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恨歌》是一首什麼樣的歌?

帝、妃故事見之於文學作品的,比比皆是。在我國歷史上流傳甚廣,最為著名的無疑要算唐明皇(即唐玄宗李隆基)和楊貴妃了。他們幾乎進入了文學創作的各個領域,如詩歌、小說、戲曲等,其中都有膾炙人口的佳作。

白居易的《長恨歌》,更屬「千古絕唱」,是我國文學史上最為人傳頌的長篇敘事詩之一。但是,對於它的主題思想,歷來歧見頗多。尤其是解放後,諸家蜂起,各抒己見,至今尚未取得一致看法。我國學術界曾為此開展過兩次大討論。第一次討論在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期。從當時的各家意見來看,大體可分為以下三種。

一是「愛情說」。持此觀點的人認為,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愛情遭遇,以及歌頌他們愛情的純真的思想,在《長恨歌》中是「主導的,基本的」。白居易通過李、楊愛情的描寫,歌頌了那種同人民的生活和人民的感情相一致的純潔無暇的愛情,這在不合理的婚姻制度佔絕對統治地位的封建社會裡,無疑具有進步性的。它和梁祝等在民間廣泛流傳的故事一樣,「屬於人民的精神情緒的表現」。詩中雖也寫到李、楊的荒婬誤國,但作者對此的諷刺和不滿,表現得並不顯著。二是「諷諭說」。不少人認為。《長恨歌》是一首諷喻詩,它「主要是諷刺唐明皇的荒婬誤國和昏迷不悟」,展現了中唐時代封建統治階級的生活面貌和政治道德上的腐敗墮落。其主要理由,一是此詩寫於元和元年冬,從白居易在這時期所寫的對策和創作的《新樂府》,以及提出的文學主張來看,主旨都在聯繫社會現實,探討歷史教訓,譴責李、楊的荒婬導致安史之亂,與「愛情說」存在著明顯的矛盾。二是陳鴻的《長恨歌傳》曾說白居易「不但感其事,亦欲懲尤物,窒亂階,垂於將來」的創作動機應是可信的。三是全詩諷諭之意明顯,尤其是上半段,著重在揭露和批判,吟詠、讚揚李、楊的愛情並不是主要的。三是「雙重主題說」。有人認為,《長恨歌》寫的是一個特殊性質的愛情悲劇,李、楊兩人既是悲劇的承擔者,又是悲劇的製造者,這就使現實主義的詩人白居易不能不「怒其作孽」,而「哀其可憐」,不能不在這兩個形象身上集中了譴責和同情,恨和愛這樣兩種矛盾的思想情緒,不能不使作品的主題思想具有兩重性。「既有諷刺,又有同情」。因為,一、全詩一方面對李、楊兩人的荒婬生活招致禍亂,作了明顯的諷刺;另一方面對楊貴妃的死和兩人誠篤的相思賦與很大的同情。這是「無法否認的事實」。二、就陳鴻的話而言,就有著同情和諷喻這兩個方面。所謂「感其事」,就是被李、楊的悲劇所感動,因而賦與同情:「懲尤物,窒亂階」,就是指玄宗因溺於女色而招致禍亂,必須給以諷刺。三、是詩的前段採用了現實主義手法,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以諷喻為主,後段則多用浪漫主義手法,借李、楊故事寄托著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長恨歌》是同情和諷喻的結合體,不能將它看成是純粹的諷刺詩和愛情詩。

第二次討論從近年來開始,目前還在繼續。不少研究者圍繞上述諸說,深入發掘,不斷提出一些新見解,力圖在已有的基礎上前進。其中較為引人注目的是「感傷說」。有人說,《長恨歌》是在中唐特定的歷史背景下創作的,它與中唐的文學創作潮流密不可分,帶有強烈的時代色彩,體現著這個創作潮流中大部分詩作的共同特點,抒寫著感慨國運盛極而衰的共同主題,突出地反映了白居易在時代興衰轉變時期的感傷、淒涼之感。所謂「長恨」,不僅僅是作者對李、楊悲劇的「長恨」,更主要的是對統治階級不能保持唐朝開元、天寶時期的興盛,反而在盛世中縱情享樂而招致國破國衰局面的「長恨」,是對一個全盛時代衰亡的「長恨」。也有人說,白居易寫《長恨歌》,「是通過對歷史人物的詠歎,表達他個人的痛苦。」為此,他借歷史題材,抒寫與情人永別離時的長相思之痛,為自己的不幸愛情遭遇,寫了一曲淒婉的哀歌。這是因為:詩人創作此詩時,正是他遭受愛情痛苦的深淵時期;其次,白居易自己編集時,把《長恨歌》列入「感傷」詩類中;另外,詩中塑造了一個美麗動人的女性形象,體現了下層市民的審美趣味。

(張兵)

《千古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