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經注》究竟記載多少條水?

《水經注》是北魏酈道元所撰,以記載水道為主的,六世紀前我國最全面而系統的綜合性地理著作。它對我國地理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全書共四十卷,原書宋代已佚五卷,今本仍作四十卷。明清以來,研究《水經注》者不乏其人,在我國學術界己形成一門專門學問——「酈學」。《水經注》一書中共記多少水道?這個原來不成問題的問題如今卻有不同的看法。

侯仁之在《水經注》選釋前言中,據《唐六典》謂《水經》一書,記述中國河流水道,共計137條。到了北魏酈道元為《水經》作注,補充記述的河流水道增加到1252條,注文20倍於原書(《中國古代地理名著選讀》,科學出版社)。這一說法為以後各種出版物和辭書所沿用。如1963年修訂本《辭海》;翟忠義《中國古代地理學家及旅行家》;《辭海》中國地理分冊;陸心賢、羅祖龍、羅家梁合編《地學史話》;斯維玉《史學常談》等均採用此說,說《水經注》共載大小水道1252條。

辛志賢認為侯仁之的說法是錯誤的。《唐六典》卷七《工部》:「水部郎中員外郎掌天下川瀆陂池之政令……凡天下水泉三億三萬三千五百五十九,其先避荒絕域,殆不可復而知矣。其江河自西極達於東溟,中國之大川者也;其餘百三十有五水,是謂中川者也[註:桑欽《水經》引天下之水百三十七,江河在焉].其千二百五十有二水,斯為水川者也[註:酈善長注《水經》,引其枝流一千二百五十二].」據上正文與注,簡要明白,《水經》記寫「大川」2條,「中川」135條,計干流137條,酈道元補寫「小川」即枝流1252條。《水經注》記寫的大小河流水道總計為1389條,比侯仁之說的多出137條,與《水經》水數正同。侯漏計《水經》所記水數(137條千流)

誤以酈道元補寫的水數,作為《水經注》全書的水數。據王應麟《困學紀聞》卷十《地理》「天下水數」條云:「《水經》引天下之水百三十七,江、河在焉;酈氏注引枝流一千二百五十二。」但清翁元圻注《困學紀聞》,在《水經》水數後面加了按語云:「按今本《水經》所列,僅一百一十六水。」則今本《水經》較原本少21水。王堯臣《崇文總目》指出《水經注》在宋代僅存三十五卷,佚五卷。今本《水經注》仍作四十卷,乃是後人割裂篇帙,以湊足四十卷之數,所缺21水,蓋即在這所佚五卷之中。翁所謂「今本」,無疑是當時流行的諸種明刻本,如黃省曾刻本、吳玉官刻本、鍾惺刻本、朱謀瑋《水經注箋》等。全祖望、戴震、王先謙、楊守敬、熊會貞等對《水經注》都有深入的研究,從《水經注》本書並博采唐宋諸書,旁引博征,考證訂補「遺漏者補其補,紕繆者訂其訛」(趙一清《水經注箋刊誤》卷一小序),補足了《水經》佚去的21水,恢復唐以前《水經注》原本。由此可知唐以前酈道元之《水經注》原本,《水經》水數為137.酈注水數為1252,《水經注》總數為1389.宋明諸刻本佚五卷。《水經》水數缺21,為116.酈注水數自亦相應殘缺。乾隆以後諸校注本補足了《水經注》已缺的21水,水數為137,但酈注水數仍有殘缺。今有的有關著作說《水經注》在宋代已佚五卷,

又說所記水數為1252,則屬於又一種錯誤(《〈水經注〉所記水數考》,載《北京師範大學學報》1981年第3期)。

趙永復在《〈水經注〉究竟記述多少條水》一文中說,《水經注》記述水道數目,《唐六典》卷七水部郎中員外郎條注云:「桑欽《水經》所引天下之水百三十七,江河在焉。……酈善長注《水經》,引其枝流一千二百五十二。」此說一出,1000多年來遂成定論,近人著述均引此為證。經對《水經注》進行通檢梳理,所記水道按其重複者不計,一水多名或數水同敘者計其一,而不屬某水枝流,但在有關水道下述及者,以及無專名之水均予計入。

全書水體包括湖、澱、陂、澤、泉、渠、池、故瀆,實得2596,倍於《唐六典》之數。酈氏《水經注》全書四十卷,北宋時已佚五卷,今本仍作四十卷,乃後人分析,則原書敘述水道總數當超過3000.(《歷史地理》,1982年第2輯)侯仁之說據《唐六典》中酈注《水經》,引其枝流1252,得出《水經注》全書(包括《水經》)共記水道1252條。辛說認為《唐六典》中所記1252條系酈道元所補寫,應加上《水經》137條,全書共1389條。趙說認為《唐六典》所記1252條,但經實檢共得所記水道2596條,倍於《唐六典》之數。

還有的說宋代佚五卷,全書所記水道1252條。辛說宋明諸刻本佚五卷,《水經》缺水21條,清乾隆後諸校注本補足《水經》21條,恢復為137條。但酈注尚殘缺。因此,以上諸說,除對《唐六典》和佚卷等理解不同,存有分歧外,《水經注》因酈注佚卷所殘缺水道已無法補齊,故目前對全書水數已難以搞清楚了。(王天良)

《千古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