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是否已發現氧氣?

氧氣是人類生存所必需的。它是由誰首先發現的呢?化學史上傳統的觀點認為:在18世紀後半葉,英國化學家普利斯特列於1774年,瑞典化學家捨勒於1773年,各自獨立地發現了氧氣。但是,早在170多年以前,德國漢學家朱利斯。克拉普羅特(1783—1835年)就提出了與此不同的看法,他認為:氧氣是中國唐代學者「Mao—hhoa」(法語拼音,可音譯為「馬和」、「毛華」等)發現的。1807年,在俄國彼得堡科學院的一次學術討論會上,年輕的德國漢學家朱利斯。克拉普羅特宣讀了一篇用法文寫的有關化學史的論文。論文的題目是《論第八世紀時中國人的化學知識》。克氏在自己的論文中提出了「中國唐代學者馬和最先發現氧氣」的觀點。克氏說:他於1802年在朋友波爾南的家中,曾經看到過一本只有68頁,題名為《平龍認》的中文手抄本。手抄本的著者是馬和,著作的時間是至德元年歲次丙申三月初九。至德是唐肅宗的年號,至德元年就是公元756年,因此克氏把《平龍認》看作唐代的著作。

克氏在論文中引述了《平龍認》中有關氧氣的主要內容:「有許多方法可以分開氣的組成成分,並可取出其中陰的一部分。我們最先可用陽的變化物提取之,如金屬、硫黃及炭等。當燃燒時,這些原質乃與空氣中的陽體混合,而首生此二種元素的混合物」。「陰氣是永不純淨的,但以火熱之,我們可從青石、火硝、黑炭石中提取出來。水中亦有陰氣,它和陽氣緊密地混合在一起,很難分解」。根據克氏的引述,《平龍認》所說的「陰氣」,從性質描繪和制取方法上來看,指的是氧氣。因為將硝石加熱後是可以制取氧氣的,這已經為近代化學所證明。克氏的論文,於1810年(清朝嘉慶十五年)

在俄國《彼得堡科學院院刊》上發表。

克氏的文章發表以後,引起了國內外的各種反響,臧否之論紛起。1886年英國化學家德克瓦茨在《化學新聞》雜誌上發表了一封公開信,特別提到了克氏的這一論文,希望化學界能夠予以足夠的重視,並且進一步徵求補充的證明材料。1904年法國著名的無機化學家摩瓦桑在《無機化學大全》一書

中,以肯定的語氣述及中國學者最早知道氧氣的存在。1919年德國化學史研究專家李普曼在《煉丹術的起源與發展》一書中,參考了克氏的論文,並扼要摘錄了原文,1926年,在意大利出版的一種科學期刊裡,刊登了意大利青年莫齊阿利撰寫的文章。他認為:克氏論文中所根據的材料和得出的結論,都是不可靠的。莫齊阿利否定克氏的理由有四點:一,中國古代的「氣」是指精神而言,不是後來西方所認識的氣體,故「陰氣」不能算作「氧氣」;二,陰陽兩字是雌雄的意思,用意很泛;三,當時不可能有制備氧氣所必需的玻璃器具和橡皮塞;四,水需要高溫或遁電才能分解,這在當時也是辦不到的。由於莫齊阿利也沒有看到過《平龍認》一書,因此他的意見也僅僅是一種推測而已。1953年,北京大學化學系翻譯出版了由蘇聯學者涅克拉索夫編寫的《普通化學教程》,書中認為,中國唐代制備氧氣(「陰」)的方法,「實質上和近代的非常相似」。1960年,蘇聯學者第奧根諾夫在《化學元素發現史》中,也提出了相同的觀點,1976年英國著名學者李約瑟在《中國科學技術史》第五卷第三分冊中,以《一個中國人之謎:第八還是第十八?》為題,詳細引證和討論了這一問題。他推測《平龍認》可能是18世紀的托名著作。

在國內,也有幾種不同意見。袁翰青在《中國化學史論文集》中認為,《平龍認》是唐代人的著作。唐代某個煉丹術士通過觀察發現有些物質燃燒後能使空氣發生變化,還可能觀察到硝石加熱後會放出氣體,於是就用古代的陰陽學說作解釋。因此,《平龍認》所用「陰陽」兩字,是一般的哲學上的概念,還不能清楚地意識到空氣的成分和氧氣這一物質。總之,所有一切可以看作在近代發現氧氣之前所進行的「先驅工作」。要使唐代發現氧氣之謎得以解決,關鍵是找到《平龍認》原書。孟乃昌在《太原工學院學報》1980年第1期上的《(平龍認)質疑》認為,《平龍認》一書,自克氏的論文發表以來,至今國內外尚無人見到。而且克氏在論文中把成書時間說成是「至德元年歲次丙申三月初九」,即公元756年,但是,中國歷史上並沒有這個日子,因為756年被分成兩半,就是一至六月的天寶十五年和只有七至十二月的至德元年。另外,加上其他一系列疑點,孟乃昌認為《平龍認》一書是克氏為了達到某一目的而編造的偽書。1980年《科學畫報》4月號發表了葉永烈的文章《對一件化學史懸案的新見解》,認為明代三寶太監鄭和本姓「馬」,因此《平龍認》是鄭和所著。在同一刊物7月號上,又發表了吳德鐸的三點不同意見,認為《平龍認》的年代、書名字體以及作者都值得進一步深入探討,至今尚不能作出最後定論。

可見,中國古代發現氧氣的問題,確實還是一個尚待解開的歷史之謎。《平龍認》是否真有其書?如果真有其書,是唐代著作,還是後人偽托?倘如原書不在了,是否可以通過其他方面的研究考證來解決這一懸案?等等。這一切都是尚待我們去探討的問題。

(馮兆平)

《千古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