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楓橋夜泊》竟何解?

唐朝詩人張繼用28字寫了《楓橋夜泊》,給後人留下一首吟誦千古的佳作。但他沒想到,他同時也留下一串難解的謎,引來許多辨析和爭議。

在一般讀者的心目中,此詩是這樣的:「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解詩的人一般又以為,這是詩人遊歷蘇州時所寫的一首題詠詩,詩的前後兩句寫詩人泊舟楓橋之夜所看到的天空、水面、岸上的遠近景物,用落月、啼烏、霜天、江楓、漁火來烘托客思旅愁;後兩句借聲傳影,以聲表靜,寫出一種美的靜夜境界,深化了詩意,給讀者留以回味餘地,生發無窮想像。

與此大相逕庭,有人對《楓橋夜泊》作這樣的詮釋:烏啼、江、楓,是當時的三座橋名:烏啼指烏啼橋,楓即楓橋,江則是指江村橋,現在寒山寺前還有此橋。愁眠,是山名。於是,兩句詩就成了這個意思:月亮西斜到了烏啼橋下,滿天霜降;江村橋和楓橋之間漁火點點,與愁眠山遙相對應。這樣,詩當然被「考證」得夠徹底了,而作為一種對詩的理解,也不妨聊備一說,但很明顯,較之前一種理解,此詩可以給人產生的意境和美感,實在是相差太遠了。更何況,這些橋名、山名或許是後來因詩而來的呢。

詩的題目究竟如何,各家觀點頗不一致。一說是《夜泊楓江》。唐代高仲武所輯《中興間氣集》收入此詩,就題為《夜泊楓江》。夜泊楓江和楓橋夜泊並無大的歧義,因為楓橋在楓江上,地點一致。而意見不一致的,是有人提出楓江古為封江。宋代周遵道《豹隱紀談》認為,楓橋舊作封橋,是宋仁宗時一位名叫王珪的大官僚,書張繼詩碑時將「封」改為「楓」的。與此看法相反,宋人朱長文在《吳郡圖經續記》中則認為,是以前把此橋誤作封橋,而到王珪,才改正為楓橋。現在有人發揮周遵道的見解,以為「封」是封鎖的意思,封江位於京杭大運河的分水處,地勢險要,是古代兵家必爭之地,隋唐時為了御衛蘇州城,經常封江和封橋,於是就有了封橋和封江的名字。王珪書張繼詩碑,改「封」為「楓」,人們震懾其煊赫的權勢,只得趨附;後代因循相襲,又把唐宋吟詠封橋的詩篇,一律改「封橋」為「楓橋」,遂使「封」為「楓」取而代之。照此說,張繼此詩題目應是《夜泊封江》。

詩中第二句「江楓漁火」也是一個疑點。有人認為本是「江村漁火」。清人俞樾說:「唐張繼《楓橋夜泊》詩,膾炙人口,惟『江楓漁火』四字頗有可疑。宋龔明之《中吳紀聞》作『江村漁火』。宋人舊籍可寶也。」考證結果,「千金一字是『江村』。」現在,有人又從其他角度對此加以論證。如從植物生態學指出楓不能種在江畔,江邊有楓是不可能的。有的提出唐代到過蘇州的著名詩人,如李白、韋應物、皎然、白居易、杜牧、李商隱等,在描寫蘇州景物的眾多詩篇中都沒有一個「楓」字;蘇州的楓樹是明朝時候范仲淹的後代范允臨從福建移植過來的。又證之現在有江村橋,當是好事者取張繼詩中「江村」一詞以作橋名。而「江村漁火」,也正符合唐代這一帶是水澤漁村的地理環境。

前文說過,一般以為這是一首描寫景物的詩,詩中流露了作者的旅愁。然而也有人認為作者的愁,主要是因人民的疾苦所引起的。因為作者看到「水邊荒涼漁村的打漁者為了求生,在霜天寒水中徹夜不寐地點燃燈火捉蟹」,愁得難以入夢。「江村漁火對愁眠」,一個「對」字,將作者和漁家聯繫起來。這就使紀實蘇州景物的詩篇有了現實性和思想性。

(聞澤)

《千古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