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藝術而生

路德維希·范·貝多芬(公元1770—1827年)幾乎沒上過學,他靠自學和名師的指導成就事業。在他的一生中,貧困、疾病、失意和孤獨不斷地折磨著他,其中最大的災難是耳聾帶給他的痛苦。

貝多芬二十八歲時,由於疾病,聽覺就開始減退。到了四十八歲,再優美的歌聲他也聽不見了,他只能用書寫的方式來和別人交流。

即使是在這種情況下,貝多芬仍然從事音樂創作。他的不朽名作——九十部交響曲的後七部,都是在失聰的情況下完成的。而其中的第三《英雄交響曲》,第五《命運交響曲》,第六《田園交響曲》和第九《合唱交響曲》被認為是永恆的傑作。

他用敏銳的觀察力來感受人類、社會和大自然,他把大自然的壯景、為真理而奮鬥的精神以及內心的苦悶都融會到樂章當中。作曲時,他經常咬著一根細木棒,藉以傳遞鋼琴的振動來感受自己作品的效果,並且經常為群眾演奏自己的作品。為了起草一部曲子,他經常花幾個月甚至幾年的時間,反覆推敲,精心錘煉。例如第五交響曲的創作,他就花了八年時間。

1802年,貝多芬在給他的兄弟卡爾和約翰的信中傾訴耳聾給他帶來的莫大痛苦以及他戰勝疾病的決心:「在我身旁的人都能聽到遠處的笛聲,而我卻聽不到;有時他們聽到了牧童的歌聲,而我卻毫無知覺,這是何等的恥辱!這樣的情景曾把我推到絕望的邊緣,幾乎迫使我結束自己的生命。但是,我的藝術,只有我的藝術要我活下去。」貝多芬在這種困境中曾大聲疾呼:「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它不能使我完全屈服!」為了藝術,他犧牲了平庸的私慾,戰勝了一切不幸。他說:「犧牲,永遠把一切人生的愚昧為你的藝術去犧牲!藝術,這是高於一切的上帝。」

【大視角】

一旦屈服,任何天才的潛質,都會突然湮沒。相反,任何外在的災難,都不足以窒息內心的火花。心花不滅,一切的打擊也就無足輕重。

《教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