酈食其深得劉邦重用為何被「烹殺」 有何隱情

可能有些人對這個刑法還不太瞭解,但其實很好解釋,就像翻譯文言文一樣,由字意出發,我們不難得出烹殺——就是把人給煮了。實則不然,它是把犯人推入極熱的鍋中並不斷在鍋下加柴火,人家溫水煮青蛙好歹也放點水什麼的,這個真的是連水都不給你,大多數人都因為渾身灼傷而死,如果還不能理解,那就再換個說法,比如一家發生了火災,他想逃出去,四周卻都是銅牆鐵壁散發著高溫,最後他只能待在房子中,然後活活被燒死。

可憐麼?我覺得蠻可憐的,因為一般敢用這刑罰的人都是徹底的暴君,不然怎麼也不會背著被後世責罵的鍋去整這蛾子。被殺死的人也就很好猜了,無非是忠臣諫臣之流,就算是個普通人,甚至是犯了大錯的人,即使是這樣,這種刑罰依舊不要臉要命!《封神演義》就有關於烹殺的描寫,西周的開國皇帝周文王有兩個兒子,一個是我們著名的周武王,另外一個叫做伯邑考。當時這個伯邑考遭到九尾狐狸精妲己的陷害,商紂王也是個好色之至的君主,當然在歷史課上不能這麼講,他雖然後期有點腦子發抽前期作出的貢獻也是不少的,但作家覺得他好色,那就好色唄,於是紂王見著自個兒美艷美艷的小寶貝不開心了,立馬下令把伯邑考抓來處以烹刑,結局估計更為聞名——煮的只剩下一灘肉泥。

不只是以暴政聞名於世的商紂王,滅了秦朝的項羽也經常幹這事,他曾經烹殺不肯投降的漢將,更是威脅劉邦投降,不然就把他爸給煮了。幸虧這劉邦也是個人精,立馬把自個兒的父親安在項羽身上,說他殺人如麻連自己爹都不放過,不然我們現在看到的漢要改姓西楚了。著名諺語「分我一杯肉羹」也出自這個故事。被用這種刑罰玩死的人當中,最為出名的,還不是漢高祖劉邦他爹爹,而是一個叫做酈食其的書生。他出生在一個不大的小村莊。這裡插一句,似乎很多青史留名的文人小時候都出生在一個小村莊,且特別窮,最好是窮的連飯也吃不起。那這個酈食其的讀書人也是一樣,他家徒四壁窮困潦倒,唯一的愛好是讀書,但連書錢都沒有,只當了一個看門的小史,不要小瞧這些做低賤工作的,像弼馬溫孫悟空,又像這位酈食其。

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起義打開了反秦的序幕,各地兵馬也紛紛揭竿而起,那個時候,百無一用是書生,但他似乎特別聰明,因為他跟對了人——劉邦。他跟著自個兒的領導,出謀劃策誰不同意劉邦就打誰,打到同意為止,他用計攻克了陳留,獲得了大量的封賞,在楚漢之爭時,他建議漢王先搞定後備——糧倉,為之後的勝利奠定了極大的基礎,被封為侯爺之後,更是把一個外交官的操守背的滾瓜爛熟,出使各國,把齊王的七十多座城池都給騙過來。

這差不多他在劉邦手下所有的功勞了。當然還有許許多多史書上沒記載下去的,所謂能人才人就是指他這樣的人吧。那麼這樣一個人怎麼會受到烹殺呢?應是前途光明大好才是啊。說到底還是韓將軍的錯,韓將軍都認識吧,帶兵多多益善的韓信,看不爽他的功勞,最後出兵攻打齊國。齊王,就是上文中被整丟了七十多城池的王,也被打懵了。他也不是腦子有病,細細一想,很容易就猜到是酈食其騙了他,那肯定會生氣的,平民百姓生氣殺雞,皇親貴族生氣殺人。於是盛怒之下的齊王,就抓了他並處以烹殺之刑。

可悲可歎,照現在的網絡用語來說,這就是一個徹頭徹尾悲傷的故事,我猜中了開頭,卻沒猜中結尾,本該閤家團圓高高興興時,來這麼一出。韓信自個兒也不討好,後來他被劉邦折騰死時,大部分原因也是因為這個,倒不是劉邦對酈食其有意思,只是一個將軍,在違背皇令時還整死了皇帝的得力助手,這不是作死是什麼?所以小夥伴們現在窮沒關係,只要好好學習以後選個好領導,會節節高昇,然後盡量避免被人「烹殺」的命運。也算開個玩笑。

總之這種刑罰不是鬧著玩的要是有讀者是什麼連環殺人犯也不能用這招,因為實在是,太殘忍了。

《劉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