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 拉薩失陷與《拉薩條約》的簽訂

1904年7月14日,麥克唐納和榮赫鵬率領步騎兵二千人(攜帶火炮八門)及後勤人員二千餘人,從江孜出發,向拉薩進犯。自江孜失陷後,西藏抗英鬥爭形勢發生了很大變化。西藏地方政府中的妥協勢力抬頭,終於向西藏軍民發出了停止抵抗的命令。噶倫降巴丹增放棄了指揮,再未進行有組織的抵抗。但西藏人民並沒有屈服,在卡羅拉、浪卡子等地,自動組織起來襲擊侵略者,給敵以重大殺傷。達賴幾次派代表要求英軍退回江孜談判,均遭榮赫鵬拒絕。7月25日,英軍抵達雅魯藏布江邊,達賴見大勢已去,遂將政務委託給噶勒丹池巴大喇嘛,自己前往青海。8月3日,英軍侵入拉薩。

英國侵略軍進入拉薩以後,到處燒殺搶劫,存於布達拉宮的各種珍寶、文物和宗教書籍幾被掠奪一空。侵略者的罪惡行徑,進一步激起西藏人民的心中怒火。拉薩各寺曾組織大批喇嘛,準備抗擊敵人,但因無人指揮而未成功。侵略軍不但面臨著可能再次出現的西藏人民的巨大反抗,而且還面臨著冬季大雪封山、補給更加困難的嚴重威脅。哲孟雄至拉薩沿途高山,9月初就開始下雪,因而9月中旬以前英軍必須撤出拉薩,否則就會被風雪所阻,孤軍難返。達賴出走後,榮赫鵬找不到談判對象,時間的拖延,對英軍十分不利。榮赫鵬曾自供說:「余在拉薩只許居留一月半乃至兩月,冬令前即須言旋。余既受此束縛,乃不得不加速進行條約之談判,而外表則仍行所無事,似有充分閒暇者。要之,余此時內慌怯而外鎮定」。又說:「余因期限短促,殊有進退維谷之慨。」1

但是,抱著「息兵求和」方針的清政府和有泰等人,不敢得罪英國侵略者,極力圖謀通過妥協忍讓的方法,盡快平息事端,這正好幫了英軍的大忙。就在英軍進入拉薩的第二天,有泰即親自到英軍營內,「以牛羊米面犒其士卒,及以禮物酬應辦事諸員」2,並向榮赫鵬表示,願意「協同工作,迅速努力於條約之完成」3。他嚴格限制和阻撓喇嘛和藏民的反抗,一再命令三大寺「不准再開兵釁」,並指令以噶勒丹池巴喇嘛為首的噶廈代表團出面與英軍談判。榮赫鵬見有泰如此軟弱無能,更加肆無忌憚。談判中,侵略者對藏方代表提出的公正要求,一概不予置理,叫囂「惟有接受我方之條件,否則惟有聽我繼續以武力壓迫」4。

1904年9月6日,西藏地方政府在英軍的威脅下,與英國侵略者在布達拉宮簽訂了喪權辱國的《拉薩條約》。由於文案何光燮的勸阻,有泰才沒有在條約上簽字。這項條約規定:開江孜、噶大克(今西藏噶爾雅沙)、亞東三處為商埠,向英國賠款五十萬英鎊,自印度邊界至江孜、拉薩一帶的炮台、堡寨一律削平,所有駐防軍隊全部撤去,西藏一切內政外交都要請示英國,他國不得干涉。根據這個條約,西藏實際上變成了英國的殖民地。

《拉薩條約》簽訂後,英國侵略軍於9月23日匆忙從拉薩撤走。

但是,該條約簽訂的消息一經傳出,立即遭到中國人民的一致反對。清政府迫於人民的壓力,也感到條約有損中國主權,令有泰切勿畫押。12月,清廷派外務部右侍郎唐紹儀赴印度與英國重新交涉。直至1906年4月,中英雙方於北京重新簽訂了《中英續訂藏印條約》。雖然英國取得了原《拉薩條約》中規定的許多特權,但新約中規定「英國國家允不佔並藏境及不干涉西藏一切政治」1,承認西藏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從而使英國變西藏為殖民地的陰謀未能得逞。

《中國近代戰爭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