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國貴族子產 孔子都為之感慨萬千著名政治家

據《左傳》記載,子產死的時候,孔子感歎稱「古之遺愛也」。在鄭州東大街,原來有宋代修建的子產祠,也稱遺愛祠。如今,在金水河鄭州大學南校區段,有關部門建有子產祠園,供人們憑弔這位先賢。

按管轄面積說,子產相當於鄭州市「市長」。如今叫做「鄭州」的這一地域,在2530多年前,「市長」是子產的「菜」。當然,那時沒有「市長」這個名堂,他的名分是「鄭國執政」。

對於這位「老市長」,也許鄭州人並不陌生,金水河鄭州大學南校區段,建有子產祠園。那是一個景色清幽的好地方,每天不少市民來來往往,出入於祠園高大的牌坊下,或散步、遛狗、打門球,或者借助夜色的掩護談情說愛,各自「得其所哉」。

往前了說,過去新鄭縣、鄭縣歷代都有子產祠,清人有詩云「鄭跡多淪沒,猶存遺愛祠」,這遺愛祠,指的就是子產祠。

一個人死後2500多年,還能不被人遺忘,在他曾經生活過的土地上留有痕跡,這已屬不易。但當閱讀了大量有關子產的資料後,記者深深覺得,相對於他在歷史上的地位來說,這位鄭州的「老市長」還是被人們淡忘了。

子產是中國歷史上影響深遠的人物。「得其所哉」、「天道遠,人道邇」、「眾怒難犯,專欲難成」、「言之無文,行而不遠」、「寬猛相濟」、「古之遺愛」等我們今天耳熟能詳的成語,有的是子產的原話,有的是孔子等人對他的評價。

子產的政績只限於鄭國,但他的影響遠遠超出了鄭國,也超出了他的時代。

作為同時代人,孔子給了子產最高的評價:「夫子產於民為惠主,於學為博物;晏子於民為忠臣,於行為恭敏,故吾皆以兄事之。」「子謂子產,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

在那個用竹簡作書的年代,一個叫左丘明的人,在他的《春秋左氏傳》中,為子產傾注了大量的筆墨:「《左傳》大抵前半出色寫一管仲,後半出色寫一子產,中間出色寫晉文公、悼公、秦穆、楚莊數人而已。」「《左傳》載列國名卿言行多矣,未有詳如子產者也。」

後世對子產的稱讚不絕於書:「子產不誠賢相矣哉!」「如子產者所稱古良臣哉!」「鄭國的子產是不出世的聖賢。」

子產去世2000多年後的清代,人們對子產的評價達到無以復加的地步。清初著名史學家王源,將子產推為「春秋第一人」:「子產當國,內則制服強宗,外則接應大國,二者乃其治國大端……子產為春秋第一人。」另一位學者李元度更是認為,子產之德過於管仲,即使是諸葛亮,也不過是以管仲、樂毅自況,不敢比擬子產。「子產乃終春秋第一人,亦左氏(指左丘明)心折之第一人。」

春秋時代,中國文化史最為輝煌燦爛的時代,人才輩出,多的是能征善戰的英雄、縱橫捭闔的謀士、影響深遠的思想家,推舉子產為「春秋第一人」,應該有很多人不服。但子產讓飽受戰火和內亂摧殘的鄭國井然有序,「路不拾遺、夜不閉戶」,這大概是他能「得分」的最重要理由,如明代詩人所稱頌的:「當時豪傑事縱橫,獨有先賢治尚平。」

有現代學者評價道:「(子產)既有孔孟學派注重禮教德政的成分,又不像他們那麼不切時宜廓大而空;既有後來法家政治家注重法制、熱心變革舉措的長處,又不像他們那樣凌厲刻薄威猛有餘;既有後來縱橫家在外交舞台上縱橫捭闔、存亡濟弱的作風,又不像他們那樣朝秦暮楚唯利是圖。」也就是說,他幾乎是一個完人。

公元前522年,子產病逝,死訊傳開,鄭國青壯年號啕大哭,老人也都哭得像孩子一般。千里之外,「孔子為泣曰:『古之遺愛也!』」

貴族「染指」鄭國動盪

在鄭州的光芒下,如今的新鄭顯得很暗淡。但2000多年前,作為鄭韓故國的國都,在長達500年的時間內,新鄭都是這一帶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而那時,鄭州市區不過是一座小邑。我的一位同事是新鄭人,她曾開玩笑說:「我們是首都的,來郊區上班了。」不錯,如果按2000多年前的中國地圖,那我們還都是外國來鄭國就業的呢。

鄭國原來的封地在今陝西華縣,西週末年,鄭桓公遷居溱水和洧水交匯的地方,是為「新鄭」,因此所謂「新鄭」,其實非常古老。

如今除了巍峨的古城牆,鄭國的一切都已深埋地下,2000多年過去了,鄭國顯得遙遠而陌生,這裡發生的很多事情,我們今天甚至很難理解,比如「食指大動」的故事。

故事是這樣的:楚國人把一隻黿獻給鄭國國君鄭靈公,正巧大夫公子宋和公子家要去見靈公,公子宋的食指忽然自己動了起來,他就給公子家看,說他的食指大動,必定有好東西吃。等他倆進宮以後,果然看見廚子正在殺黿,兩人便會心而笑。鄭靈公問他們為何發笑,公子家就說出了實情。可能是想開個玩笑吧,到吃黿肉時,鄭靈公故意不讓公子宋吃,公子宋大為憤怒,伸出手指在燉黿的鼎中蘸了一下,放到嘴裡嘗了嘗,然後揚長而去。這還不罷休,他擔心被鄭靈公報復,乾脆先下手為強,返回去殺了鄭靈公。

這一事件為漢語貢獻了三個詞彙:「食指大動」、「染指」、「禁臠」。但讓人驚奇的是,堂堂的國君,怎麼會因為這樣的小事就被人殺掉了?這國君是不是太容易殺了?

經專家一番解釋,我們才明白了大致的情形:當時鄭國國君沒有權力,國政被大族輪番把持,國君成為一個「高危崗位」,所以才會發生這樣的事情。

春秋初年,鄭國的武公和莊公都是具有雄才大略的人物,特別是鄭莊公打敗北方的山戎,成為中原各諸侯國的主心骨,被後人稱為「春秋初霸」。莊公治理鄭國43年,使鄭國達到極盛,疆域南到櫟邑(今禹州市),東建啟封(今開封),北跨黃河與衛、晉交錯,西控虎牢關。但莊公死後,鄭國很快陷入內亂,先是權臣祭仲趕走太子忽,立公子突為國君,是為鄭厲公。不過厲公不甘心做傀儡,奮起抗爭,失敗後逃往國外,從此尋求國外勢力幫助連年對鄭用兵。此後,祭仲又扶太子忽重新登位,兩年後太子忽卻又被另一權臣殺害。祭仲先後又立了兩位國君,而流亡的鄭厲公最後終於打了回來,殺死國君復辟成功。這樣,二十年的時間內,鄭國六易其主,國力不可避免地走向衰弱。而此後鄭國的權力,仍被一些大家族執掌。

此時,齊、晉、秦、楚諸國逐漸強大起來,地處各國之間的鄭國就處在了火力交叉點上。各國爭霸,使鄭國兵連禍結,災難深重。

而在這樣風雨飄搖的日子裡,鄭國的大家族為了爭權奪利,相互傾軋,愈演愈烈,鬧得鄭國雞犬不寧。「食指大動」事件,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中發生的,這一事件,也標誌著鄭國已經陷入內亂的深淵,難以解困。所謂「時勢造英雄」,在鄭國經歷150多年的停滯和衰敗後,子產應運而生,挺身支撐危局。

「博物君子」成為鄭國執政

子產,鄭穆公的孫子,他的父親叫子國。春秋時期,人的名字往往很麻煩,他名僑,字子產,又字子美。公子之子稱公孫,所以他又叫公孫僑。由於父親叫子國的緣故,按照習慣,他還被稱為國僑。

在少年時代,子產就顯示出了卓爾不凡的政治遠見。公元前565年,他的父親子國帶兵攻打蔡國,結果大獲全勝,活捉了蔡國司馬公子燮。鄭國為此舉國歡慶,只有子產皺起了眉頭,認為這場勝利將會給鄭國帶來災難。當時蔡國已是楚的附庸,蔡國被攻打必然引起楚國的報復。子產沒有為父親諱言,他說道:「小國無文德而有武功,禍莫大焉。楚人來討,能無從乎?從之,晉師必至。晉楚伐鄭,自今鄭國不四五年,弗得寧矣。」

一聽這話,子國氣得惡狠狠地斥責他:「你懂什麼!國家發兵的大事,有執政大夫決斷,小孩子亂說話,是要砍頭的!」但子產的話不幸言中,不到一年,晉、楚果然接連兵臨鄭國。這個時候,子產十七八歲。

兩年後,鄭國間歇性政治暴亂再次發生:時任正卿的子駟和大司馬的子國同時被殺,鄭簡公也被劫持到北宮。正卿之子子西聞聽父親遇害,驚慌失措,急忙趕去吊屍、追緝兇犯,而暴徒早已跑入北宮。子西無奈,再回家調兵時,家中已是「樹倒猢猻散」,「臣妾多逃,器用多喪」了。而子產聞聽父親噩耗,則鎮定自若,他沒有急著去吊屍和追拿兇犯,而是果斷地先派人把守門口,「庀群司,閉府庫,慎閉藏,完守備」。然後聚集家臣屬吏,「成列而後出」,親率「兵車17乘」,進攻北宮。在國人支援下,子產很快盡殺作亂的「群公子」,平息暴亂,顯示了應對非常事件的才能和處亂不驚的政治家風範。

此後成為執政的子孔獨斷專行,引發國人不滿。十年後,鄭國再度爆發政變,國人殺死了子孔。子展成為執政,子產出任少卿,開始了他的政治生涯。不過這時候,他的任務不是整頓內政,而是從事外交活動。人們常說「弱國無外交」,但子產卻憑借對各國情形的洞察,以優雅的風度、機智的言辭,在許多棘手的外交事件中,不屈不撓地與大國交鋒,為弱小的鄭國爭得了應有的權利和尊嚴。

子產生長在貴族家庭,從小受到良好的教育,他熟知周禮,知識淵博,文學修養深厚。這為他在外交場合贏得了尊重。

一次他出使晉國,適逢晉國國君患病,占卜的人認為是「實沈、台駘為祟」,但是晉國沒人能知道這是什麼神,於是求教於子產,子產將「實沈、台駘」二神的歷史傳說加以詳細敘述,然後指出:「晉侯之疾,非由鬼神,實是飲食哀樂之事。」一番言語,讓晉國國君對他大為讚賞,譽之為「博物君子」。

還有一次,晉國以盟主的身份命鄭往晉朝聘,責問他們何以從楚。子產應聲回答,歷述歷史上兩國友好的關係,特別是鄭國對晉國無歲不聘、無役不從、敬奉有加的種種事實,來龍去脈、時間和經過等都講得清清楚楚。然後說鄭國雖然有時不能不「有貳於楚」,那也是因為晉國沒有盡到保護小國的責任。

最後子產的語氣由委婉而轉入嚴厲,指出如果晉國不能解除小國的禍患,而只是為了自己的利益,那麼小國難免變成晉國的仇敵。晉侯聽了子產這番話,自知理屈,再也不責備鄭國了。

陳國曾協助楚國入侵鄭國,其軍隊在鄭國境內填塞水井,砍伐樹木,引起鄭國舉國憤慨。後來子產等人率軍報復,攻破陳國國都。他們命令鄭軍不得侵擾焚掠,親自守門防盜防亂。天明之後,他們迅速而簡單地舉辦了受降儀式,「數俘而出」,什麼「戰利品」也不要地班師回國了。

這是春秋史上僅見的戰例。但這次行動事先沒有徵得晉國的允許,晉國感到霸主的尊嚴受到侵犯。子產代表鄭國來晉「獻捷」之時,受到晉大臣指責,面對晉人「問陳之罪」、「何故侵小」等詰難,子產一一回應,令晉大臣士莊伯「不能詰」。對子產的這次成功外交,孔子大為讚賞:「《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誰知其志?言之無文,行而不遠。」

子產所表現出來的傑出才能,得到鄭國實力派人物子皮的看重。當時鄭國「七穆」,即七大強族輪流執政,子皮是罕氏的族長,在鄭國德高望重。公元前543年,又一位執政伯有被殺,子皮被推舉為執政,但他看到,只有子產能讓鄭國走出深重的災難,極力保薦子產執政。子產起初沒有接受,他推辭說:「國小而逼,族大寵多,不可為也。」子皮竭力勸他:「我帶頭聽你的,還有誰敢說三道四呢?」於是,子產接受子皮的推薦,成為多災多難的鄭國的執政。

《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