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建文帝恩師周斌:為避永樂帝朱棣徵召假死

公元1398年,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病逝,建文帝朱允炆即位。為鞏固中央集權,建文帝著手削藩。朱元璋的第四子,時燕王朱棣不甘被削藩,遂舉兵反叛,揮師南下,史稱「靖難之變」。朱棣攻下明朝都城南京後,宮中建文帝卻離奇失蹤,下落不明。

建文帝究竟下落何處?民間普遍認為他最終逃離了危險的漩渦,消匿民間,這引發了一代又一代歷史愛好者和史學專家的好奇和探索。台灣前「行政院」院長、台灣中華文化總會會長、著名武俠小說作家劉兆玄(筆名上官鼎)依據明朝「靖難之役」和「明建文帝出亡福建寧德說」的歷史背景創作了長篇武俠小說《王道劍》。由九洲文化傳播中心、九洲音像出版公司和台灣吉富文創創業投資股份有限公司聯合製作的該小說同名電視劇將於今年10月開拍。

經有關專家的實地調查與田野考古,寧德是「明建文帝出亡地」一說取得了25組環環相扣、密切關聯的證據鏈。現讓我們跟著這些證據鏈,揭開600多年來的歷史謎團:

福建寧德之西,有鄉名為洋中。峰巒如黛環抱村落,中有碧溪穿流而過,潺潺流水聲如環珮玎璫,風光清幽別緻,無處不可入畫。古時洋中坐落於官道樞紐,文人墨客往來常經此地,宋代朱熹就曾至洋中,並賦詩曰:「景宴春紅淺,雨余寒翠潛。風生回巧笑,桃李任漫山。」對洋中美景讚不絕口。洋中人傑地靈,古往今來出了不少名門名士。其中最以文風昌盛為人稱道的,當數洋中周氏。自先祖宋代丞相周導入閩定居後,周家光是歷朝歷代為官者就有98人,其中包括18位進士和7位舉人。一直到明代,周姓都是洋中望族。

明代洪武五年(1372年),洋中周氏又出了一個舉人,名為周斌。對於詩禮傳家的周家來說,出舉人並不是件新鮮事,可誰也沒想到,正是周斌此人,險些給周家帶來了滅頂之災。

周斌是誰呢?他是一個好老師。從小起,周斌就潛心學問,熟記經史百家,精通程朱理學,敬先賢、遵祖訓。史書上說周斌「端重閑雅,襟度爽曠,聲色貨利不以動心」,是一名真正清正端方的賢士。除此之外,他為人「孝於親,友於兄弟,交遊稱其信,鄉閭感其惠,童僕懷其慈」,稱得上有口皆碑。因此,我們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比起仕途飛黃騰達,周斌更希望通過教書為國家培育更多的人才。作為一名教育者,他愛惜學生,信奉「有教無類」,從不以門第出身論人,只要學生勤勉好學、品行出眾,他便傾囊相授。他的學生裡有一個叫楊榮的,家境微寒,周斌卻非常看重其才華,不僅親自授業、倍加愛護,還對他說「你的才華和器量皆非常人。可惜我老了,來不及看到你將來何等功成名就,唯有希望你不斷自勉。」 後來楊榮果然官居文淵閣大學士,成了明代輔政數十年的「四朝元老」。

明初年間,戰爭未休,社會還不太安寧,教育大環境跟不上,周斌就建立嚴格的教規,終日不知疲倦地督誨門生立志求學。直到洪武十五年(1382年)元月,朱元璋攘定雲南,天下太平。外患既除,該抓國民文化教育了,朱元璋昭告天下祭祀孔子,設科取士、廣納賢才。周斌對此舉非常欣慰,特地撰寫了《賀表》呈遞京都。朱元璋讀了之後也很滿意,以金幣賜之,同時對周斌留下了深刻印象。等到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周斌晉京,朱元璋特地召見了他,向他咨詢治國大計和相關政務,見周斌談吐非凡,針砭時政往往切中肯綮,侃侃直言無所避忌,心下又多了幾分好感,就派他擔任國子監司業,相當於貴族學校的老師,皇親國戚的家教,包括後來的明成祖朱棣,都曾是他的門下弟子。當然他主要負責教授被朱元璋寄予厚望的太子朱標。朱標英年早逝後,周斌便一門心思,教皇太孫朱允炆怎麼當個好皇帝。朱允炆是個好學生,在周斌的教育下,他學會了治國安民,可惜這名品德高尚的好老師沒能教他權謀詭計。偏偏周斌的另一個學生朱棣,私下把這些伎倆鑽研得滾瓜爛熟,成功謀朝篡位了。

失去了江山的朱允炆,空抱著老師教的一身本領,卻只能私四下逃避朱棣的追殺。逃到福建時,這個落難的皇帝在最困苦無依的時刻,得不到父兄照拂、思及疼愛自己的祖父也已離開人世,腦海中不免回想起少年不識愁滋味的時光,想到嚴厲卻對自己寄予厚望的恩師,遂一度來到恩師故里探訪,可惜此時告老還鄉多年的周斌已不在人世。寧德民間至今還有一出傳統戲劇,叫「孝文帝哭師」。內容大概是建文帝來到寧德後,思及恩師的諄諄善誘,常常告誡自己要當心朱棣。然彼時年少無知,視老師的忠諫為耳旁風。悲從中來的建文帝,滿心痛悔地跪在周斌陵前嚎啕痛哭,令周家後人和在場的從臣無不動容。從「一哭先師學問深,字字珠璣句句真。少時不負先生望,皇子皇孫起五更」到「十哭哭師師不還,淚濕貂裘斷肝腸。支提有佛山水秀,困龍何日出泥潭」,朱允炆一共哭了十場。唱詞自然是民間藝術加工過的,為了襯托周斌的英明,有意塑造了建文帝幼時不解周斌苦口婆心的頑劣形象。當然事實並非如此,建文帝曾追贈周斌「國子先生」的匾額,足見十分敬重其人。不過從今年愈加深入的調查中,人們發現,很可能此時周斌並未離世。

地方志寫周斌死於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但是,人們卻在寧德當地的多部《周氏宗譜》中發現了周斌在洪武二十八年寫的序,一個已死一年的人怎麼可能執筆題序呢?一年時間差,尚可能是人們弄錯了。但同為建文朝舊臣,周斌的至交余六府卻絕不可能搞錯好友的生卒年。余六府是建文帝的親信武將,在鍾洋村余氏宗祠中,現存周斌為剛搬遷至此地的余氏族人題寫的宗祠對聯。對聯題於永樂初年,此時距離「周斌之死」業已過去十年,難道給余六府題寫宗祠對聯的人是鬼魂不成?

當地的老者說,周斌並非死於洪武二十七年。原來在靖難之役後,朱棣連下六道奏折招告老還鄉的周斌回朝為官。很顯然,淪為亂臣賊子的黨羽,與周斌一生秉持的道義相悖。於是他只得謊稱自己死了。不僅如此,因為周斌的後人念及舊情,曾一度暗中藏匿保護建文帝的生母呂太后,後也疑似被人告發,故而紛紛改名換姓、舉家離開洋中避難。在《周氏家譜》中,周斌的長子周紹、次子周純、三子周繕均下落不明。周斌抗旨詐死已犯下欺君大罪,周家又涉嫌窩藏朝廷要人,兩罪並罰,恐難全身而退。在這場江山易主的劫難中,原本安居樂業的洋中周氏只得離鄉背井,避免落得個株連滅門的下場。

為了紀念國子先生周斌,今人在洋中建立了國師公園。在茂樹修竹的掩映下,手持書卷的周斌塑雕像立於正中,面對巍巍青山,看環溪千古流淌,清氣滿乾坤。國師公園的照壁上刻有周斌的弟子楊榮當年撰寫的贊詞,然而比起華美的辭藻,滿園的翠竹,似乎才是對周斌高風亮節的一生最好的寫照。

《明成祖朱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