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英國的戰爭準備與西藏的戰備設防

一、英國的戰爭準備

西藏位於號稱「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西南部,平均海拔四千米以上,全境為喜馬拉雅山脈、崑崙山脈、唐古拉山脈所環抱。南面的喜馬拉雅山橫貫邊界,平均海拔六千米以上,山高坡陡,溝谷深窄,斷崖陡立,空氣稀薄,氣候變化無常。7—9月為最暖季節,雨水較多,12月至次年3、4月為嚴寒季節,一般平均氣溫在攝氏零下十至二十度之間。有些高山終年冰封雪凍,晝夜溫差高達攝氏三十度左右。加上河岸陡,水流急,道路少,人煙稀,橋樑簡陋,通行非常困難。中國的近鄰尼泊爾、哲孟雄、不丹等國雖然被英國用武力和各種陰謀手段劃入其勢力範圍,但由於歷史淵源和宗教信仰的關係,這些國家的廣大人民對中國懷有深厚的感情。因此,英國軍隊要攀越重山峻嶺,進行高寒山地作戰,仍然面臨著巨大的困難。

英國為了解除後顧之憂,首先拉攏尼泊爾、不丹參戰。根據1856年的藏尼條約,西藏在受到外國攻擊時,尼泊爾有援助的義務。因此,英國政府認為,要入侵西藏,孤立藏軍,必須始終「與尼泊爾宮庭[廷]一致合作」1。1903年,英國駐印度總督寇松親自出馬邀請尼泊爾首相到印度德裡會談,向尼泊爾政府施加壓力。尼泊爾首相終於同意與印度政府合作,不援助西藏,並為英軍提供大量人力、物力支援。英國在不丹拒絕在其境內修築通往西藏的道路以後,擔心不丹與西藏聯合抗英。英國侵略者認為:如果這樣,「不丹即可從仁進岡到都拉截斷英人的交通線。不丹人身體強壯,他們若要反對英軍,可以動員同藏軍一樣的兵士,組成第二支軍隊」,打擊英軍。2為此,英軍在進犯西藏之前,派大吉嶺道尹(英人)到不丹活動。在英國的壓力和收買下,不丹終於斷絕了與中國的正常關係,派人參與侵藏活動。

為了解決高原運輸,英國動用了巨大力量,搶修尼泊爾、不丹、哲孟雄與西藏接壤的許多通道。在修路過程中,對工兵進行了駕駛二輪牛車(載重八百磅)和輕便馬車(載重四百磅)的訓練;向尼泊爾當局徵用犛牛四五千頭和相當數量的騾馬,並進行了現地運載試驗;因牲畜染疫大批死亡,又從各地僱用民夫七千人,以保障物資的前送。此外,英國還在印度加爾各答一帶組織騾馬後備隊,以應付緊急運輸任務。

1903年6月,英國「談判使節」榮赫鵬以兩名間諜被西藏地方政府扣押和要求通商劃界「談判」為名,率兵二百及隨從數百人,再次進犯西藏,由甲崗直趨干壩。西藏地方政府立即下達徵兵動員令,派七百餘人赴干壩一帶構築工事,組織防禦。侵略者以要求談判為由,在干壩以南地區盤踞數月之久。

1903年10月初,英國政府正式批准了進佔江孜、拉薩的計劃。榮赫鵬於10月11日折返印度,與寇松具體籌商進攻西藏的軍事部署。12月10日,侵略軍全部在納湯集中,計有第二十三錫克步兵營七百人、第三十二錫克步兵營七百人、第八廓爾喀步兵營七百人、騎兵一百人、孟加拉和馬德拉斯工兵各一隊、野戰醫務隊五隊和其它後勤保障部隊。1共配有步槍二千八百支、火炮六門、馬克沁機槍若干挺。全軍由少將麥克唐納為指揮,易喀爾丹為參謀長,佈雷哲爾負責後勤運輸,另有大批隨從人員,總計一萬餘人。英軍籌集了一個月的糧食和十天的飼料,為了解決防寒問題,給士兵配發了帳篷、取暖燃料、羊皮、氈毯、毛織圍巾、厚毛衣、毛襪等。

英軍的進攻計劃,原定兵分兩路:一路由榮赫鵬率領進攻干壩,然後由干壩趨江孜;另一路由麥克唐納率領,越過則利拉山口入藏,佔領春丕(今亞東南二公里),然後向北進攻,在江孜與榮赫鵬所部會合。由於干壩方面西藏民軍有了戒備,麥克唐納認為,如果執行兩路出擊的計劃,「將冒很大危險,且運輸接濟之部署,亦感困難。」最後決定:干壩一帶的英軍,仍以派遣使節進行「談判」為名,牽制中國守軍,而榮赫鵬、麥克唐納則率領主力越過則利拉山口,直趨春丕谷2。爾後,干壩方向的英軍再向春丕轉移,與主力會合,集中兵力,向拉薩進攻。3

二、西藏的戰備設防

西藏的自然條件對防禦作戰是非常有利的,但由於清政府和多數駐藏大臣腐敗無能,不重視邊防建設,致使防務廢弛。清政府在西藏的駐軍不僅數量少,而且裝備非常落後。自1792年(乾隆五十七年)駐藏大臣福康安奏請建立了常備軍,申定兵制、兵額以後,軍隊數量一直保持在三四千人左右。其組成及駐防情況如下:

一是綠營兵步騎六百餘人,從四川派遣,大部分駐於前藏,充當駐藏大臣的衛隊,一部分駐於日喀則、江孜、定日等地,協助西藏地方部隊進行訓練和駐防。綠營官兵隨同駐藏大臣三年更換一次。遇有戰事,由駐藏大臣奏請川、滇撥兵支援,事平之後,仍留原額。其裝備有亨利—馬梯尼、斯涅德等各種類型的線膛步槍及部分火炮。平時雖有訓練,多半為了應付校閱考核。此外,拉薩至四川打箭爐(今康定)一帶還設有綠營兵八百餘人,主要任務是保護糧台和運輸,戰鬥力很差。

二是西藏地方軍(即藏軍),定額三千一百六十二名。凡二十五人為一定本,五定本為一甲本,二甲本為一如本,二如本為一代本。代本直接聽命於駐藏大臣。這些軍隊平時駐拉薩、日喀則各一千零五十四人,定日、江孜各五百二十七人。除定額外,尚有守卡兵三百一十二人分守各關卡。藏軍裝備,定本以上軍官配有線膛步槍,士兵十分之五使用土槍,十分之三使用弓箭,十分之二使用刀矛、籐牌。部隊受宗教影響很大,戰士佩有「護身符」,出征時求佛護佑,雖作戰勇敢,但軍官指揮能力低,戰術落後。

此外還有民兵,遇有戰事,由噶廈向各地徵集,自備武器和口糧,由營官1率領,前往指定地點參戰。他們熟悉地形,富有吃苦耐勞精神,能越野,善騎射,服從性強,作戰勇敢,但裝備差,缺乏訓練,進攻時無一定隊形,撤退時不易管束。

1888年隆吐山抗英時,藏民不顧昇泰的反對,於納金山(干壩正南)設邊牆十餘段,同時在丈結山建卡駐兵,後昇泰為討好英帝國主義,竟強令撤離。在帕裡以南,自亞東闢為商埠後,昇泰曾於1890年設卡三處,但其目的主要不是為了防禦,而是為了「舉辦通商」,「所有西人即准抵關貿易,不能擅入關內,以示限制」2。在英國侵略面前,盡避西藏地方政府進行了動員,但缺乏統一的部署與計劃,對敵情的瞭解也不夠,僅在險要地點構築了一些臨時工事,進行防禦。但西藏軍民具有光榮愛國傳統,為了保衛國土,他們敢於面對強敵,英勇戰鬥。

《中國近代戰爭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