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被殺的原因何在?

作為「建安七子」之一的孔融為什麼被曹操所殺,歷史上一直眾說不一。范曄《後漢書。孔融傳》曾對此作過詳細的描述。孔融與曹操交惡是以曹軍攻克鄴城,曹丕納甄氏開始的。具體有如下幾件事:一、在給曹操書中嘲曹丕納甄氏系「武王伐紂,以妲己賜周公」;二、嘲征烏桓。認為烏桓之所為,相當於古之肅慎氏及丁零,是草芥小患,不值得興師動眾遠征;三、嘲酒禁。「時年饑兵興,操表制酒禁,融頻書爭之」,以一種諧謔性質的玩笑語氣說:「天垂酒星之曜,地列酒泉之郡,人著旨酒之德,……由是觀之,酒何負於政哉?」文中「多侮慢之辭」。四、最使曹操難以容忍的是,他上奏《宜准古王畿之制》,主張「千里寰內,不以封建諸侯」,意即尊崇天子,擴大漢室實權,明確與曹操實行的「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策略相牴牾,引起曹操的極度忌恨,於是殺機頓起。歷代許多學者認為孔融與曹操衝突主要是雙方性格矛盾所致。張璠《漢紀》認為「是時天下草創,曹、袁之權未分,融所建明,不識時務。又天性氣爽,頗推平生之意,狎侮太祖。……太祖外雖寬容,而內不能平。」這裡說的「不識時務」、「天性氣爽」、「狎侮」等,表現了孔融的迂腐、疏狂的性格。而「外雖寬容、而內不能平」,則反映了曹操的心理狀態。陳壽在《魏志。崔琰傳》中也說:「初,太祖性忌,有所不堪者,魯國孔融、南陽許攸、婁圭,皆以恃舊不虔見誅。」這裡也道破了孔融被殺的雙方性格上的原因,即孔融的「恃舊不虔」與曹操的「性忌」。此外,袁淑的《弔古文》說其「文舉疏誕以殃速」;顏之推《顏氏家訓。文章》稱孔融「誕傲致殞」,這些都是從性格因素上去尋求原因。當然也有人認為孔融「差不多是因為酒送了命的」。如王瑤《中國文學史論集》講今孔融集有曹操制酒禁二表,皆措辭激昂,為飲酒辯護,而且明指說「疑但惜谷耳,非以亡王為戒也」。積嫌成忌,最終惹怒曹公,在狀棄市。

解放以來,許多論著從政治上加以解釋。如50年代末討論曹操問題時,郭沫若《替曹操翻案》一文認為孔融被殺是由於他與曹操的「法令相牴觸」,呂今果在《曹操是什麼政治力量的代表》說孔融是「在政治上對曹操不滿的人」,吳澤在《關於曹操在歷史中的作用問題》中認為曹操殺孔融是為了「清除世族地主反動言論及其代理人」。60年代相繼出版的一批文學史,也多持此類觀點。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編的《中國文學史》認為建安七子中,孔融年輩較長,「政治態度與其他六人不同,他和曹操有矛盾,終於被殺」。

游國恩等主編的《中國文學史》也認為「孔融政治上是曹操的反對派,終於被殺」。

也有若幹著作從派繫上分析孔融被殺的原因。如翦伯贊《中國史綱要》講:「曹操統一中原後,開始向那些不親附自己的士人展開了進攻。」他聲稱要「整齊風俗」,「破浮華交會之徒」,先後殺掉了最狂妄的名士孔融等人。表明曹操企圖進一步突破大族名士勢力的挾制,以樹立專制統治。郭沫若主編的《中國史稿》也寫道:「曹操雖然愛才,但對於侍才做世,不肯親附自己的人卻是不能容忍的。」孔融因瞧不起曹操,「多侮慢之辭」,於是被曹操以「招合徒眾,欲規不軌」的罪名處死。余冠英在選注《漢魏六朝詩選》時寫道:孔融「性剛直,放言無忌憚」。曹操憎惡他屢次違忤,不受籠絡,不願親附,又怕他名高望重,成為自己的反對勢力,終於將他殺害。

這些說法都是從政治上出發來探析孔融被殺的原因的。1983年《學林漫錄》第七集刊載了徐公持《孔融為什麼被殺》一文,以為僅僅從政治上加以分析是不能令人滿意的。因為孔融在許多具體問題上,曾表現出與曹操合作的態度。在《崇國防疏》中指斥劉表,投入曹操陣營,以他在當時士大夫中

的巨大名聲,助了曹操一臂之力。招王朗書中,對曹公又大表欽佩。三首《六言詩》中,也從政治上對曹操加以熱情頌揚,在《與曹公論盛孝章書》中把曹操譽為齊桓公。徐文認為後期除了孔融在政治上確實對曹操有某種不滿外,還應當從他的性格上去尋找原因。其重要性實不下於政治方面的因素。

孔融疏狂,因為他系名門出身,為孔子二十世孫。又自少譽滿清流,養成了自視甚高,目空一切的脾性。他和一些權貴實力人物,向來都不融洽,早年他曾受司徒楊賜之命,奉謁去賀何進由河南尹升任大將軍。因何進沒有及時接見,他就奪謁還府,投劾而去。惹得何進大怒,派了劍客要去追殺他。若不是左右勸阻,孔融早已喪命。後來他在北海,又同虎踞河北的袁紹結了怨,終於兵戎相見,使袁紹對他恨之入骨。孔融與曹操的不大不小的磨擦,那種不分場合的冷嘲熱諷,盡避主觀上不一定都具有政治上的敵意,客觀上卻肯定地只會破壞曹操政令的嚴肅性,損害盲操個人的權威,使其終於忍無可忍,因此孔融的被殺,除了政治因素外,還帶有相當濃厚的性格悲劇色彩。

(鄒振環)

《千古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