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的葬地橋山在哪裡?

《史記。五帝本紀》載:「黃帝崩,葬橋山。」橋山究竟在什麼地方?陝西省黃陵縣城北一華里的橋山之顛有黃帝陵墓。1961年國務院公佈的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此陵為古墓葬第一號。但是根據《魏土記》的記載:「下洛城東南四十里有橋山,山下有溫泉,泉上有祭堂,雕簷華字被於浦上。」與此相同的還有《水經注》的記載:灅水(今桑干河)經過下洛城(今涿鹿)南之後,「溫泉水注之,水上承溫泉於橋山下」。涿鹿橋山在今河北省涿鹿城東南四十里的溫泉屯鄉溫泉屯村南,小礬山鄉好地窪和趙莊村北,它以山頂上天然形成的一座拱形石橋而得名,海拔九百一十八米。

晴天時,從橋孔望過去,是一片藍色的天空。在橋山附近的一道山樑上,還有一個巨大的四方石桌,傳說是祭祀黃帝時在此擺設祭品的。石桌右側有一峭壁,壁面平整,像一塊巨大的石碑,上面佈滿與象形文字一樣的圖案,傳說這是古人刻石記事而留下的遺跡。歷史上,不僅橋山上建黃帝廟,橋山下的溫泉上建有華麗的祭堂,在今溫泉屯村西建有一座宜鄉城,(《水繹注》卷三《水篇》)城中築有「溫泉行宮」,專供歷代帝王到橋山祭祀黃帝廟時居住。我國古代有許多帝王到橋山舉行祭祀活動:北魏道武帝拓跋珪於天興三年(公元400年)五月,「幸涿鹿,遣使者以太牢祠帝堯、帝舜廟」。(《魏書》卷二、《北史》卷一)同一年,遠在建康(今南京)的東晉皇帝司馬德宗,也為此而到涿鹿。神瑞二年(公元415年)六月,拓跋嗣「幸涿鹿,登橋山,觀溫泉,使使者以太牢祠黃帝廟」。

(《魏書》卷三)同一年,同一月司馬德宗又一次幸涿鹿登橋山。拓跋嗣又於泰常七年(公元422年)九月幸橋山,「遣使者祠黃帝、唐堯廟」。(同上)拓跋嗣死後,其長子拓跋燾即位,於神鹿元年(公元428年)八月,又到涿鹿登橋山祭祀黃帝廟。(《魏書》卷四)至於後來的北魏文成帝拓跋珪到涿鹿登橋山的次數就更多了。

涿鹿與橋山有什麼聯繫?現今的涿鹿是否史書所稱的涿鹿?據《史記。五帝本紀》載:「黃帝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西漢賈誼《新書。制不定》載:「黃帝行道,神農不德,故戰於涿鹿之野」;北魏著名地理學家酈道元《水經注。水篇》載「水又東過涿鹿縣北」,「涿水出涿鹿山,世謂之張公泉」,「黃帝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留其民於涿鹿之阿,即於是也,泉水東北流,與蚩尤泉會水出蚩尤城」。

這裡還要說明一點,有的史書把「涿鹿」寫成「濁鹿」。如南宋羅泌《路史。蚩尤傳》載:「蚩尤好兵而喜亂,逐帝而居於濁鹿。」此處將「涿」寫作「濁」,並非一時筆誤,而是涿字演變過程中的一個階段。先秦典籍《逸周書》及後人對此書的批注中,就有「濁鹿」二字多次出現。如「蚩尤徒居於濁鹿,諸侯叛之,阪泉以亡」。清直隸宣化府保安州知州楊桂森在《礬山考記》中指出:「濁鹿即涿鹿。」當代研究古代神話的著名學者袁珂也肯定地指出:「濁鹿即涿鹿,今河北省涿鹿縣。」特別是陳稚常編寫、顧頡罷校訂的《中國上古史演義》對此也作了有力的回答,該書第二回「千古文明開涿鹿」一篇中記述「黃帝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把蚩尤追殺在阪泉(在今涿鹿縣城東)」之後,黃帝「又召集各國,大會於釜山(今涿鹿縣城西南)」。

1983年春中國社會科學院以侯仁之教授為組長的一行十名學者赴涿鹿考查,確認涿鹿縣的礬山鎮一帶正是司馬遷、酈道元等人記載的「黃帝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的所在地。1984年六月黃陵縣考古學者高坤安等同志從河南、山東考查以後又專程到涿鹿縣,證實史書上說的「涿鹿之野」就是此地。

綜上所述,涿鹿是約定俗成的專用地名,正是「黃帝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的涿鹿。史書所稱的「邑於涿鹿之阿」就是今涿鹿縣礬山鎮西側古城又名黃帝城,此城遺址尚存。傳說是軒轅黃帝所都,正是《山海經》記載的軒轅之丘。由此可見埋葬軒轅黃帝的陵墓,應是今河北省涿鹿縣的橋山,而不是在陝西黃陵縣城北。因為黃帝戰鬥在涿鹿,居住在涿鹿,死後,完全沒有理由要將屍體運往千里之外的陝西安葬。至於陝西黃陵到底緣何而得名,它是黃帝的衣冠陵,還是其他形式的陵墓,這就需要進一步的考證了。

(李懷全)

《千古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