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七品小官馮拯是怎樣扳倒副宰相寇准的?

北宋至道二年(996)七月,宋太宗在南郊祭祀天地。按照慣例,郊祀禮成之後,中外官員皆應加官進秩。當時的宰執包括宰相呂端,(副宰相)參知政事張洎、李昌齡、寇准。四人之中,寇准年齡最小(35歲),但是年輕有為,最得太宗寵幸。而呂端(61歲)、張洎(62歲)、李昌齡(59歲)三人年歲雖長,卻都得到過寇准的舉薦,故寇准在宰執中說話最有份量。

寇准以天下為己任,喜歡品評人物,獎掖人才,不講資歷,不問出處。但是他年輕氣盛,有時做事過於剛愎。此次加恩,寇准作為主政大臣,安排進秩草率、有失公允。他的親近故舊多破格安排到三省、御史台擔任清要職務,而對平素不喜歡或者不甚瞭解的官員,則按次序、資歷加恩。廣州左通判、左正言馮拯被進秩為虞部員外郎(正七品)。地位略有提高,但是品級和職事沒有變化。

馮拯是太平興國三年(978年)的一甲進士(探花),論年齡僅比寇准大三歲,也是少年成名的俊才。或許是因為出自趙普門下的原因,他的進步很慢,長期在地方任職。比他晚兩年及第的寇准已經是朝廷二品大員、參知政事了,他才混了個七品小官。據《續資治通鑒長編》記載,「准素不悅拯」,「拯嘗與准有隙,故准抑之」。

對馮、寇交惡的原因,史書沒有任何記載,大概是馮拯急於仕進,表現太過引起了寇准的反感。馮拯知端州之時,曾經十幾次上書對朝政提出建議,宋太宗打算將他召回京城任職,誰料想卻遭到了寇准的阻撓。此次郊祀加恩,馮拯感覺受到了壓制,一怒之下上書彈劾寇准擅權亂政,並列舉了他在嶺南用人不公的事實。

根據歷史記錄,馮拯彈劾寇准並非捕風捉影,胡亂猜疑。同期,廣州轉運使康戩也上告呂端、張洎、李昌齡等朝廷重臣黨同寇准,遇事不爭,成了寇准的傀儡。康戩是高麗人,與寇准同為太平興國五年進士,得蘇易簡(太平興國五年狀元)舉薦擔任嶺南東路轉運使。轉運使掌一路財賦,兼有考察地方官吏、向皇帝舉薦人才的職責(相當於省部級幹部)。康戩說話的份量,自然要比馮拯高出很多,讓人不得不信。

宋太宗本是個多疑的人,權臣結黨、任用私人觸及到他的敏感神經。於是「上大怒,召(呂)端等責之」,呂端、張洎等人把責任推給了寇准。太宗不聽寇准一再辯解,將他由參知政事降為給事中(正五品),出知鄧州(今河南省鄧縣)。

七品通判馮拯扳倒了二品執政寇准,馮拯取得了暫時性的勝利,卻也從此與寇准有了解不開的死結。在景德初年澶淵之戰以及後來天禧年間寇准與丁謂的黨爭之中,馮拯都站到了寇准的對立面,留下終身憾事。據丁謂《丁晉公談錄》記載:馮拯晚年時常追悔,不該意氣用事與寇准結怨,乃至於做出一些違背良心的事情。

宋真宗即位,長期在外地任職的的馮拯被召回京師,開始受到重用。馮拯也表現出過人的才幹,在人才濟濟的鹹平年間迅速崛起,5、6年便升任參知政事。《宋史》對馮拯的評價不算高,說他「議論多迎合主意」,也就是看皇帝的臉色說話。事實上,馮拯與奸人丁謂之流還是有本質區別的。

大中祥符年間,王欽若、丁謂之流投宋真宗之所好,積極幫助他東封西祠,大興土木,耗盡民脂民膏,天下目為奸邪。很多正直之士如王旦、寇准都不自覺地參與其中,晚年多引以為憾。而馮拯對此類禍國殃民的行為極為反感,多次稱病辭去高官出知州府,很是難能可貴。

大中祥符元年封禪泰山,這是真宗皇帝傾盡心血搞的重點工程,所有朝廷重臣都被「委以重任」。馮拯時任參知政事,是朝臣中的第三把手,按班次順序被任命為儀仗使。禮成,百官全部加官進爵,馮拯進秩為尚書左丞。他上書稱病,自請解職。宋真宗以手詔諭旨,又命宰相王旦親自到府邸,命其上朝視事。

大中祥符四年正月,真宗親祀汾陰,馮拯又為儀仗使,禮成後遷工部尚書。馮拯再次稱病請辭,真宗拜其為刑部尚書、知河南府(相當於副總理降為省長)。大中祥符七年,馮拯知河南府任期已滿,被召回朝任命為御史中丞(御史台長官,相當於紀委書記)。此時,宋真宗和滿朝文武正為祭祀老子、供奉玉皇大帝忙得如癡如狂,在此大環境下能有何作為!於是馮拯第三次上書稱病請辭,被任命為戶部尚書、知陳州(由府到州,實際上是降級了)。宋真宗曾經對宰相王旦說:「馮拯放著好差事不幹,非要到清閒的州府去任職,這是什麼原因?」王旦不敢道出實情,以他故搪塞過去。

隨著真宗晚年老邁昏聵,天禧年間的黨爭異常激烈。天禧四年底,寇准的政敵丁謂、錢惟演、曹利用等人結為政治同盟,在皇后劉娥的幫助下,將寇准、李迪等正直之士罷政出朝,貶往偏遠之地任職。馮拯則坐收漁利,以兵部尚書升任樞密使,不就又被任命為右僕射、中書侍郎、兼少傅、平章事,成為僅次於丁謂的次相。

真宗死後,丁謂及其黨羽氣焰熏天,又暗地裡與劉太后爭權。馮拯遂聯合王曾等人,以雷允恭「擅移皇堂」(擅自移動真宗陵位)一事,借題發揮將丁謂罷職流放崖州,其黨羽亦被悉數罷黜。馮拯接替丁謂擔任司徒、玉清昭應宮使、昭文館大學士、監修國史,為首席宰相,一時間位極人臣。

《宋史》記載的幾件小事頗能說明馮拯的為人。工部尚書林特是丁謂的親信,史書稱他「天性邪險,善附會」,是大中祥符年間靠投機鑽營升起的政治明星。馮拯拜相不久,林特便迫不及待地登門拜訪,誰知等了一整天也未獲接見。林特只得請人傳話,說有要事相商,馮拯答有事到政事堂去談。第二天,林特到政事堂求見,馮拯又派人傳話說:「你也是朝廷大員,有事情何不親自上奏朝廷?」林特熱臉貼了個冷屁股,羞愧難當。錢惟演是吳越王錢俶之子,其人文采出眾,算是當世才子。錢惟演趨炎附勢,醉心功名,他把妹妹借給劉太后的兄長(實為前夫)劉美,與劉太后是姻親。

後為了巴結權臣丁謂,又與丁結為兒女親家。在丁謂與寇准的政治鬥爭中,他上躥下跳,呼風喚雨,出力不小。丁謂倒台以後,時任樞密使的錢惟演以為機會難得,便積極奔走圖謀相位。馮拯一向看不起他的為人,借口對劉太后說:「錢惟演是太后的姻親,不宜擔任宰執。」把他趕到地方任職。

天聖元年(1023年),風頭正勁的馮拯急流勇退,五次上表稱病請求罷去政務。九月,馮拯真的病了,不久因病過世。北宋朝廷給了他很好的謚號:文懿。

馮拯簡介

馮拯(九五八~一○二三),字道濟,河陽(今河南孟縣)人。太宗太平興國二年(九七七)進士(《隆平集》卷四本傳)。歷知數州。真宗鹹平四年(一○○一)自樞密直學士遷右諫議大夫、同知樞密院事。景德二年(一○○五)拜參知政事(《宋宰輔編年錄》卷三)。以疾罷。大中祥符四年(一○一一)知河南府(《隆平集》卷四)。七年,除御史中丞,又以疾出知陳州。天禧四年(一○二○)拜吏部尚書、同平章事,充樞密使,進左僕射。仁宗天聖元年罷相,出判河南府(同上書),卒,年六十六。謚文懿。《宋史》卷二八五有傳。

寇准簡介

寇准(961-1023),字平仲,漢族,華州下邽(今陝西渭南)人。北宋政治家﹑詩人。太平興國五年進士,授大理評事、知歸州巴東縣,改大名府成安縣。累遷殿中丞、通判鄆州。召試學士院,授右正言、直史館,為三司度支推官、轉鹽鐵判官。歷同知樞密院事、參知政事。後兩度入相,一任樞密使,出為使相。乾興元年(1022年)數被貶謫,終雷州司戶參軍,天聖元年 (1023) 九月,病逝於雷州。皇佑四年,仁宗詔翰林學士孫抃撰神道碑,謚「忠愍」,復爵「萊國公」,仁宗親篆其首曰「旌忠」。故後人多稱「寇忠愍」或「寇萊公」。寇准善詩能文,七絕尤有韻味,有《寇忠愍詩集》三卷傳世。

《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