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來自何方?

匈奴是我國古代北方的少數民族之一。它從公元3世紀起崛起於北方,在大漠南北活躍了數百年。在這幾百年中,它和中原王朝連年爭戰,演出了一幕幕威武雄壯的歷史劇。公元1世紀後,匈奴分為南、北兩支。南匈奴人居內地,後來成了南北朝時逐鹿中原的五胡之一。北匈奴被迫西走,又引起了歐洲的民族大遷徙,導致了羅馬帝國的崩潰。無論是對於中國歷史,還是對於世界歷史,匈奴都產生過巨大的影響。

但是,這樣一個轟轟烈烈的民族是從哪裡來的?它的前身叫什麼?時至今日,學術界還沒找到一個令人滿意的答案。

關於匈奴的最早記載,見於《史記》。《史記。匈奴列傳》道:「匈奴,其先夏後氏之苗裔也,曰淳維。唐、虞以上,有山戎、獫狁、葷粥,居於北蠻,隨畜牧而轉移。」這段記載有兩個意思:一是匈奴的祖先是夏後氏,一是山戎、獫狁、葷粥即匈奴。這兩個意思,後來竟演變成學術界關於匈奴來源的兩種見解。最早強調匈奴為夏之後代的是張晏。《史記索隱》引他的話道:「淳維以殷時奔北邊。」意思是夏的後裔淳維,商代時逃至北邊,成了匈奴。樂產《括地譜》講得更具體:「夏桀無道,湯放之鳴條,3年而死。其子獯粥妻桀之眾妾,避居北野,隨畜移徙,中國謂之匈奴。」他把夏的後裔直接說成了夏桀的兒子,近代學者也有持類似看法的,如呂思勉的《匈奴文化索隱》、金元憲的《北匈奴西遷考》、何震亞的《匈奴與匈牙利》等。其中何震亞的

說法尤為新奇,他認為「匈奴即夏之民族,於公元前6世紀時在今河北正定附近建立鮮虞國,後改為中山國,至公元前295年中山國滅於趙,其族乃退居熱河、察哈爾、綏遠、寧夏一帶。至公元前209年,其酋冒頓立」。他以鮮虞、中山國為中點,把夏和匈奴連接了起來。

說匈奴原來是葷粥、獫狁的學者,歷代都有,如《盂子。梁惠王》趙岐注、《詩。采薇》《毛傳》鄭玄箋、《呂氏春秋。審為》高誘注等等。至近代,王國維作《鬼方昆夷獫狁考》,此說遂益臻精密,王國維認為,「見於商周間者曰鬼方,曰混夷,曰獯鬻。在宗周之季則曰獫狁。入春秋後則始謂之戎,繼號曰狄。戰國以降又稱之曰胡,曰匈奴。」他把從商代到秦的匈奴名稱的演變作了一個系統的概括。其後,梁啟超的《史記匈奴傳戎狄名義考》、孟世傑的《戎狄蠻夷考》、方壯猷的《匈奴語言考》、胡君泊的《匈奴源流考》、鄭瑞仁的《匈奴名號考略》、馮家升的《匈奴民族及其文化》、鄭師許的《匈奴先世鬼方獫狁與殷周之交涉》等,意見都和王國維一致。其中,鄭師許持論尤為激烈。他不僅認為鬼方、混夷、薰粥、獫狁、戎狄、胡等為匈奴之別名,而且連鬼戎、義渠、燕京、余無、林胡、樓煩、綿諸、大荔、烏氏等,舉凡載籍中所見之異民族,統統認為是匈奴。

蒙文通不同意王國維的看法,他在《周秦少數民族研究》等文中,認為鬼方、畎夷、葷粥、獫狁並非匈奴,真正和匈奴同族的,應該是義渠。黃文弼也持有類似的見解,他在《論匈奴族之起源》一文中說:「余按鬼方、葷粥、混夷、獫狁皆古之羌族,與匈奴異。自太史公混為一族,遂今後世羌、胡不分也。」他認為,「被(披)發左衽」的羌,和「胡服椎結」的匈奴,是絕然不同的兩種民族,匈奴的前身,不是形成羌人的鬼方、獫狁等,而是林胡、樓煩、義渠,因為他們往往都被稱為胡。春秋時,他們又被稱為狄。

要之,黃文弼認為,春秋的白狄(白翟、北狄)、戰國的林胡、樓煩、義渠,就是後來的匈奴。

也有學者,對於把典籍中諸種民族混而為一,統稱之為匈奴的說法,持有異議。曹永年在《戰國歷史上的匈奴》一文中,認為先秦時代,匈奴只是當時北方許多不同族源的部落或種族中的一個。後來匈奴強大起來,把許多部落和種族吞併,使他們成為匈奴的一部分,這種變化反映在漢人的眼裡,自然形成了這樣的印象,以為古代北方各族都和匈奴一脈相承。孫次舟在《匈奴出現中國邊塞的時代》中,更把匈奴與先秦的諸少數民族截然分開。他認為匈奴本來是西方草原的一種遊牧民族,秦始皇以前,它根本還沒有遊蕩到中國北部來。他在文末附記中說,陳寅烙先生也支持他的看法。此外,岑仲勉的《伊蘭之胡與匈奴之胡》,也說匈奴來自西方。

由於對匈奴來源的看法不同,因而又導致了對匈奴族屬的意見分歧。有人說匈奴屬蒙古族,如方壯猷、黃文弼以及日本的白鳥庫吉;有人說匈奴屬突厥族,如岑仲勉、馮家升以及蘇聯的伯恩施坦;也有人說匈奴屬斯拉夫族,如鄭師許。總而言之,匈奴屬什麼人種,它的前身叫什麼,諸如此類的問題,經過長年的研究和爭論,依舊是一個沒有解開的疑團。

(令弟)

《千古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