翩然辭別

翩然辭別

年少時,或許因為年華是翠綠的,所以喜歡霜染楓林的深秋,嚮往在紅葉滿地的山徑漫無止境地前行,哪怕月迷津渡,也無需擔憂尋不見紅塵歸路。那時候說過,一個人是詩,兩個人是畫。流光老去,便開始無法制止地貪戀萬紫千紅的春天,總希望未來的日子可以季季逢春。這樣奢侈的念頭終抵不過繽紛的落英,那點點花痕,也不知道入了誰人的眼。

林徽因就像春天枝頭的那朵繁花,一開就是好多年,遲遲不肯凋謝。她雖然甘願俯落紅塵,和大凡一起經受冷暖交織的日子,但她始終以一種典雅的高度讓世人愛慕。有段話是這麼寫的:「林徽因向來是一個群體的中心,不管是遠遠嚮往著的群眾,還是登堂入室加入她沙龍的客人,我們得到的畫像總是一群男人如壁腳燈一樣地抬頭仰望她,用柔和的光線烘托她,愈發顯得她眼波靈轉,顧盼生姿。」

出身名門,少女時代就隨父親遍游各國,賞閱人世繁華的是她。戰爭時期,困居過李莊,穿著素樸衣裳,拎了瓶子上街頭打油買鹽的還是她。被無數愛慕者捧如天空最璀璨的星辰是她,為了考察工作落魄於窮鄉僻壤、荒涼古剎的也是她。著一襲白色紗裙,傾城絕色的是她,被病痛纏身,容顏更改的也是她。這樣的女子,無論從何種角度去觀賞,都是一道別緻的風景。在她的身上永遠有耐人尋味的故事發生。這就是林徽因。

一九五三年十月,林徽因當選為建築學會理事,並任《建築學報》編委。之後又被邀參加第二屆全國文代會,江豐在美術家協會的報告上對林徽因和清華小組挽救景泰藍的成果,給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評價,而景泰藍的圖案設計則成了林徽因此生最後的一筆**。因為此後她再也沒能參與任何的古建築設計,也不再做那異城鄉客,在山山水水中穿行。

從來,林徽因都嚮往在人間擺渡,有鷗鳥做伴,有星光送別。無論是萍水相逢,還是深刻相交,她都同等相待。既不會熱忱如火,更不會寒冷似冰,只是在交往中多一份友善與平和。這一生,她遇見過許多人,有刻骨銘心的,也有轉身即忘的。但在她離開的那一天,淺淡與深邃的都要如數歸還。就算再念念不忘也無補於事,這是人世間的規則,我們都要遵從。

一九五四年,五十歲的林徽因當選為北京市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她就像那輪明月,始終被戴上美麗的光環,只是再華美的光環在黎明到來之前也會消退。就像林徽因筆下的春天,她是那個被封印在人間四月的女子,卻終究有一天要走出來,和韶光做無奈的訣別。

很無意的日子,林徽因迎來了生命裡的秋天。或許是習慣了春日的和暖,竟經受不住冷秋的蕭索。林徽因不抵郊外風寒,由清華園搬到城裡去住。不久,一直被她苦苦壓制的病情終於在這個晚秋爆發,她因病情惡化住進了同仁醫院。這些年,她一直用堅強抵抗病痛,為的是可以完美地完成歲月賦予給她的使命。

這個看似柔弱的女子,其實有著比任何人都要好強的心。在她落魄潦倒之時,在她臥病在床之時,都不肯有絲毫的屈服。手中那支筆從未停止過耕耘,哪怕嚴重到整整四年臥病不起,她依舊創作許多詩歌,並且為古建築寫下許多重要的學術報告與書籍。在她看來,任何的放棄都是背叛,都是辜負。驕傲如她,不允許人生有太多的殘缺,她要的是無悔,是完美。

當我看到這段文字時更加對林徽因充滿敬佩,以及對她有了更深的認識。蕭乾先生在絕筆《才女林徽因》中記道:「聽說徽因得了很嚴重的肺病,還經常得臥床休息。可她哪像個病人,穿了一身騎馬裝……她說起話來,別人幾乎插不上嘴。徽因的健談絕不是結了婚的婦人的那種閒言碎語,而常是有學識、有見地、犀利敏捷的批評。她從不拐彎抹角、模稜兩可。這種純學術的批評也從來沒有人記仇。我常常折服於徽因過人的藝術悟性。」

正是因為林徽因的樂觀與豁達,十年前醫生已經對梁思成說過,林徽因將不久於人世。以為最多只有三五年光景,然而她以非凡的毅力熬過了十年。而這十年,林徽因不是在病榻上度過的,她用這最珍貴的十年在中國古代建築的研究上取得了巨大成就。十年,她既孤獨又充實,既辛苦又滿足。她用十年的光陰創造生命裡最後的傳奇,也用十年的忘記,來結束她與這紛繁塵世的最後緣分。

時 間

人間的季候永遠不斷在轉變

春時你留下多處殘紅,翩然辭別,本不想回來時同誰歎息秋天!

現在連秋雲黃葉又已失落去

遼遠裡,剩下灰色的長空一片

透徹的寂寞,你忍聽冷風獨語?

林徽因的春天似乎留下了幾許殘紅,就真的翩然辭別了。她真是了不起的女子,就連辭別都是翩然的。沒有多少蒼涼,只有淡淡的歎息,在碧雲滿天、黃葉飄離的清秋。她比我們任何人都明白,人間的季節從來都是在不斷地轉變,只有心中的春色可以不改容顏。看慣了草木的榮枯、秋月的圓缺,人生之無常聚散早已算不得什麼。許是會有淺淡的惆悵,但終究讓人無言。

此時的林徽因在醫院一株蒼老的梧桐樹下,看秋葉以優雅的姿態飄落於地。許久沒有這樣看時光緩慢地流淌,沒有像現在這樣看陽光下所有生物細微的成長與老去,沒有這樣聞著涼風的味道,為一隻秋蟲無端地心痛。她想起昨晚在鏡前看到兩鬢的幾根白髮,才知道,那個身著白裙的清純少女真的老了。

是自己煉就一把鋒利的刀,殘忍地削去流年,如今的瘦怯也只好自己獨嘗。儘管這一生林徽因從未真正有過寂寞,徐志摩對她百般依戀,梁思成對她疼愛有加,金岳霖對她不離不棄。她的詩文已成為那個時代文壇上不可缺少的風景,她的事業更是擁有那個年代許多女子都不曾享有的榮耀。所以,她該無悔,縱算今日面對秋葉飄零,但昨日春花在時間的明鏡裡,永遠不會凋謝。

其實林徽因的一生算是清明,一路行來,雖不是坦蕩之道,卻也無需在刀尖上舞蹈。人生宿命雖然有太多糾葛,但林徽因卻一直是理性之人,一筆一畫她都把握得極有分寸,所以沒有太多的塗塗改改。但歲月因為有了缺憾才完美,人生有了修改才真實。

《你若安好便是晴天:林徽因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