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喜非憂 何憂非喜

子生而母危,鏹積而盜窺,何喜非憂也?貧可以節用,瘐可以保身,何憂非喜也?故達人當順逆一視,而欣戚兩忘。

鏹:古時用來貫串錢幣的繩索。此處作金銀的代稱。

戚:憂傷。

生孩子固然是喜,而對母親是一種危險,積蓄金錢卻又容易引起盜匪的窺視,可見任何一種值得高興的事情都附帶有危險。貧窮雖然可悲,但可以逼十使人勤儉,疾病雖然很痛苦,但可使人學會保養身體的方法,可見任何值得憂慮的事也都伴隨著歡樂。所以一個心胸開闊的人,總能把順境和逆境一視同仁,因此也就自然忘掉高興和憂傷了。

有一僧曾問大隋和尚:「世界末日之時,毀滅的大火熊熊燃燒,大千世界都難免劫運,不知道那時『這個』會不會毀滅?」大隋回答說:「會毀滅的。」「那就是說同世界一起毀滅?」「是的,是同世界一起毀滅。」「這個」在禪門指的是自己的本性,亦即佛性。假如大千世界都毀了,「皮之不存,毛將焉附」,佛性的存在也是沒有意義的。趙州和尚曾說過,「世界未生之初,早已有這種佛性,世界滅亡之時,這種性也不會滅」。也許向大隋禪師提問的和尚期待的是靈魂永遠不滅,宇宙毀了,佛性也不滅的答案吧,而大隋自有一家之見,認為佛性與宇宙同時毀滅。禪師要有修煉並達到不滅的靈魂的決心,但又不必迴避滅亡的命運。人死之後,誰還知道自己的本性是壞了還是未壞呢?臨死之際,一個真正的禪者是坦然迎接死亡的,任何雜念都不存,面臨著大千世界,面臨著無垠的時空,每一個人只要在有生命時活出了生命的價值,便可如真正的禪師一樣堅信靈魂的高貴價值並坦然地面對死亡。

《菜根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