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漢卿的生卒年月如何?

我國元代的戲曲劇本(又稱「元雜劇」、「元曲」)和唐詩、宋詞一樣,歷來被認為是代表一個時代的藝術,達到相當的高峰。據元人鍾嗣成《錄鬼簿》的記錄,他所知道的「名譽昭然」的劇作家就有90餘人,劇本有450多個。實際上的作家和作品,當然遠遠不止他個人所知道的這些數字。在這龐大的劇作家隊伍中,被稱為「驅梨園領袖,總編修師首,捻雜劇班頭」的關漢卿是才華最高、成就最大的一個。他的劇本不但數量多,而且質量高,如《感天動地竇娥冤》「列之於世界大悲劇中,亦無愧色也」(王國維《宋元戲曲考》)。1958年,關漢卿曾作為世界文化名人,得到過隆重的紀念,國內一百多個劇種上演了關劇,國外許多地方進行了關氏的研究或紀念活動。

可是,由於元雜劇大都反映了人民的願望,描寫了歷史的真實,因而受到封建統治者的壓抑,劇作家們的情況只能從史書以外的記載中找見一鱗半爪,而又每多相互矛盾,使我們無法準確瞭解他們的面貌和成就。即以關漢卿而言,通過戲曲史家、文學史家們長期的發掘考訂,對其生平和創作也只能在大體上取得近似的見解,一時無法解釋或不得統一的懸案尚多。

比如,關漢卿的職業身份是什麼?搞清這一點對研究其劇作的思想是有必要的。曹楝亭藏本《錄鬼簿》說他是「太醫院尹」,可是金元兩史《百官志》都不見此職名。元代《世醫得效方》卷首列有太醫院24個官職,其中也無「院尹」。朱經《青樓集序》說他「是金之遺民」,入元不仕;即使有此官職,他也沒有做過官。天一閣藏本《錄鬼簿》則說他為「太醫院戶」。鄭振鐸等研究者據此推測關漢卿可能是個「接近群眾的普通下層醫人」;田漢的話劇《關漢卿》也取此說,並在劇中從他的醫生職業生發出許多情節,和他寫劇本掛上鉤。按元代戶籍制度,百姓中劃分為若干「戶」,如服兵役者稱「軍戶」,司手工藝勞役者稱「匠戶」。則「醫戶」也不一定必為醫人,也可以理解為戶籍屬太醫院管轄或為太醫院提供雜役和其他服務的。

關氏的生卒年代,是確定他創作活動時代背景的重要依據。通常以朱經所說的「金之遺民」為據,認為關漢卿應該出生於金政權滅亡的公元1234年之前。元人楊維禎《元宮詞》又有「開國遺音樂府傳,白翎飛上十三弦,大金優諫關卿在,《伊尹扶湯》進劇編」等句,王國維認為此關卿即關漢卿。

(《宋元戲曲考》)那麼,公元1234年時,他應該已有相當年齡。張庚等主編的《中國戲曲通史》採取一般說法,認為關氏當生於公元1210年左右,人元時20餘歲。另據元人陶宗儀《南村輟胞錄》記載,關的友人王和卿去世時,他曾往弔唁。據查,王和卿死於公元1320年。若關氏生於公元1210年左右,此時至少也有一百多歲。這麼長壽似乎不大可能。又因各種版本《錄鬼簿》均無關氏作《伊尹扶湯》劇本的記載,故而孫楷第曰:「余疑進《伊尹扶湯》之關卿,乃教坊之由金入元者」,「非劇作家大醫院尹之關漢卿也」。(《關漢卿行年考》)馮沉君則疑心有兩個關漢卿,「一個由金入元,一個生在元代,都會寫劇本,後人把他們混在一道了。」(《古劇說匯》)然而這種巧合的可能性,目前還未發現有力的旁證。為了解決年齡的矛盾,一種意見是把關氏的卒年提早,認為吊王和卿事不可信,如董每戡《說元雜劇「黃金時代」》。又一種意見是把關氏的生年推遲,孫楷第《關漢卿行年考》推得最遲,主張他生於公元1241年到1250年間,卒於公元1320到1324年間。香港大學羅慷烈教授也同意此說。孫氏的一個理由是關漢卿和著名女演員、南都名妓珠簾秀關係非同一般(田漢話劇《關漢卿》即以二人事業上相互支持,

生活上相互關心為主線)。公元1290年珠簾秀在揚州還很有影響,若關漢卿由金入元,此時己過60歲,與珠簾秀不相配。但也有人反向道:難道60歲左右的劇作家就不可以和正當年華的女藝人親密往來嗎?總之,諸家目前只能在「關漢卿大約生活在十三世紀」這個大概念下取得一致。

關漢卿共寫了60多個劇本,現存署名關氏所作之劇本尚有10餘個。其中《竇娥冤》、《救風塵》、《單刀會》、《望江亭》等諸家都肯定是關氏作品;而對其餘近1/3劇本的考訂則不能取得相同觀點。《五侯宴》、《陳母教子》的曲文賓白風格,有人認為和關氏其他劇本有異。又如《單鞭奪槊》是關氏作還是尚仲賢作,或第三者作,《西廂記》第五本是否關氏續作等,自明清以來一直聚訟紛壇。

(繆依杭)

《千古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