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1)

古人喜談性命之學,至明清此風尤為普及,於是有了諸多經典著作問世,其中就有這「談性命直入玄微,道人情曲盡巖險」的《菜根譚》為其代表。這是士人將自己的人生體驗結合在儒釋道深厚長遠的文化傳統中,形成的特殊的思想特色與行文風格,也正是明代士人精神生活高度凝聚的共通寫照。日人福田雅太郎說它「千錘百煉,斑斕絢麗」,又認為「此書確可算得是修養身心書中之冠了」。此書問世之後,為人所忽有之,而能慧眼識認者,又必對它推崇備至,使此書之奇載譽而傳。

《菜根譚》於精微深刻的語言中表現出曠達高遠的智識,這是一位通達於人生的智慧成熟之士為世人所做的奉獻。書中談修養、談學習、談生活、社會現象、人生態度等等,運用充滿審美情趣的佛教與道教思維方法,安閒中有跌宕,疏朗中見筋力,如以霜鋒斷奇巖,露其金玉之質,無非為了使你體味到現實人生中許多的難題只要定心於自身之錘煉修培,都可以在一片自由揮灑中迎刃而解。此書注重精神修養和為人處事的結合,在簡明的句子中傳達著一生甘苦的深刻心得,看似隨意寫就,實則雋永悠長,會心處如夜雨山鐘,歷歷暢於胸次。古人說:莫將容易得,便做等閒看。因為只有對它靜心玩味的人才能領會,才能去把握和實踐。正如古人云:性定菜根香。隨著久練世事的先哲去達到心意澄澈,則本書之風味遠勝俗書處也自必心下瞭然。

人性是共通的,在人類精神層面上所做的貢獻都將不會被磨滅。而著手編寫這一本《菜根譚的智慧》,就是有感於它所達到的精神高度對於現代人的巨大意義,希望發掘它對現代人精神修養與為人處世之道的借鑒價值。穿過數百年的時空距離,以現代人的視野和思維方法來對它進行提煉與演繹。《菜根譚》中高妙跳脫的文字表達,展示出一種博大的文化視野,它聯繫著中國浩如煙海的經典和世路人生的錘煉。這就是本書編纂過程中的著眼點,讀者可在後面文字中看出這種傾向。人生讀書,一定要得寶。書山有路,入寶山而空手回,豈不是一大遺憾?案頭有此一書,便常令神思入風雲變化之中。

本書的編寫基本取材於殷旵先生所著的《儒解菜根譚》、《道解菜根譚》和《禪解菜根譚》。書中按殷旵先生的理解和他的行文方式,對其文字保留原貌。再對三本書按照三個主題分別所做的發揮和引證進行分辨取捨,合成一個主題,稱為《菜根譚的智慧》,無非是以經過再度提煉的內容指出《菜根譚》所解之「道」,奉獻給讀者。如果把中國的學者所追求的境界歸納起來,就會發現其最為共通的地方就在於追求一個「道」字。勤學苦修,悟而得道,遵道而行。這個道有儒家之道,也可以是道家之道,也包括了佛家修行之道,都不出於這一個字的表達,殊途同歸的是都祈求達到對於宇宙人生的透徹的理解和對自身行為的絕對把握,這是中華文化的一大特色。《菜根譚》正是從困苦艱難中收穫,於平淡安然中怡悅,「菜根」這至凡至常的一件事物點出了求道者益精益宏的心胸,咀嚼品味這一「菜根」,能使人凝聚起非凡的精神力量。

《菜根譚》最早的版本上有同時代於孔兼的題詞稱:「譚以菜根名,固自清苦歷練中來,亦自栽培灌溉裡得,其顛頓風波,備嘗險阻可想矣。」書中雖談佛道,卻不絕世避世,它更多的是把用世的進取和自處的從容結合起來,實現了人生進退無不自在的瀟灑。所謂「咬得菜根,百事可做」,正是在歷經人世苦痛之後歸於大靜大定。

明代已經走到了中國封建社會的末期,中央集權和思想控制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社會的向前發展舉步維艱,逐漸地陷入封閉與更深的腐朽中,而此時資本主義的力量正在試圖衝出自己的發展空間。在這種背景之下,明代出現了各種思潮的空前繁榮,張揚個性,樹立新說。一個時代的開始與終結都充滿了不可遏制的喧鬧與律動,為在大勢所趨下看清自身的出路,所下功力必是絕大的。閱讀明人著作當具此一隻眼。儒家的傳統經過兩千年仍然頑強地佔據著士子的心胸,主導著其理想的追索,而佛家的寬忍宏大和道家的超脫玄妙都在歷史的長河中經前人的淬煉而變成|人生探索中更容易吸收的營養。明代士風與往代大不相同,使命與歸宿在他們精神上矛盾衝擊著,考驗著中國文人的智慧。中國歷代文人三教出入,尋求精神的超脫與對人生奮鬥的支持,這已經深入其思想意識。當這成為文人平日思維一點一滴的累積時,就已經化成精華了,而這精華的匯聚就成為了具代表意義的《菜根譚》。

另外,《菜根譚》在問世之後不久即被附錄於明代的《遵生八箋》之中,可見它還具有養生方面的參考輔助價值,也是一種「遵生」之道,這也是把握《菜根譚》的一個視角。

接下來談談書的作者和編寫過程。

洪應明,字自誠,號還初道人,裡貫不詳。他還著有《仙佛奇蹤》和《逍遙墟》兩書,可見對於佛教與道教都有深入的研究。馮夢楨在《仙佛奇蹤》中的《寂光鏡引》中談到:「洪生自誠氏,幼慕紛華,晚棲禪寂」,從早年的熱衷世事,到後來的歸心事佛,可知作者飽經憂患,所歷風波頓挫,當是不可言喻,到此方足以論人生與大道。至於作者是否把儒釋道三教的精華發揮到淋漓盡致,則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話題了。

《菜根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