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一顆荔枝引發的爭議 只因李隆基愛楊貴妃

每到吃荔枝的時節,就會想起兩個人,一個是「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的楊貴妃,另一個就是「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的蘇東坡了。在很早以前交通不發達的時候,就因為這兩個人,在沒有吃到荔枝以前,就對荔枝產生了種種美好想像。不過蘇東坡無非是荔枝的正面宣傳,而楊貴妃則是反面宣傳多一些。

有一首批判楊貴妃與荔枝的詩,恰恰也是蘇東坡寫的,叫做《荔枝歎》,描述的就是當時楊貴妃吃荔枝的情景,詩道:「飛車跨山鶻橫海,風枝露葉如新采。宮中美人一破顏,驚塵濺血流千載。」 關於這個「驚塵濺血」,蘇東坡是宋朝人,自然也是沒有親眼見過,這些應該也是到嶺南之後聽聞的傳說,既然是傳說,那麼必定會有感情色彩在裡面。到底真實的情況是怎麼樣,恐怕也無從考證了。

在古代不知道荔枝是如何保鮮的,不過估計應該是有一定保鮮方法的,白居易在《荔枝圖序》裡寫:若離本枝,一日而色變,二日而香變,三日而味變,四五日外,色香味盡去矣。所以有保鮮方法的情況下,應該是二日沒有問題。最後經過大家指正,楊貴妃吃的荔枝應該是產自蜀地,也就是一千公里左右,三日左右可到。不過也還有堅持是產自嶺南,不管產自那裡吧,運荔枝這種事情,雖然蘇民傷財,可皇帝家干的那件事情不是勞民傷財?

現在就討論一個驚塵濺血的問題,騎馬必定要走驛道,驛道為什麼要有老百姓等著在那兒驚塵濺血呢?離遠點不好麼?而且有過第一次,必定大家都知道這個時候是要運荔枝的,應該沒那麼不長心眼,不躲著吧,驛道上反正窮苦老百姓應該也不是太多吧,是不是商人多一些?

所以,我覺得就有問題了,既然運荔枝也不是多麼不艱難的事情,而且「驚塵濺血」又明顯是臆斷,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讓楊貴妃因為吃個荔枝落下了千古罵名呢?肯定有人會說那個時代民不聊生之類,但是再窮也不會窮皇家,我估計楊貴妃隨便個什麼花費,也不會比荔枝的差到那兒去,其他任何朝代的也是。

只是因為這個事情太風雅了?但是想吃個荔枝,也不錯到那裡去吧?還好她只是讓人運過來,如果鼓動唐明皇和她一塊下嶺南呢?不是有傳說乾隆皇帝六下江南,都有些讓人匪夷所思的理由嗎?還有隋煬帝……

《李隆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