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適之父胡傳是被砍頭的嗎?

胡適之父胡傳,原名祥蛟,字守珊,又字鐵花,號鈍夫,生於1841年(道光二十一年),卒於1895年(光緒二十一年),享年55歲。胡傳究竟是病死?抑或在抗日保台中「殉難」?盡避十年「文革」中,胡傳之墓為「造反派」挖掘,「開棺驗屍」,但這位鐵花公的死因至今仍然是一疑案。

胡傳的父親胡奎熙繼祖上在上海開設幾處小店業,其中有酒館、棧房等。除上海外,在漢口也開闢生意,在家鄉又置了田產。胡傳幼年喜讀書,嗜詩文。1861年,太平軍人徽境,胡傳曾參加民團與太平軍作戰,後來投奔在吉林的吳大澄,充當幕僚。由於胡傳肯吃苦耐勞,又有文化知識,頗得吳大澄的賞識,隨吳大澄先後到廣東、江蘇。1891年7月,被委任淞滬厘米總巡。次年,台灣巡撫邵友濂調他渡海赴台,初任台南鹽務總局提調,1893年6月調任台東直隸州知州。不久,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清政府被迫簽定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胡傳時兼任東汶山軍務。在台灣人民進行的轟轟烈烈的反割台鬥爭高潮中,胡傳為愛國將領劉永福請出來共同抵抗日本侵略者,胡傳染上腳氣病,在戰亂中拖著病體內渡廈門,旋不治而死。

然而,胡傳病死說卻引起族人的懷疑,於是出現了胡傳之次子紹之與族人賭胡傳之頭的趣聞,使胡傳之死因蒙上一層神秘的外衣。

原來,台灣戰事危急之時,胡傳將眷屬先行遣返大陸,回歸安徽績溪縣上莊村,身邊只有紹之一人追隨左右,所以胡傳死後,由紹之扶柩運到故里。時鄉人知道胡傳在台抗日,便認為其不是死於日軍的槍炮之下,而是因違抗軍令為清政府所殺。按照當地族規,凡是凶死的人牌位不能進入宗祠,名字也不得寫在族譜上。胡氏宗族中有的長老也相信胡傳是凶死的,因為其時台灣已被清政府割讓給日本,而台灣軍民卻「違旨」地成立了「台灣民主國」,胡傳又同這個「民主國」的劉永福有聯繫,所以,他們也不相信胡傳死得這麼突然,以為是被清政府派人殺害的。但是,紹之卻堅持其父是病死的,雙方爭執不下,長老亦左右為難。

就在這個時候,紹之挺身而出,與族人賭頭,他說:「開棺檢驗,如胡傳無頭,請即殺我的頭;如胡傳有頭,即殺與我賭頭的人的頭」。族人聞之,不禁愕然,他們真相不明,豈敢與紹之賭頭?於是,胡傳的葬禮在上莊舉行了,牌位進入了宗祠,名字也上了族譜。

然而,事情並沒有結束。後來,有親屬曾背地裡詢問紹之。紹之似有難言之隱,不作回答。後胡適母親去世,紹之可能向家中之人透過口風。胡適之妻江冬秀就曾對一位族人說,她公公是在軍中被砍頭的。江冬秀之說當有根據。胡適在其口述自傳中亦說:「他(指其父)為台灣民主國的殉難者之一。」於是,鄉人議論紛紛,有人說,鐵花公是無頭下葬的,棺木中所殮的是一顆木頭;也有人說,不是木頭而是銅頭。木頭、銅頭,越傳越廣,越傳越離譜,有人竟說棺中的鐵花公之頭是顆金頭。此說一出,人皆嘩然,但胡傳後人尚在,鐵花公才得以在地下安息。

「文革」浩劫期間,胡適為反動文人,自然成為批倒批臭人物,其父鐵花公亦不能倖免。適值其時其地抄家挖墳之風四起,鐵花公墳中藏有金頭,「造反派」視為至寶,下令掘墳取寶,於是這位沉睡地下70餘年的鐵花公被拋屍露骨,而「造反派」卻一無所獲,大失所望。據當時目睹者說,「造反派」打開鐵花公棺材時,既無木頭、銅頭,更沒有什麼金頭。可見,鐵花公確實是病死的;但也有人說,棺中根本連頭顱骨也沒找到,鐵花公是凶死無誤。但此說難以說服人,因為鐵花公已死70餘年,屍骨可能腐爛,掘墓者又是農民,頭顱骨是什麼,放在棺中哪一位置,他們可能全然不知。

近年來,績溪縣有關部門搜集到胡適不少珍貴資料,其中一份是胡傳死後的「訃告」,上面明白無誤地記載鐵花公胡傳是病死於廈門的。「訃告」當然是真的,問題是「訃告」自然出自胡傳家人之手,紹之堅持其父是因病而亡的,所以,「訃告」理所當然按紹之的口徑公佈。

鐵花公胡傳既然是病死的,但為什麼江冬秀說他是在軍中被砍頭的,而胡適為什麼說他是抗日保台的「殉難者」?胡適研究專家石原皋在《閒話胡適》書中亦說「鐵花公是愛國英雄,是為了抗日而戰死沙場的。……」(大海)

《千古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