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記》作者是否孔門弟子?

《學記》是我國古代第一本教育專著,它總結和概括了先秦儒家的教育經驗和理論,比較系統地闡述了一些重要的教育理論問題,如教育的作用、目的、教育制度、教育和教學原則、教學方法以及教師等。2000多年前《學記》第一次明確提出的「教學相長」等名言,至今仍膾炙人口。

《學記》是《禮記》中的一篇。《禮記》一書究為何人所著,歷來說法不一。因此,《學記》的作者自然也眾說紛壇。但在歷史上主要是兩說。一說認為是孔門弟子所作;另一說則以為是漢儒所記。持前說者如唐代的孔穎達,他在《禮記正義序》中說「《禮記》之作,出自孔氏,但正禮殘闕,無復能明。……至孔子歿後,七十二之徒共撰所聞,以為此《記》」。北宋程顥雖認為《禮記》雜出於漢儒,但仍說其中如《樂記》、《學記》、《大學》等,出於孔門弟子「無可議者」。(轉引自朱彝尊《經義考》卷一百三十九)

持後說者如清代陸奎勳,認為《學記》繼《王制》而作,為漢儒所記。理由呢?他說《學記》記述「家塾、黨庠、術序、國學,與《周禮》閭胥、黨正、州長、鄉大夫之職略同,而云『古之教者』,明其為漢記也」。(轉引自杭世駿《續禮記集說》卷六十七)後來的俞正燮也說《王制》、《學記》是「漢人所造」。(《癸巳存稿》卷二)

上述歷史上關於《學記》作者的兩種主要分歧,影響了後來學者對這一問題的進一步探討。《學記》為孔門弟子所作,然而孔門弟子甚多,依《韓非子。顯學》篇說,孔子死後,儒家分為八派,「有子張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顏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孫氏之儒,有樂正氏之儒「。《學記》究竟為哪一派的作品呢?

馮友蘭認為《學記》為荀學。他在1930年撰文《「大學」為荀學說》,指出荀子為戰國末年儒家大師,後來儒者,多出其門。「《大戴記》中直抄《荀子。勸學》篇,《小戴記》中之《學記》,亦自荀子之觀點以言學。」

他還說《學記》中「強立而不反」,就是《荀子。不苟》篇中「長遷而不反其初則化矣」的意思,是「主張性惡之說」。以此為依據,論證《學記》為荀學。(《原載《燕京學報》第7期。後收入《古史辨》第4冊。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郭沫若不贊同這種意見。他在《儒家八派的批判》一文中指出,「強立而不反」即《洪範》所謂「無反無側,王道正直」,《中庸》所謂「中立而不倚,強哉矯」,也即《盂子》所謂「強恕而行」或「中道而立,能者從之」。行是前進,也就是「不反」。所以「強立而不反」一語不一定要性惡說才能適用。馮友蘭依此而「把《學記》認為荀學,依然是大有距離的」。(《沫若文集》第15卷,人民文學出版社1961年版)

《學記》不屬荀學,郭沫若認為應是孟學。他說《學記》對於教育與學習是主張自發的,言「道(導)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這和孟子的「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則居之安,居之安則資之深,資之深則取之左右逢其原」,在精神上是完全合拍的。他還說《學記》言「大學之道」,與《大學》互為表裡。《大學》是孟學,而且是樂正氏之儒的典籍。因此,他認為《學記》「是樂正氏所作」。(同上書)郭沫若這個見解,在學術界較有影響,不少學者在他們的論著中,或者作了介紹,或者直接引用。高時良在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年出版的《學記評注》中,還進一步作了具體闡發。他說《學記》的作者是思孟學派的樂正克,這是因為,第一,樂正克是孟軻的得意門生,受孟軻思想熏陶較深。第二,樂正氏亦師承曾參。

第三,樂正本是學官,學官後裔論教育,有其家學淵源。

和上述學者認為《學記》是孔門弟子作品的見解不同,杜通明或許受清代陸奎勳等的影響,認為《學記》作者是漢儒董仲舒。他在《學記考釋》中指出,《學記》中的文字,與董仲舒《春秋繁露》及《對賢良策》中的文體、語句頗多類似之處。如《學記》中常引用古書而加以結論說,「此之謂也」,「其此之謂乎」,而《春秋繁露》中亦多採用同樣的語句。他還認為董仲舒的思想和主張,亦往往與《學記》中所載有相互發明之處。如《學記》主張「化民成俗」,董仲舒對策中也有「古者修教訓之官,務以德化民」;《學記》有「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董仲舒則說「常玉不琢,不成文章,君子不學,不成其德」;《學記》中特別強調「繼志」、「務本」,董仲舒也主張「重志」、「重本」。(轉引自顧樹森《學記今譯》)

由上所述,我們清楚地看到,長期以來,學者們對於我國古代第一本教育專著《學記》的作者究竟是誰,作了許多有益的探討和研究。然而,由於各種原因,至今仍沒有獲得一個為學術界所滿意的定論。因而,正如有的學者所說,《學記》「作者的確切姓名和創作年代,尚待進一步考證」。(《中國古今教育家》,上海教育出版社1982年版)

(金林祥)

《千古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