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摩面壁石是塊什麼石頭?

馳名中外的我國佛教勝地河南嵩山少林寺裡,有塊神秘的「達摩面壁石」,它吸引了古今中外無數遊客,遊人見此無不崇敬,讚歎不已。

達摩是佛教禪宗祖師的法號,全稱為菩提達摩,意譯「道法」。據《續高僧傳》卷二十八和《景德傳燈錄》卷三載,達摩原為南天竺僧人,屬婆羅門種姓,一說屬剎帝利種姓。公元520年(南朝梁武帝普通元年)航海至廣州,又往北魏,在洛陽、嵩山等地遊歷並傳禪學。後遇慧可,授《楞伽經》四卷。在嵩山少林寺「面壁而坐,終日默然」,達9年,世稱「壁觀」。以至他的精靈入石,在石壁上留下了他的整個人影像,成為佛門佳話。

嵩山少林寺有一塊石碑,鐫刻著清道光戊申年間蕭元吉撰寫的碑文「少林一塊石,都道是個人。分別是個人,分明是塊石,何石面壁石,何人面壁佛,王孫面壁九年輕,九年面壁祖佛成,祖佛成,空全身,全身精入石,靈石肖全形,少林萬古統宗門」。

少林寺位於河南登封縣城西北15公里的少室山北麓五乳峰下,建於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菩提達摩在此倡導禪宗。傳說他面壁九年後,提出「理入」和「行入」的修行方法,「理入」要求「捨偽」「歸真」,解決認識問題:「行入」教人去掉一切愛憎情慾,按照佛教教義踐行。歷史上稱他為「西天」(天竺)禪宗第二十八祖和「東土」(中國)禪宗初祖,稱少林寺為祖庭。寺中還為紀念他,建立初祖庵。

那麼達摩面壁9年後,他的精靈是不是真的達到了「精魂入石形影在」的境界,這塊被視為少林寺的傳世珍寶面壁石究竟是怎樣形成的?這是耐人尋思的。

據《登封縣志》記載:「石長三尺有餘白質墨紋,如淡墨畫,隱隱一僧背座石上」。明代文學家袁宏道也寫過:「石白地墨紋酷似應真。」清代姚元之所著《竹葉亭雜記》中說:看面壁石上的影像「遠近高低各不同」,「向之後退至五六尺處漸顯人形;至丈餘則儼然一活達摩坐鏡中矣」。

面壁石曾經引起許多文人的猜測,遺憾的是,那塊「照石瞻遺像」的達摩面壁石,卻在1928年被軍閥石友三縱部焚燒少林寺,被大火燒燬,毀石也己遺失。面壁石上的達摩影像究竟是如何模樣,這對於今人來說,就成了千古之謎了。如今我們在少林寺所見到的「面壁石」,是1980年由人工複製的石壁,這己和原石不是一回事,而是用現代大理石彩繪工藝繪製的「石畫」。

但是也有人認為,嵩山少林寺中的那塊「達摩面壁石」中的影像,不是達摩面壁九年後「精魂入石形影在」的產物,也是人工製作而成的,有人因此推測,這面壁石中的影像是用「螺煙滲石」的工藝製成的「石畫」。千百年來,由於歷代文人稱頌介紹,使「精靈入石」成為人們津津樂道的佛門趣事,也為莊嚴肅穆的嵩山少林寺抹上了一圈神聖的光環。

但是也有人懷疑,石塊的改色,大理石的彩繪是近代發展起來的新工藝。1000多年前的人們是否已掌握了岩石繪畫工藝,讓彩墨滲入石內而混為一體成為影像的技巧,就很難說了。

有人因此查閱了大量有關嵩山的地質資料,又到達嵩山少林寺達摩洞實地考察。發現該洞石質屬寒武系石灰岩,白灰色的石灰岩被碳質浸染,形成各種墨色花紋。在這樣的石洞中出現一塊像似人形花紋的天然圖案石塊是有可能的,達摩面壁處出現一大塊影影綽綽的像人形圖案純屬巧合,也是由於後人的撰文稱讚,才變得神秘難測。

按照科學的道理來講,不論是火成岩、變質岩和沉積岩,它們上面的花紋圖案,均是由多種元素、礦物、生物遺體浸染而成。「精靈入石」的佛門佳話,只可當作傳說,而不能當作信史來看待。

(蔣建平)

《千古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