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侄操戈:歷史上燕王朱棣到底對朱允炆做了什麼

大家對朱棣的印象是不是都停留在叔叔不要臉奪取侄子天下上?雖然之後朱棣皇帝當得不錯,浚通大運河、遷都北京、派鄭和六下西洋(第七次是明宣宗時期)、安南戰爭、平定漠北、還有個特重要的,就是命解縉修《永樂大典》,作為一本文獻彙編為後人研究留下了寶貴的資料,然而這並沒有什麼卵用,篡位逼宮一點黑歷史夠黑一輩子。然而朱棣是真正的想要造反嗎?當他起兵反對自己侄子的時候內心想的是什麼呢?今天子瑜帶你深度分析一下真實的朱棣。

洪武皇帝朱元璋剛剛龍馭上賓,建文帝朱允炆繼位,《明史》的記載是「(朱允炆)辛卯即皇帝位,大赦天下,以明年為建文元年。是日,葬高皇帝於孝陵,詔行三年喪。」明實錄載:「三十一年閏五月乙酉 太祖崩是夜即歛七日而葬(辛卯日)皇太孫遂矯詔嗣位改明年為建文元年踰月始訃告諸王且止毋奔喪 」。在朱元璋的死及埋葬日期在明史、明實錄上是一致的。不知道大家想過沒有,這是不得了的事情啊,在古代和平時期沒有比一個皇帝死亡更大的事情了,按照一般的禮儀講一個皇帝死了,屍體停殯宮中起碼要放將近一個月,這時被稱為「大行皇帝」(中國封建社會對皇帝死後且謚號未確立之前的稱呼),停殯期間舉行喪禮儀式。嗣皇帝、皇室成員、百官軍民服喪服二十七日,停止娛樂、婚嫁活動。

而建文皇帝怎麼做的呢?7天就埋了,更有甚者朱元璋死了一個月才「訃告諸王且止毋奔喪」,為什麼?!新皇帝在老皇帝大喪禮儀上的表現是非常大的事情,帝王行為是天下的表率。而建文的行為像一個仁孝之人所為嗎?他會不會對老朱做了什麼虧心事?有人說朱元璋讓這麼幹的,個人認為不大可能,從史書上的記載看朱元璋是一個親情觀非常重的人,退一步講他即使不讓諸王奔喪,也不可能讓把死訊過一個月才告知諸王。

明太宗實錄上說建文是「遂矯詔嗣位」,有沒有可能呢?從老朱死後建文的態度和削藩的力度看,「遂矯詔嗣位」未必是空穴來風。老爸(老朱)死了一個多月後,才來信兒了,還不讓去奔喪!朱棣應該是什麼心情?不讓就不讓吧,我讓兒子們去,朱棣把3個兒子都派去奔喪了。很多史家說到這段歷史的時候一般都說,朱棣這個老奸巨猾的傢伙居然把3個兒子都派去奔喪了。可是換一個角度看,這不得是一個孝子才能做出來的事情嗎?朱棣要是一門心思想造反,那麼新皇剛登基時根基未穩無疑是一個絕佳的機會,為何還要把兒子們送入虎口?

朱棣在平定北平之後,馬上給建文上書:「橚槫柏桂楩五弟不數年間並見削奪雖其皆有愆過未聞不軌之圖重可裁減護衛輕可賜敕誡勵則朝廷於厚親之仁懲過之義兩盡其美矣」諸王如果犯的錯誤大點的,你可以削奪他的護衛軍,小的你就下詔斥責,犯了多大錯誤你這樣連窩端啊?!我從張謝二人的口供裡面得知,齊(泰)黃(子澄)是要謀我全家啊!

李景隆得知朱棣不在北平,立馬匯聚重兵猛擊北平,就在北平城的危機時刻,出現了一幫婦女向官軍扔磚頭的景象(北平據守對朱棣來講意義至關重要,要是北平失守朱棣就會變成喪家之犬,軍隊也會在在奔波和官軍圍堵中慢慢消減,婦女守城再一次說明其魅力),結果朱棣大軍殺到,大敗李景隆。但朱棣並沒有乘勝追擊,而是繼續給建文帝上書給自己辯解;結果半年後李景隆湊齊了60萬大軍,又殺過來了,朱棣又大敗之,這回朱棣開始追著打了。在第一次打敗李景隆的時候,有一個細節值得玩味:在抓的俘虜裡面有一部分居然是給朱元璋看墳的兵——可見朝廷要幹掉朱棣的心有多迫切,又是多麼的無所顧忌。

第二次大敗後,朱棣一路追,李景隆一路跑,一直從河北追到了山東濟南,李景隆到了濟南,留下了鐵鉉和盛庸把守,自己又跑了。濟南之戰在明史和其它如《明史記事本末》等資料中記載的差不多,但是和明實錄不一樣。明史記載的情況大致如下:1400年5月中旬朱棣包圍濟南,圍攻了幾天之後,燕軍築堤引水要水淹,鐵鉉一看不行,於5月17日讓人出來對朱棣詐降說:「奸臣不忠,使大王冒霜露,為社稷憂。誰非高皇帝子?誰非高皇帝臣民?其又奚擇焉!唯是東海之民,不習兵革,聞大軍壓境,將謂聚而殲旃,是失大王安天下、子元元之之意也。請大王退師十里,單騎入城,臣等具壺漿以迎。」——奸臣當道,大王你是對的,我們願意投降,但是你要兵退十里,而且你要一個人來受降。

很奇怪,這麼危險的事情,朱棣居然答應了,而且還真一個人來了;結果到了城門口要進城的時候,一塊鐵板照腦袋就砸下來了,朱棣反應快,沒砸著,但馬被砸死了,朱棣狼狽回營,又繼續進攻濟南。為什麼呢?朱棣是一個非常精明的人,你翻翻歷史,耍詐,用計謀,沒人能玩兒得過朱棣,他怎麼就這麼容易被蒙住了呢?——從歷史上看朱棣是一個非常愛面子(或者叫名節)的人,你看他跟朝廷軍隊打一仗,朱棣就給建文上一本:你說我的幾條罪過,第1條實際情況如何如何,你是冤枉我;第2條實際情況如何如何,你是冤枉我...

他一直都在找機會洗白自己,想要得到認可,個人認為鐵鉉在詐降的時候,前面的那幾句話起作用了「奸臣不忠,使大王冒霜露,為社稷憂。」這相當於認可朱棣的靖難行為啊,鐵鉉還是個文臣,可找到知音了——於是朱棣懞了,就來了。後來的一件事也能說明朱棣的這種心理,攻打南京的時候,李景隆打開了金川門把朱棣迎進來,朱棣把李景隆封為太子太師、左柱國——官員中的極品,導致很多靖難功臣都看不下去,他那意思就是:你是建文的臣子,你主動打開金川門代表你認可我的行為,認為我是對的,這比什麼都重要,我要大大封賞你按理濟南耍詐,還差點被砸死,這要擱一般人那得氣瘋了;得瘋狂攻城,但是朱棣不是這樣,鐵鉉把老朱的假牌位在城牆上一掛,朱棣就不敢打了。「是時燕兵勢甚張,黃子澄等謀遣使議和以怠之。尚寶司丞李得成者,慷慨請行,見燕王城下。王不聽,圍益急。參政鐵鉉等百計御之。王射書城中諭降。賢寧作《周公輔成王論》,射城外。王悅其言,為緩攻。相持兩月,卒潰去。」——《明史.高賢寧傳》濟南城裡面把高賢寧的寫的《周公輔成王論》射出城來,朱棣看到以後非常高興——你看,把我看作周公啊,所以「為緩攻。相持兩月,卒潰去」。

1401年(建文三年)5月,燕軍糧道被襲(當時燕軍防守的還是不錯的,只是死了幾百人),朱棣並沒有主動去還擊,而是派遣指揮武勝去南京直接給建文上書問責:這是什麼意思啊,來議和的薛院長走了還沒到10天呢,你們就來這個?要是這樣明目張膽的耍詐,那我也就不能不動了(陛下雖有憐之之心而不能見則臣所以自救之計敢一日而忽之哉),如果朝廷還有誠意的話,就把平安盛庸他們的兵都罷了吧!建文接到到書奏應該是猶豫了一陣子,你看:跟朱棣打了這麼久,一直都是提心吊膽的,兩次傾國之兵發過去了,結果那麼快就被打得落花流水;好不容易東昌勝了一回,結果沒高興幾天又輸了,打得過他嗎?不如就答應他吧!——「帝將許之」(明史.卷141)。

關鍵時刻方孝孺出來說話了:「陛下果欲罷兵耶!即兵一罷散,不可復聚,彼長驅犯闕,何以御之?(明史紀事本末.卷16,說法同明實錄)」——咱們徵集來的兵馬要是一散再想聚回來可就難了,要是兵馬一散這小子殺過來怎麼辦?現在已經勢如騎虎,下不來了,千萬別被他的說辭迷惑了——個人感覺這塊有點邏輯欺詐的味道,你召集來的兵馬可以不必去出擊,可以用來防衛京城啊。聽完老方說的,建文下定了最後決心,為了表示自己的決絕——還做了一個很出格的舉動,把武勝殺了(這是明史說法,明實錄等的說法是把武勝下錦衣衛獄)。朱棣在大名巴巴的等了一個多月,在6月上旬終於收到消息,武勝被殺了。現在朱棣終於死心了。

結果,半個月後(6月下旬),朱棣也用同樣的方法給朝廷來了個狠的,效果非常大,「乃遣都指揮李遠等帥輕騎六千詣徐、沛,令易士卒甲冑,與南師同,插柳枝於背為識。遠等至濟寧谷亭,盡焚軍興以來儲積。丘福、薛祿合兵攻濟州,塞濠登陴,破其城,遂潛兵掠抄沙河,沛縣,南軍不之覺,糧船數萬艘、糧數百萬悉為所焚,軍資器械俱為煨燼,河水盡熱。」(明史紀事本末,此處記載大致同明實錄)——不光把德州的儲備軍糧燒了個光,又把朝廷好不容易籌集到要運到前線的百萬石糧食也幹掉了。史載,京師大震。之後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燕王南下,直破南京。

《明成祖朱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