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硬件不可免費

我一直強調互聯網軟件可以免費,360也正是通過「免費模式」打破了國內殺毒軟件的舊有格局,一舉奠定了行業內的地位,原因何在?這是因為我們研發一款軟件產品的成本,相對而言較為固定。越多人使用,邊際成本(每一單位新增生產或者購買的產品帶來的總成本增量)就越低。如果使用人數達到上百萬、上千萬乃至上億,邊際成本甚至有可能趨近於零。當你擁有「免費模式」帶來的海量用戶之後,便可以為他們提供廣告或其他增值服務,從而實現商業變現。

後來,有人將「免費模式」應用於O2O(線上到線下)領域,現在看來無疑是失敗的。對於O2O來說,一個免費甚至帶有補貼性質的產品,它的邊際成本不固定,比如產品本身的物理成本、快遞送貨的物流成本、製作過程的時間成本等,這些成本無法攤薄。當然有一些應用,比如滴滴出行或者摩拜單車,因為本身瞄準的是剛性需求,它們能夠通過補貼的方式,慢慢在市場中形成壟斷,最後收取一定比例的交易分賬。然而,很多O2O項目並沒有能力做到這一步——巨人眼中的「螞蟻」,往往是螞蟻眼中的「巨人」。這一點在智能硬件領域表現得尤為明顯。

智能硬件的各個環節都有自身的成本。與軟件產品一樣,智能硬件產品的研發成本也存在「邊際效應」。用戶數量越多,單位研發成本越低。但除了研發成本之外,智能硬件產品還存在著物料成本、物流成本、生產成本以及營銷和銷售成本等,這些成本並不會隨著銷量的增加而明顯降低。

某汽車廠家投入巨大的研發、配件、人力及時間等各種成本,歷經千辛萬苦研發出了一款互聯網汽車。研發成功之後自然要面對量產和銷售的問題,如果廠家堅持「免費模式」,打算用低於成本價甚至完全免費的方式進行銷售,那麼肯定賣一輛賠一輛。

既然銷售的環節不掙錢,廠家必然會將目光投向廣告或者其他贏利方式,然而這又違背了基本的人性。即使汽車免費,我覺得用戶也難以容忍從打開車門到下車的整個過程中,到處都是廣告的影子。

或許有人會問,如果我研發的智能硬件賣得非常好,獲得了上百萬的App用戶,那麼是否可以推行「免費模式」呢?一些比較成功的互聯網軟件產品確實可以在短時期內爆發,獲得上百萬乃至上千萬用戶,而產品的背後可能只需要一個不到10人的創業團隊。但在智能硬件領域,問題並沒有那麼簡單。如果某款智能硬件產品真的賣到了100萬件,那便意味著企業擁有極強的供應鏈能力、質量控制能力以及物流能力。然而這些要求對於初創團隊而言,實現的難度相當大。假設你的團隊確實擁有這些能力,已將某款智能硬件產品賣出了100萬件,並獲得了100萬App用戶,按理說成績斐然,但事實並非如此。你會突然發現,與其他互聯網軟件應用產品相比,100萬的用戶基數與規模遠遠不足以支撐該產品鏈條的穩定與後勁。

因此,我在360正式涉足智能硬件領域後,改變了一貫以來對於產品免費的看法:互聯網軟件產品確實應該免費,並一以貫之;而智能硬件產品需要有合理的利潤空間。只有利潤,才能讓企業擁有持續的造血能力,才有能力支撐後續的研發,否則整個產業鏈都有可能出現嚴重問題。

我曾與美國一家著名芯片企業的首席執行官交流,並大力推廣「免費模式」,建議他們的芯片也應該免費。這家企業的首席執行官在非常耐心地聽我講完之後,只問了我一句話:「芯片免費沒問題,但是我應該向誰要錢呢?」

當時的360還沒有研發智能硬件,我對智能硬件的理解也不深入,因此覺得這位首席執行官的觀念太守舊,完全沒有意識到時代的變化。直到我們正式進軍智能硬件領域後,我才發覺事情似乎並非如此,並對那時的理所當然深表愧疚。很多東西從偉大到謬誤,只有一步。

基於這樣的認知,我仔細反思了智能硬件的商業模式,想明白了以下三個道理。

1.高端人才需要利潤吸引

在你沒有達到一定的用戶規模、沒有建立自己的互聯網商業模式之前,你的硬件如果能夠給用戶提供更有價值的服務,你理所應當要從硬件賺到錢。如果業界的所有產品經理都覺得智能硬件不能直接實現盈利,轉而投身於App,就極有可能出現很多不符合人性的產品,比如做出喝水之前要用手機進行操作的水杯來。

2.資本和渠道需要利潤支撐

如今,智能硬件產品的功能越來越細分,消費者越來越看重所謂的「消費品位」,僅僅是網上一些簡單的產品介紹,即使價格再低也不足以讓所有消費者做出購買的決定。很多智能硬件產品需要用戶親自體驗,並據此做出最後的選擇。這就意味著,未來的智能硬件不可能完全甩開線下的渠道和推廣,產品的成本並不局限於產品本身,渠道也佔了很大部分。在產品不賺錢甚至免費的前提下,企業能做的無非是燒錢或者擠壓上下游的空間,這種做法偶爾為之或許可行,但無法建立起良性的商業模式。

沒有一家企業可以永遠依靠資本的支撐。做企業不是做慈善,股東可以晚一點得到回報,但是絕不能沒有。如果盲目燒錢追求硬件免費,卻無法讓股東和投資人看到盈利的可能,很快會讓資本失去信心和興趣,最終導致資金鏈斷裂,企業「失血而死」。

3.服務和體驗需要利潤保障

對於很多研發智能硬件的企業而言,最重要的還是回歸商業的本質,思考如何將智能硬件產品的核心功能做好,獲得超預期的用戶體驗。事實上,所有的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服務、連接雲端以及智能芯片,都是為了讓這個硬件的功能發揮得更好,而不是最後把這個硬件變成一個數據採集器或廣告發送器。

很多企業在研發智能硬件時,過於參照大型互聯網公司的遊戲規則,盲目追求硬件免費,丟掉了硬件本身的體驗,這無疑是一個非常大的誤區。我在和創業企業交流時,經常強調創始人一定要有定力,不能隨波逐流,盲目追捧大企業。要知道,那些大企業的決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資本的影響。

因此,對於很多做智能硬件的企業來說,我的建議是忘掉一些資本的喧囂,不要過於急功近利。事實上,智能硬件在合理利潤的支持下,應該追求將用戶體驗做到極致,考慮怎樣為用戶創造一種與眾不同、超乎想像的感受,讓用戶心甘情願為產品買單,從而實現一個良性循環,為後續的升級產品打下紮實的基礎。

《極致產品:國民簡明爆品實踐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