滅,已是驚天地泣鬼神的奇事。激情長存,希望長存,動力長存,長存於心,心必無限強大,也必無限智慧。

《教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