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楚之傳

司馬楚之,字德秀,晉宣帝司馬懿之弟太常司馬馗的八世孫。父榮期,司馬德宗政權的梁、益二州刺史,被其參軍楊承祖所殺。楚之當時十七歲,送父喪回丹楊。正逢劉裕誅殺司馬氏家族,叔父宣期、兄貞之都被殺害。司馬楚之混在眾和尚中渡江。從歷陽西入義陽、竟陵蠻人當中。等到堂祖荊州刺史司馬休之被劉裕打敗,他又逃亡於汝、穎之間。

司馬楚之少有英氣,能夠折節待人。與司馬順明、司馬道恭等聚集力量。等到劉裕自立為帝,司馬楚之計劃報復,收集士卒據守長社,投奔他的有一萬多人。劉裕深為害怕,派刺客沐謙加害楚之。楚之待沐謙很好。沐謙晚上謊稱有病,知道他一定會來探望,便想乘機殺了他。楚之聽說沐謙病了,果然親自攜帶湯藥前往慰問。沐謙被他深深感動了,於是從蓆子底下拿出匕首,以實相告:「將軍您深為劉裕所害怕,願你不要輕率從事,以保全性命為先。」司馬楚之歎氣說:「如真像你所說的那樣,我雖有所防,也恐怕會有閃失。」沐謙於是委身侍奉司馬楚之。司馬楚之的推誠信物,得士之心的行為,大致都是這樣。

太宗末年,山陽公奚斤攻打黃河以南,司馬楚之派使者請求歸降。上表說:「長江、淮河以北的百姓聽說王師南來,無不歡欣鼓舞,思求歸順。而迫於寇逆壓境,無法自行前來。為臣順民之心,請求統領慕義之兵作為皇魏前驅。而今,臣等都是白衣無官之人,無法使人信服。如若蒙賜偏裨將領的名號,假借王威以倡義舉,則這裡士眾無不響應。」於是朝廷給予他使持節、征南將軍、荊州刺史的官職。奚斤平定黃河以南之後,把司馬楚之所率戶民分別安置在汝南、南陽、南頓、新蔡四郡,以加強豫州。

世祖初年,楚之送妻子遷居到鄴城,不久奉召入朝。當時南疆眾將表奏劉義隆想侵犯邊境,朝廷命司馬楚之為使持節、安南大將軍,封琅笽王,屯軍穎川以迎戰敵軍。他的長史臨邑子步還上表說:「司馬楚之渡河,百姓思舊,義眾雲集,汝、穎以南,望風翕然歸心,回首革面。這實在是陛下應天順人,聖德廣被的結果啊。」世祖看完大為高興,下詔慰勞勉勵,賜給司馬楚之前後幾部鼓吹。

劉義隆部將到彥之溯黃河西上,列兵據守黃河南岸,一直到潼關。等到到彥之等退走之後,司馬楚之在長社打敗他的一路軍隊。又與冠軍將軍安頡一起攻打滑台,攻克滑台,擒獲劉義隆將朱修之、李元德以及東郡太守申謨,俘敵一萬多人。司馬楚之上疏說:「臣奉命南伐,受任一方,而智力短淺,忠誠無法報效,所以日夜憂心忡忡,忘寢廢食。臣屢次派人到荊揚,不斷陳說宣揚天朝盛化之美,大家無不欣承聖德,傾首北望。而劉義隆兄弟知道人情動搖,派為臣的私人仇敵順任司州刺史,統領淮北七郡,代替垣苗守據懸瓠。從鞏、洛、滑台敗散以來,劉義隆以其敗北為恥,對將領多加罪罰。到彥之削除爵位,成為一般士兵,在壽春殺了姚縱夫,在彭城斬了竺靈秀,王休元稱病不出,檀道濟斥出放逐。凡在他身邊的人,都心懷疑慮。民怨臣猜,就是敵人今天的情況。臣聽說平滅寇逆,必須乘勝追擊,建功立勳,也應在敵人離散混亂之時。臣思陛下聖德廣佈,道播四海,神旗所指,無不摧服,仍未賓服稱臣的,只有一個劉義隆而已。今天,天網遠舉,萬方仰德。應當掃清東南,統一海內,使和煦之風,被蓋江、漢。」魏世祖覺得兵馬勞頓已久,沒有聽從他的意見。以散騎常侍召還司馬楚之。

司馬楚之跟從皇駕征討涼州,因功被賜給隸戶一百。劉義隆派將裴方明、胡崇之侵犯仇池。朝廷以司馬楚之為假節,與淮陽公皮豹子等督領關中諸軍從散關西進,趕走裴方明,捉住胡崇之,平定仇池而還。

皇帝車駕討伐柔然,命司馬楚之與濟陰公盧中山等人督運糧草以供應大軍。當時鎮北將軍封沓逃入柔然,勸說柔然攻擊司馬楚之以斷糧道。柔然便派探子進入楚之軍中,割下驢耳而去。有人報告說驢耳沒了,眾將領無人知道這是怎麼回事。楚之說:「一定是敵人探子割去作為憑證,敵人快來了。」他立即派人砍柳為城,灌上水讓其結冰,城剛修起,敵人便到了。冰堅城固,無法攻打,敵人只好走散。世祖聽說大為讚賞。

不久朝廷拜司馬楚之為假節、侍中、鎮西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雲中鎮大將、朔州刺史,王爵仍舊。在邊疆二十多年,司馬楚之以清儉著稱。和平五年(464)去世,時年七十五歲。高宗很痛惜,追贈他為都督梁、益、秦、寧四州諸軍事、征南大將軍、領護西戎校尉、揚州刺史,謚稱貞王。陪葬金陵。

《魏書白話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