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見鬼

★ 活見鬼

月集村、柳溝村、劉莊村,三個村莊幾乎呈等邊三角形,分佈在與山東交 界的一片廣袤的土地上,這裡地廣人稀,人均土地二畝多,在三角形的區域內,足有三千餘畝地,作物以小麥、玉米為主,間作棉花、花生、紅薯、大豆、高梁等作物,在九十年代之前,這些基本都是餐桌上的主食,但隨著生活條件的日益改善,特別是當前,種地不交 公糧,而且國家還給補帖,種地不只是為了餬口,又成了創收的一種手段,所以花生、大豆演化成了經濟作物,紅薯、高梁已經不種了,玉米成為了豬兒們的飼料,小麥雖然是主食,但由於產量高,再加上政府的種種優惠政策,很大一部分也都走上了市場,告別了以前家家屯糧的歷史,就像當前在農村裡老百姓最流行的一句土話:「咱國家真的有錢了,真想不到能有這樣的日子」

閒話少說,這次要講的故事是發生在1985年的一個夏天。上面提到,三個村莊呈等邊三角形,在這三解形的中性點位置,由於距離三個村莊都比較遠,且有一個不知道什麼時候形成的足有二里多長三米多深的溝,裡面遍佈雜草和蘆葦,即使是白天一個人走在那兒也是比較瘆的慌,由於運輸不便,所以三個村莊的老百姓象約法三章似的,都統一在那兒種上了棉花,秋節豐收季節,白白的一片,卻也煞是好看。

劉存厚,家住劉莊村,弟兄八個,排行老三,四十多歲年紀,生的黑不拉嘰,外號非洲娃,家有二畝多棉花地,沒事的時候經常到地裡鋤鋤草、打打藥、逮逮蟲子、掰掰叉子(這是種植棉花的一道必不可少的工序)等。

母老漢,家住月集村,當時有60多歲年紀,這個姓氏在當地極為少見,據村裡人講,他是外地的一個流浪漢,年輕時由於長的比較英俊,與村裡的一個寡婦 好上了,後來成了家,理所當然的就成了月集村的一個長駐居民,媳婦剛死了有一年多。他家的棉花地與劉存厚家的棉花地挨著。兩人在地裡幹農活的時候經常碰到,時間一長,東家長,西家短的經常嘮嘮嗑,就成了無話不談的忘年交 的好友。

秋天的一個晌午,劉存厚不放心已經盛開的棉花,草草吃過午飯,就騎著輛爛永久自行車,到自己的棉花地去看看,走到地頭時,看到母老漢也正站在地頭上,背著雙手,身體晃晃悠悠地來回踱著步,雙眼瞅著棉花地,悠哉悠哉的,看著倒也蠻自在。劉存厚忙下來車,把沒有腿的自行車往旁邊草地上一放,掏出大前門煙,嘴裡招呼著「老母呀,你也在這兒呀,來抽支煙」,但出乎意料地是,平日裡嗜煙如命的他這次卻看了看劉存厚,又看了看煙,卻無動於衷,又轉過身去,旁若無人的溜躂了起來。那一眼,冰冷異常,雖然只是短短的兩秒鐘,但愣是讓劉存厚激靈靈的打了個寒顫,伴隨著旁邊蘆葦在秋風的吹撫下發出的沙沙聲,莫名其妙的讓他感覺到了陣陣寒意,渾身起了雞皮疙瘩。這時,劉存厚才留意到,今天母老漢臉色異常的蒼白,背影顯的孤單和無助,初秋的氣溫 依然很高,卻穿著一件厚厚的黑色棉衣。等他緩過神來,自嘲的笑了笑,嘴裡嘟囔著:「老母呀,今天這是咋地了,是生病了還是與人嘔氣了,想開點,看你氣色真差,趕緊回家吧」。說完後,老母依然不理不睬地自顧自的溜躂著,劉存厚又討了個沒趣,心想,畢竟年齡大了,就由著他吧,我還是看看我的地吧。就轉身走進自己的棉花地,從南到背鑽了一通,等從地裡出來的時候,已經是下午3時,地頭上也不見的母老漢的蹤影。

第二天天還沒亮,劉存厚用平車拉了兩袋小麥,到月集村去打面。方圓十餘里內,只有月集村有一個磨房,當地老百姓吃的麵粉都是在月集村縻的。從劉莊村到月集村是一條羊腸小道,中間正好經過劉存厚家的棉花地,當他走到地頭時,東方已經起了魚肚白,又莫名其妙的打了個寒顫,抬頭望望天又低頭望望地,愣是把他嚇了一跳,他發現在母老漢地頭上,有一攤紅紅的粘液,好像是血跡,肯定是黃鼠狼又偷了誰家的雞,也不敢耽擱,就匆忙拉著車往月集村趕,到達磨房時,一看排了好長的隊,足了二十幾輛平車,還有劉莊村的兩個人也在等著,這下又得等到中午。閒著無聊,他想起了母老漢,就讓劉莊村的一個人幫著照看一下,就直奔母老漢家去,看看這老頭身體到底害的什麼病。走到母老漢家時,卻吃了個閉門羹,大門鎖著,扒著低矮的土牆往裡看,院子裡靜悄悄的。正好旁邊有一個抱著小孩的婦女從旁邊經過,劉存厚忙攔下他,「大姐,母老頭到哪兒去了」,那個婦女白了他一眼,「你說的是老母吧,他已經死了十幾天啦,也不知道得的什麼病,吐了一地的血,等村裡人發現他的時候,屍體都有點臭了,唉,一輩子的老好人,真可憐呀」,說完就抱著小孩走了。這句話,猶如晴天霹靂,愣是把劉存厚砸的暈頭轉向,張著嘴,瞪著眼,足足呆了有幾分鐘,等緩過神來,媽呀一聲轉身就跑,耳朵裡好像響起了母老漢費力的咳嗽聲,背上也涼嗖嗖的。

從那以後,劉存厚再也沒有到棉花地裡去過,都交 由媳婦打理了,這事經過劉存厚的傳播,聽的人個個毛骨悚然,農村裡的希奇事很多,但這種事情還是聞所未聞,也成為了家喻戶曉的一個經典鬼事,流傳至今,這個事我是聽劉存厚的兒子講的,聽完後,好多天晚上都蒙著頭睡覺。

《短篇鬼故事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