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神修養 臨變不亂

忙處不亂性,要閒處心神養得清;死時不動心,須生時事物看得破。

不亂性:指本性不亂。《大學》中有:「好人之所惡,惡人之所好,是謂拂人之性。」

不動心:指鎮定、不慌亂、不畏懼。據《孟子·公孫丑》篇:「我四十不動心。註:『言四十強而仕,我志氣已定,不妄動心有所畏也。』」

要想在事務紛忙時也能保持冷靜態度而本性不亂,必須在平時修身養性培養清晰敏捷的頭腦;面對死亡從容鎮靜,必須在平日對人生與社會有透徹的領悟。

人對人生不是沒有徹悟,也不是沒有看破,古往今來的人生格言、警句不知有多少,然而,腳踏實地去實踐人生、圓滿人生的又有幾人呢?孔子說:「朝聞道,夕死可矣」,為道而死不足畏,為道而生,更應自重自珍。孔子又說:天地之間,只有人的生命是最可貴的。父母把一個完完全全的身體給了我們,我們一輩子好好地保全它,不使它受刑戮,受毀傷,或蒙羞,或傷心,這也是為人的一種方式。

孔子的學生曾子重慎、重孝,強調內心修養,自有其既盡人情又合事理的價值。一個人在日常生活中,態度端莊,言辭謙和,行為謹慎,不以狂躁傲世傷人,不以驕縱觸規犯法,不到處捅漏子、鬧矛盾,少犯錯誤,避免被人指責怨恨……應該是一種很好、很難得的品質。曾子還說過「士不可不弘毅」,「任重道遠,死而後已」,「臨大節而不可奪」,「戰陣無勇,事君不忠為非孝」。人在面臨抉擇或者有所建樹甚至有關生死的場合,一味謙和謹慎,一味守身保譽,一味歸向內心,都是不可取的。總之,要想真正做到「忙處不亂性」、「死時不動心」,則是人生一大難事,不是人做不到,而是做到的人太少。

面對生死和危急關頭,能做到「不亂性,不動心」,鎮定自若,實在是徹悟了人生,以天下為大任,以大義為追求的境界啊。《莊子·田子方》中這則故事也實在是使人深受啟迪啊!

列禦寇為伯昏無人表演射箭的本領,他拉滿弓弦,又放置一杯水在手肘上,發出第一支箭,箭還未至靶,緊接著又搭上了一支箭,剛射出第二支箭而另一支又搭上了弓弦。在這個時候,列禦寇的神情真像是一動也不動的木偶人似的。伯昏無人看後說:「這只是有心射箭的箭法,還不是無心射箭的射法,我想跟你登上高山,腳踏危石,面對百丈深淵,那時你還能射箭嗎?」

於是伯昏無人便登上高山,腳踏危石;身臨百丈深淵,然後再背轉身來慢慢往懸崖退步,直到部分腳掌懸空這才拱手恭請列禦寇跟上來射箭。列禦寇伏在地上,嚇得汗水直流到腳後跟。伯昏無人說:「一個修養高尚的『至人』,上能窺測青天,下能潛入黃泉,精神自由奔放達於宇宙八方,神情始終不會改變。如今你膽戰心驚有了眼花恐懼的念頭,你要射中靶的不就很困難了嗎?」

禪門名剎最乘寺的山門前,有一天來了一個仕女,乞求出家為尼。此女翩翩麗質,年輕貌美,有一股凜然不可侵犯的氣質。當時的主持了庵和尚是她的表兄,斷然拒絕了她的願望。了庵說:「女人對禪的修行太困難了。昔日入空門為尼的女人倒也不少,不但沒修成正果,反倒玷污了佛法。何況你還是個天生麗質的美人呢?」仕女聽後,跪倒在最乘寺的山門前達三天三夜之久,誓要出家。了庵感其心誠,為她剃了發,取名慧春。慧春晚年隱棲在最乘寺旁的小尼奄裡,為往來的行人端水送茶,當時的人都感激她為人平易、親切。忽然有一天,她在山門前的磐石上堆了許多柴禾,燒了一把火,自己坐到火裡去打禪入定。聞訊趕來的了庵和尚氣喘吁吁地問道:「慧春,裡面熱嗎?」端坐不動的慧春平靜地答道:「冷熱不知。」

《菜根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