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節 在線產業帶賦能中國製造

促進製造企業升級轉型

在全國各產業集群中,眾多外貿型加工企業由於「兩頭在外」,缺乏銷售渠道和自有品牌,自己在價值鏈上只從事生產,對下游消費者需求和上游研發設計都不具有掌控能力,位於「微笑曲線」的最低點,利潤極低。

在線產業帶通過幫助這些企業集體上網,可以快速獲取消費者信息,壓縮中間渠道,以較低成本創建自有品牌,從而實現了轉型升級。根據1688.com統計,2013年,142個在線產業帶的交易規模同比增長達318%。在線產業帶已經成為傳統製造業成長的重要驅動力。

案例:織裡鎮童裝產業帶

阿里巴巴產業帶項目於2012年9月啟動試點,選定了浙江省織裡鎮作為第一個試點對象,織裡鎮政府項目投資600萬元。當年9月24日,織裡產業帶正式上線,主打童裝行業。上線短短兩個月,核心供應商數就翻了一番,在線交易額實現302%的增長,店舖瀏覽量實現213%的增長。

轉變地方經濟增長方式

中國經濟正在經歷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調整經濟結構的重大變革,即推動經濟發展方式由粗放型增長到集約型增長,從低級經濟結構到高級、優化的經濟結構,從單純經濟增長到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經濟發展的轉變。

轉變地方經濟增長方式的重點,是提升服務業增加值占比,從而實現「轉方式、調結構」。因此,如何大力發展服務業,特別是現代服務業和生產性服務業,是調整經濟結構的當務之急。

在線產業帶不僅能夠幫助製造企業實現升級轉型,還能夠加速傳統服務業向現代服務業轉變。例如,電子商務平台通過與物流企業的連接與合作,強化了對物流配送流程的監控,推動了物流服務質量的提升,從而帶動了物流企業商業模式和管理模式的轉變。再比如,在線產業帶的集體湧現,也催生了一大批B2B第三方服務商的誕生和成長,包括代運營、培訓、店舖裝修等。

同時,在線產業帶還能促進製造業「服務化」。如供應鏈管理中的「軟三元」:在總成本中,加工成本只佔1/4,交易成本卻佔了3/4。加工成本已很難再降,但交易成本降低的空間還不小。在線產業帶使消費需求能夠更直接地影響企業的營銷、設計和生產等各個環節,進而促進製造業與服務業融合,促進製造業「服務化」。

重塑電子商務產業鏈

1.阿里巴巴的CBBS戰略

阿里巴巴認為,電子商務的本質不是B2B、B2C和C2C,而是CBBS(消費者、渠道商、製造商、電子商務服務提供商)。只有把C(消費需求端)當作原點,把B(供應端)當作終點,並讓S(服務商)參與其中,整個產業鏈條才能被真正有效重構。

阿里巴巴在線產業帶的宗旨便是打造新型的CBBS電子商務生態系統,也就是說:通過多方合作的模式,結合阿里巴巴現有的資源,開展本地電子商務建設。中國產業帶的核心在於建設生態服務體系,即CBBS戰略中的「S」。阿里巴巴聯合當地政府、市場方、運營商、服務商、產業基地和專業市場等,通過線上線下結合的模式,協助當地政府搭建本地特色化的電子商務平台,量身定制個性化站點,突顯當地產業特色和優勢,策劃舉辦針對簽約產業帶的營銷專場活動,全方位扶持當地產業電子商務的發展,幫助當地企業創造更好的電子商務環境和條件。

2.B2B:從供給驅動到需求驅動

傳統的B2B模式,重點是企業信息的自我充分展示,大量的網商聚集在電子商務平台,網商以個體、分散的方式存在,通過競價等方式提升曝光量,買家主要是採購商,實際交易大多通過線下完成。從本質上來講,這是一種供給驅動型電子商務。

在線產業帶則改變了這種模式,從供給驅動過渡到需求驅動。在線產業帶以「聚合特色產業帶的好商好貨」為特徵,其訂單請求往往是由零售網商(如淘寶賣家)發起,通過在線交易,最終由產業帶的製造企業完成供貨。

在線產業帶很好地滿足了淘寶賣家尋找一手好貨源的需求,因此,這是一種需求驅動型電子商務。

3.激活B2B服務業

電子商務服務業的繁榮,始於大淘寶體系的建設。2008年,阿里巴巴集團提出了「大淘寶戰略」,為滿足海量買家的個性化需求,眾多賣家聚集於電子商務交易服務平台,漸次催生出專業化分工並蘊含網絡效應的電子商務支撐服務業和電子商務衍生服務業。2012年,我國電子商務服務業市場規模為2463億元,同比增長72%。

同網絡零售服務業迎來大繁榮相比,B2B服務業的發展相對滯後。隨著B2B交易在線化的趨勢逐漸增強,使得電子商務服務業加快融入B2B成為可能,在線產業帶的興起,則大大激活了B2B服務業。據統計,截止到2014年3月,全國98個已簽約1688的在線產業帶,其背後共有70多家第三方運營服務商,這些服務商大多是新成立或者從其他行業轉型而來。

另一方面,B2B服務業的振興,也反過來推動了在線產業帶的發展。電子商務服務業的優勢就是其分工更細帶來的專業化和效率優勢,因此,B2B服務業也將對在線產業帶的發展和提升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換句話說,以第三方運營服務商為重要支撐,是在線產業帶區別於以往區域性B2B電子商務群體的重要特徵。

《互聯網+:從IT到D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