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傳臚大典

前清提倡獎勵讀書的手腕,莫過於中狀元,所以他特給狀元的榮耀,也真可以算是至高無上的了。怎樣的榮耀,及怎樣的辦法,都詳載禮部的則例中,但是不但鄙人無此書,恐怕在台灣全省也不容易覓到,所以詳細的情形,多數人都不知道了。鄙人曾旁觀參與過這種大典,雖不能詳記也還記得一些,現把他大略寫在下邊,藉以就正於知者,或者也是大家所樂聞的一件事情。

這種大典名曰傳臚,其禮節可以說是極為鄭重。現在先由保和殿複試說起,這種複試通稱殿試。會試得中以後,名曰貢士,尚不得稱為進士,俟保和殿複試之後,再取定了名次,才算進士。複試時必派王公貝勒貝子等大臣監視,皇帝有時也自己視察,但極少,因皇帝親到,則大家須跪,特別麻煩也。試題總是對策,這種卷子都應該皇帝親自閱看,當然也派大臣幫看,蒙派的大臣,也是很有面子的差使,但沒有鄉會試之主考總裁那樣名稱,也不得名為閱卷,只叫做讀卷官,外邊則稱為讀卷大臣。這固然因為卷子歸皇帝閱看,他們不得再稱為閱也,是因為尊重應試人員的意思。看完之後,名次前後,歸皇上欽定,以昭鄭重,自然也是讀卷大臣等排定,但前十名之卷,則皇帝一定要看的。像乾隆時代,經皇帝親自看的卷子也不少,至同治光緒不過對付了事。名次定了之後,即定期行傳臚大典。

是日一早,設鹵簿大駕於太和殿前,設中和韶樂於太和殿東西兩邊;房簷之下,設丹陛大樂於太和門內。親王貝勒以下至入八分公以上(清朝公爵有人八分不入八分之分,入八分者戴寶石頂,不入八分者戴珊瑚頂,入八分者,有朱輪紫韁、跨鶴、上丹池等等名色,至全數則記不清了),分兩排立於丹陛上(俗名月台)。文武大員,則分兩邊立於院中,皆穿朝服。各新進士(此時尚名曰貢士)也都分兩邊立於各官員之次。鴻臚寺官,先在太和殿內設一黃榜桌案,是科的榜即放在上頭,在月台中間,也設一案,另有一黃色畫雲龍之大木盤,放於月台下,正中的一桌上。並預備一龍亭,放在午門以外,俟各事都預備齊整,乃由禮部堂官請皇帝出宮。這個時候,午門樓中的鐘樓大響特響,中和樂也吹打起來,皇帝入座,樂止,鑾儀衛官員贊鳴鞭,院中有人手執鞭,抽三次,聲頗響脆,又贊排班,又作樂,鴻臚寺官引著讀卷官到殿前行三跪九叩首禮,禮畢,內閣大學士進殿把榜捧出,交給禮部堂官,堂官跪接,捧至月台上所放桌前,跪著放於桌上,再叩三個頭,這個時候.鴻臚寺官,又贊排班,引新進士到院中,排好又贊跪,大家都跪下,又贊,有制鴻臚寺官,念完後,即唱名,前三名都各喚三次行,以昭鄭重。唱名的聲音極緩慢,曾記蘇子由記傳臚的詩中有兩句是「昨日白麻傳好語,慢聲顫繞殿中央」,則這種規矩在宋朝已系如此。唱完前三名,由鴻臚寺官引狀元榜眼探花三人,向前行立於階下,狀元則立在雕龍的階石前邊,世人所謂獨佔鰲頭者,即指此。以後各進士都唱完名之後,都在丹池中,排齊又贊叩首,又作樂,諸進士行三跪九叩首禮完,都退回原立處,又贊舉榜,禮部尚書到桌前跪,捧榜起立,引前三名,自丹陛中階下,放在前邊所說的雲盤內,又捧該盤,由中路出太和門,午門的中門(此門平時非皇帝不許走),其餘的進士都出兩旁門,至午門外,把榜連盤放在預先所設的龍亭內,又三叩首,由校尉抬起,前頭有導迎樂及各種執事儀仗,並有黃傘引導所有狀元及進士等,都在後面跟著走,到長安左門張掛。大家看完後,由順天府另預備儀仗傘蓋馬匹等,送三鼎甲,歸到自己的寓所,這個名詞,就叫做及第,亦曰歸第。請看這樣的抬舉方法,天下的才子哪能不入網羅?此唐太宗所以得意也。

《清宮史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