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武帝有沒有會晤過菩提達摩?

梁武帝,名蕭衍,南朝梁的開國皇帝,在位48年間大興佛教,廣建寺院,寫經鑄像,並三次捨身同泰寺,「幾可謂為以佛化治國」,是中國歷史上著名好佛的帝王。菩提達摩,又譯為達摩或達磨。是中國佛教禪宗的始祖,生於南印度,出身於婆羅門種姓,出家後傾心研究大乘佛教,創立了一套參悟的禪法——「達摩禪學」,亦稱「南天竺一乘宗」。南朝期間,他泛海來華,經廣州北上至南朝,再入北魏,長期定居於嵩山少林寺,收納門徒,傳授禪道,經嫡傳弟子慧可繼承、傳衍,逐漸形成了東土禪宗的祖系,禪宗及其學說思想後來被儒學所吸收,成為宋明理學的有機構成部分,在中國古代思想史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菩提達摩因而被尊奉為中國佛教史上「功業最高」者之一。

據一些古籍所載,梁武帝曾在都城建康(今江蘇南京)會見過菩提達摩,請教「造寺度人,寫經鑄像,有何功德」?達摩答道:「並無功德」,「此有為之善,非真功德」。雙方「理不契機」,不快而別(見《歷代法寶記》)。由於達摩祥法以「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為特徵,故對達摩生平缺乏記載,又因後來禪宗內部派系紛爭,各自渲染、誇張始祖事跡,流行的北宋道原所著的《景德傳燈錄》對達摩生前活動又摻入了許多附會、杜撰之章,所以,梁武帝究竟有否與菩提達摩晤談過,引起了後世學者的爭議,此事被列為禪宗「頌古百則」中的第一則公案,也成為中國佛教史上的一大疑案:一種觀點認為,歷史上並無此事。該派學者有胡適、湯用彤,台灣的劉汝霖、印順,日本的佐佐木憲德、字井、鐮田茂雄等人。胡適在《菩提達摩考》和《書菩提達摩考後》兩篇文章中說:據唐朝初年道宣所撰的《續高僧傳》雲,達摩「初達宋境南越」,此「宋境南越」系指南朝宋、齊、梁、陳四朝中的劉宋王朝,故達摩來華最遲在劉宋滅亡(公元479年)以前;據《續高僧傳》卷十五《僧副傳》所載達摩弟子僧副從師、南遊和終卒年代推算,達摩約於公元470年左右來華,在華生活約50年之久,蕭齊初期(公元485年至490年間)已在北方傳道,此時梁朝還未建立,從時間上來看,菩提達摩不可能與梁武帝有過會晤;又據《洛陽伽藍記校注》卷一所載,達摩曾在洛陽瞻仰了華麗壯觀的永寧寺,時間當是該寺的全盛期間。《洛陽伽藍記》記有公元526年,該寺剎上寶瓶被大風刮落之事,此後又歷遭兵災,至公元534年毀於大火,故全盛期在公元516年至526年間,達摩謁寺約在公元520年左右,以此否定達摩於公元526年左右來華的另一種觀點;《續高僧傳》和唐朝淨黨的《楞伽師資記》為敘述南北朝佛教大事的信史,其中均未見有粱武帝與菩提達摩晤見的記載;從日本最澄《內證佛法相承血脈譜》所引的《傳燈記》、敦煌寫本《歷代法寶記》到宋悟明的《聯燈會要》中,明顯看出對這次會見的記載上有「演變的痕跡」,《傳燈錄》中更雜以許多虛妄之處,因此,認為這次晤談的文字「全是後人偽造出來的」「謬說」,是「無稽的神話」。

另一種觀點認為,歷史上有過此事,該派學者有馮友蘭、張岱年、孫述析等人。孫述圻針對胡適的論據闡述了自己的觀點:「初達宋境南越」中的「宋境南越」是泛指中國南方地區,是地域概念而非時間概念,該句意為「達摩起初抵達中國南方境內」,並非指劉宋期間抵華;梁慧皎的《高僧傳》收錄了至公元519年止的名僧,其中卻未見達摩之名;《洛陽伽藍記》中有關達摩驚歎永寧寺建築精麗的言論說明他是初抵中華、為時未久的游僧,不可能己在華生活了幾十年,永寧寺於公元526年被大風刮落寶瓶後,馬上被修復,興盛期延續至公元534年才真正結束,達摩於公元526年前後參觀該寺是可能的;據《續高僧傳釋慧可傳》和《楞伽師資記》載,慧可在「年登四十,遇菩提達摩游化嵩洛,可一見悅之,奉以為師」。這一年是公元526年,因此,達摩不可能於公元470年或479年的劉宋期間來華,而是在公元526年前後取道廣州,經建康渡江入魏的,從時間、路線上看,會見梁武帝是完全可能的;《歷代法寶記》、《內證佛法相承血脈譜》、柳宗元的《曹溪第六祖賜謚大鑒禪師碑》中均有這次晤談的記載,這些文獻均出自晚唐前的人之手,它的可靠程度大於《傳燈錄》等書,有可信成分;從對話內容上分析,梁武帝篤信佛教,一向注重延攬名僧,不少外國高僧慕名而來,受到他熱情接待,達摩來華,他會不躬自迎接?他以廣建佛寺等「有為之事」以期積下大功德,見了達摩,自然要問於這類事「有何功德」?達摩禪學的主旨是「罪福並捨,空有兼忘」,反對「有為之善」,認為它「並無功德」,故「理不契機」,就此分手也是合情合理的;唐朝成書的《圓覺經大疏鈔》和《師資眾脈傳》都載明,梁武帝曾制《菩提達摩大師碑》、《內證佛法相承血脈譜》、《寶林傳》、《傳法正宗記》、《全六朝文。梁武帝文》等古籍中均收錄有此碑文,文中「見之不見,逢之不逢,今之古之」等語表達出梁武帝與達摩語不投機而失之交臂的悔恨心情。《神會錄。達摩傳》還載明,此碑經七百年風雨侵蝕而逐漸磨滅,元朝時由翰林侍講學士歐陽玄撰敘,於公元1347年重建,立於嵩山少林寺。清景日珍的《說嵩》中也有《梁武帝達摩大師碑頌》。這些證據都說明歷史上有過這次晤談。

還有一派學者,如任繼愈、黃心川、林子青等人則認為上述兩說均有可能。看來,為佛教史上的這件疑案,學者們的筆墨官司還將是一場難以預測勝負的持久戰。

(楊劍宇)

《千古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