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元獻皇后楊氏 母憑子貴的唐肅宗生母楊氏

景雲二年【711年】九月三日,李隆基的第三個兒子在太子東宮的別殿哇哇落地了,這無疑讓平日沉悶、壓抑的東宮平添一份喜氣。李隆基當即給他的小三郎取名為嗣升,說來嗣升的出生真不是容易的事,他差一點就被李隆基扼殺在了母親的肚子裡。

自李旦即位起,太平公主和李隆基就拉開權位之爭的大幕。景雲初年,朝堂上太平公主的勢力正當上風。而李隆基之前雖然通過誅滅韋後等人為自己建立一定的威望和功業,但在政治上他始終是一個初出茅廬的新手,人脈暫時無法和太平公主同日而語。而太平公主在唐隆政變之後,她對李隆基素有忌憚。李隆基的太子當了不到一年,太平公主就放出了『太子非長,不當立』的言論,不僅如此她還常常派人早晚監視李隆基的所作所為,一有點風吹草動就會向唐睿宗打小報告。

久而久之,東宮的人都暗地裡持有兩種態度,對太子的忠誠度大打折扣。太平公主有了唐睿宗做靠山後,權勢越來越大,東宮裡那些投鼠兩端的人漸漸地都靠向了太平公主那一邊。由此,李隆基的窘境從朝廷進一步延伸到內宮。

這時,東宮的妃嬪中正好有人懷孕了。原本這是好消息,但李隆基卻一點兒也高興不起來。按著史書記載,李隆基非但不高興,他還擔心這事情旁生枝節,無端惹出禍事來,拖累此婦人。於是,李隆基考慮打胎避禍。猶豫之際,他找來心腹的侍讀張說商量這件事情該如何處理。

李隆基說:「有人不希望我子嗣豐胤啊,我恐怕她會惹出禍端?說不定還連累這個懷孕的婦人。」顯然李隆基是明知故問,答案他心裡清楚的很。而張說也是明白人,為了東宮的安寧,他自然也同意打胎之策。幾天後,張說又藉著侍讀的機會,順帶將打胎藥帶給了李隆基。

得藥後,李隆基可算是心定了,立馬支開了左右,然後悄悄地一個人在內室燒火熬藥。藥還沒有熬好,李隆基可能是因多日思勞神倦,就伏案小寐一會兒。忽然,夢見一神人身披金甲,手拿長戈,圍著煎藥的鍋轉了三圈,然後把煮的藥全都給倒了。李隆基醒來一看,果然藥一點都沒有剩,如是三回都一樣。李隆基感到很奇怪,第二天又召來張說商量。這下張說一聽,乾脆說:「殿下,這是天命,不能去啊!」這麼著,幾經周折被張說贊為天命的小三郎嗣升總算降生了,而他就是日後將李隆基拱上太上皇之位的唐肅宗。

顯然這則被新舊《唐書》、《柳氏史》收錄的故事,因為唐肅宗的關係被附會上傳奇的色彩。而故事中暗藏的女主角就是唐肅宗李亨的生母,正是在至德二年【757年】五月被大權旁落的太上皇李隆基根據「母以子貴,德以謚尊」,追封為元獻皇后的楊氏。李隆基的這則追封,不能說沒有悼念之情,但更重要的是為了調節已然十分緊張的父子關係。另外,兒子雖然沒有打招呼就即了位,被兒子拱上了太上皇位置的李隆基在這時候表達一下對兒子的支持是很必要的。畢竟這時退居蜀中,李隆基只是失去權力的過時天子。

元獻皇后楊氏,弘農華陰人,曾祖是前隋的名臣楊士達。天授年間,因為武則天母族的關係,不僅楊士達被追封為鄭王,贈太尉,楊氏的父親楊知慶也跟著升為了左千牛將軍,贈太尉、鄭國公。李唐復辟後,楊氏的姐姐當上了唐中宗故太子李重俊的太子妃。唐睿宗景雲元年八月,楊氏選入太子宮。她憑著良好的出身,她當了太子良媛,先後產下了肅宗和寧親公主。

母以子貴,子以母貴,這話出自《公羊傳》。最早指的是子以母貴,而非是母以子貴。魯惠公死後,他年幼的嫡子魯桓公繼承了君位,魯國實權則由魯惠公庶長子魯隱公來掌控。當人們問何為魯桓公要比他的哥哥顯貴。禮官的答案是因為魯桓公的母親是魯惠公正室,她是宋國的公主,而是魯隱公的母親只是一個小妾。母親的出身名分決定了兒子的命運。

按理說,楊氏作為高門大姓的國公女,她的出身在李隆基的后妃中,應該說是相當不錯了。不錯的出身並沒有給她帶來太多好運。事實上,從開篇的故事裡,我們也可以多少推敲出她在李隆基心裡並不佔很多份量。撇開神話的色彩,李隆基為什麼不高興楊氏懷上了自己骨肉,還怕會有人會借此興風作浪。我想這個會借此興風作浪的人一定不會是史書中暗喻的太平公主的。因為太子良媛懷孕對太平公主來說,這消息根本沒有利用價值。而且這樣的消息不用打聽,很快也就會眾人皆知。有人說太平公主可能會借此跟著唐睿宗告狀說太子不務正業,終日沉迷女色,所以孩子成堆生。這種說法不成立。因為李隆基景雲元年只有兩個兒子,連個女兒都沒有。這時,一個有名分的側室懷上了孩子,這怎麼能說是淫亂!

東宮添丁,無論生男生女,李旦作為爺爺應該都會挺開心的。至於說太平公主會刻意設計陰謀毒殺楊氏而後借題發揮等等,這種說法同樣不成立。因為太平公主沒有這個動機,對她來說有功夫花時間毒殺一個懷胎的太子良媛,不如直接毒殺李隆基來得實際。若李隆基估計的人不是太平公主的話,那麼不希望李隆基多子嗣的人又是誰?她憑什麼有能力加害楊氏!要知道楊氏可是太子良媛,東宮的姬妾中比她分位高的,只有太子妃和良娣。李隆基不是沒有太子良娣,他的兩個太子良娣楊氏和董氏,除了《冊封皇帝良娣董氏等誥》提到這兩個人在李隆基繼位後封為董貴妃和楊淑妃外,別的毫無記錄。從零星的資料來看,看不出來這兩人有什麼能耐足讓李隆基擔心她們的行為會惹出大事。

想來想去,嫌疑人只有一個,她就是李隆基原配髮妻王皇后。當時還是太子妃的王氏,在太子宮也是絕對的權威。是當時,她和她的兄弟都是李隆基政治集團的重要成員。王皇后作為上一次政變的參與者,唐隆政變之後她又把自己兄弟引薦給了李隆基。先天政變之前,王皇后兄妹對李隆基行動計劃也都是知根知底的。此時,王皇后對李隆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非一個楊氏可比的。按唐人筆記的說法,王皇后的個性頗為好妒。嫉妒之下,若王皇后做什麼事情來,暴露了李隆基的計劃。那麼對李隆基來說,這確實是一個大災禍。

王皇后的嫉妒心至於如此嘛?這很難說!王皇后和李隆基是娃娃親,從他們結婚到李隆基登基先天元年為止,二十九歲的李隆基只有三個兒子,連一個女兒都沒有。生個兒子的妃嬪在先天元年都沒有被冊封為妃。而且李隆基的這三個兒子除了長子不知道生年,其餘都是在李隆基二十六歲後生的。當然,我們可以理解成那時李隆基跟原配的關係太好,而原配王皇后又不會生。但有意思的是這三個孩子出生前後有些不太尋常的事情。長子李琮在幼年狩獵時,被豽劃破了臉由此破相。次子李瑛母親是歌舞伎,是李隆基出任潞州別駕時,納得姬妾。不知道什麼原因,李隆基明知她懷孕沒有把她帶回家。一直寄養在好友張暐的家中,未來的太子李瑛出生在張暐的家。三兒子李亨沒出生就遇上了打胎。

以上的內容,只能讓人生疑,但最奇的是李亨出生後,王皇后成為了李亨的養母。按著《新唐書》的說法,是因為李亨出生後不久,李隆基找人為自己的兒子卜卦,卜卦的人說這孩子不宜養。於是,李隆基就下詔命讓王皇后來撫養這孩子。這個說法,部分內容源自《張燕公集》所收入的《節愍太子妃楊氏墓誌銘》上面說到節愍太子妃楊氏是楊氏的姐姐,楊氏生完李亨,李隆基讓人卜了一卦說不宜養,所以下命把在襁褓中的兒子丟給楊氏的姐姐愍太子妃來撫養,這說法頗很牽強。難保不是墓誌銘作者張說的美化之詞,同樣根據《節愍太子妃楊氏墓誌銘》我們可以得知節愍太子妃生前一直生活在宮外,就算卜卦說不宜養,李隆基也沒有道理要將剛出生的兒子交給宮外的人來撫養。此外,張說為人比較攀附,王皇后被後,坊間就一直傳言說他打算攀附武惠妃,再考慮到開元十六年楊氏的女兒寧親公主下嫁給了張說的張垍,張家與楊家的這層姻婭關係,張說在開元十七年奉命為節愍太子妃作墓誌時將王皇后鞠養之功全然的轉移到楊氏身上也是完全有可能的。

《舊唐書》上的說楊氏因為生完兒子後,楊氏因為自己的品級低,王皇后又沒有兒子,她不敢自己養。於是,楊氏將自己的兒子給了王皇后。這個說法相對《新唐書》更為直白,聯繫上下來看真實度可能也相對高些。至於呢,《節愍太子妃楊氏墓誌銘》的說法,退一步說就算李隆基曾經讓宮外的節愍太子妃撫養過一陣子李亨,我想這個原因也不是單純因為卜卦,恐怕更多的是宮中有讓他不安的因素在吧。而且這個不安的因素,多數離不開皇后。為什麼王皇后要刻意針對楊氏,而非太子的母親趙麗妃。是因為唐人傳奇《長恨歌傳》裡有云「先是元獻皇后、武淑妃皆有寵」?

答案顯然不是。歷史中的楊氏,有關她的記載寥寥無幾,除去家世和打胎事件,新舊《唐書》存在諸多差異,而且有張冠李戴之嫌。在正史中她沒有什麼得寵的記載。唐書在她的傳記裡收入的「石獸澀兮綠苔黏,宿草殘兮白露霑。園寢閉兮脂粉膩,不知何年開鏡奩。」這幾句辭都是從她姐姐節愍太子妃的墓誌銘上拷貝過來的。根據《節愍太子妃楊氏墓誌銘》提供信息可知,楊氏最初被選為太子宮的良媛,在李隆基先天政變後,差不多開元元年那會兒,楊氏就死了,死因不明。她在李隆基即位後封號是什麼沒有明確記載,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她應該沒有被冊封為妃。

至於說為什麼不得寵生子的楊氏反而受到王皇后刻意針對,而得寵生子的趙麗妃卻沒有呢。主要原因在出身的高低。趙麗妃出身娼妓,以她的出身來說,在重視門第出身的唐代,她絕無做皇后的可能。出自娼門的她最初連良籍都沒有。所以即便她的兒子當上了太子,她對王皇后也構不成太大威脅。相反,楊氏的出身在李隆基的后妃裡,可以說是相當不錯的。甚至可以說她的出身好過皇后本人。王皇后的父親王仁皎被封國公,那還是在女兒當上皇后之後的事。而楊氏的父親本來就是一個國公。

某種程度來說,無論楊氏得寵程度如何,她有了兒子對皇后之位的衝擊力,而且其力度遠遠高於趙麗妃這樣出身卑微的人。良好的出身在無形中成了她人生的絆腳石,本可以子憑母貴的人,最後成了母以子貴的代表。值得一說的是,李亨對自己母親的出身門第是相當認可的,甚至可以說是很自豪的。他每次看見弟弟延王李玢,都跟自己左右的屬下說:「我跟這個弟弟格外相親,是因為我們的母親出自關中高門大族。」延王李玢的母親柳婕妤出自河東柳氏,父親柳范在唐高宗時期官至尚書右丞。一個是國公女的兒子,一個是宰相女的兒子,倒是一對高門兄弟。

至德二年【757年】五月追封楊氏被李隆基追封為了元獻皇后,在寶應二年【763年】她又被自己的孫子唐代宗追冊為皇太后並祔葬泰陵。生前不幸的楊氏死後交了好運,憑著母以子貴的光環,她成為了最後陪伴李隆基步入永恆的人。而這份幸運,是李隆基生前最寵愛的武惠妃和楊貴妃都沒有的,也是和李隆基同甘共苦十多年的王皇后所沒有得到的。

《李隆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