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節 網狀實時協同的演化路徑:數據的分享/交換

數據的挖掘只是其價值的一個方面,更大的價值在於數據的交換/分享所創造的價值。這是因為,一方面,數據與物質不同,它具有很強的復用性。而且大多數情況下,數據被分享得越多,其價值也越大!另一方面,既然知識必然地分佈於不同的個人和組織之中,那麼唯有通過分享和交換機制讓大數據流動到有相關知識的個人或組織那裡,才能夠挖掘出它的價值。由特定的分享/交換機制所連接起來的企業之間(B2B)以及企業與消費者之間(B2C)的協作,才能讓大數據在流動中發揮巨大價值——阿里集團將其定位為「數據分享的第一平台」、「相信別人更聰明」。

網狀實時協同與數據的交換/分享,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如果說前者更多的是體現了企業之間、企業與消費者之間的合作機制,後者則更多的是一種核心的實現過程與路徑。數據要實現其價值,就需要流程的流動(網狀實時協同),而流程的流動則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數據的交換/分享。

如前所述,在工業時代的供應鏈——一種小規模的協作裡,其內部信息和數據的協同已經存在著很多困難,信息時代要構建一個立體、多維、大範圍的數據交換和分享機制,就更為不易了。目前可見的是,消費者在信息消費領域已經實現了大規模的網狀協作,如微博、文庫、搜索、維基百科等。企業在實物商品領域的大規模網狀協作雖然較此遠為困難,但也不是不可預期。

從根本上來看,互聯網和雲計算的根本優勢就在於能夠支撐起大規模、社會化的協作。隨著企業越來越走向開放化,其邊界將發生漂移,原本被企業各自IT系統鎖定和凝固於企業內部的商業流程,或只存在於中小範圍的供應鏈裡的商業流程,將被釋放到一個可以實現大規模協作的商業平台上。來自消費者的大數據的流動,將蕩滌一處又一處的籬笆,企業之間的流程「防火牆」將被數據的流動所衝擊,商業流程的大規模協作也將借助數據廣泛地實現「快速融化–流動–組合–凝結–再融化……」。而過去ERP等管理軟件的基本思路,則著眼於把企業外部的所謂最佳實踐、最優流程以軟件方式固化下來,並讓企業費力地穿上這件大多數情況下都不合身的「衣服」。這固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企業的管理效率,但其基本邏輯無異於向企業內部傾倒「混凝土」。「上ERP是找死,不上ERP是等死」的說法反映的正是這種窘境。時至今日,商業環境越來越複雜多變,這種對「結構化的最優流程」的追求,根本不能讓企業足夠靈活地去滿足互聯網時代的個性化需求。

大數據的利用才剛剛開始,實物商品領域裡數據的交換/分享還僅僅是一個雛形。展望未來,一個更加「自動化」的商業世界值得期待。如果說「機械化」曾經在一個又一個領域一點點地確立了自動化商業系統的「肌肉」,那麼我們今天正在感知到的則是「數字神經系統」的真實成長。

《互聯網+:從IT到D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