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式傳

江式,字法安,陳留濟陽人。他的六世祖江瓊,字孟琚,晉朝馮翊太守,擅長蟲篆、訓詁。永嘉年間大亂,江瓊棄官投奔涼州刺史張軌,從此子孫就定居在涼州,書法、訓詁作為家業世代相傳。江式的祖父江強,字文威,太延五年(439),涼州平定之後,一家遷往代京。江強向朝廷進獻書法三十餘種,各有體例,又獻經史諸子千餘卷,因此而被授予中書博士之職。死後,追贈敦煌太守。江式的父親江紹興,由高允上奏授予秘書郎,掌管編修國史達二十餘年,由於他恭謹樸實,受到世人稱讚。後死於趙州太守的任上。

江式幼年時就專心致志於家傳學業。幾年之內經常夢見有兩個人對他進行教導傳授,醒來之後,全都記在心裡。起初被授予司徒長兼行參軍、檢校御史等職,不久升為殄寇將軍、符節令。因為寫文昭太后的尊號謚冊,特升為奉朝請,仍任符節令。江式尤其擅長於篆體,京都洛陽宮殿中所有門上的板題,都是江式書寫的。

延昌三年(514)三月,江式向皇帝上表說:

「我聽說庖羲氏起而將八卦排列在圖畫中,軒轅氏興而用龜策記其文。古代史官倉頡臂看八卦的符號,觀察鳥獸的形狀,另外創造了文字,用以代替結繩記事,用文字來記載事情。朝廷加以推行,百官就用來陳述事物;典籍中加以記載,各種整理就清楚明白。到了夏商週三代,字體就頗有不同,即使依照種類加以規範,也不能全都同倉頡創立的文字相異。所以,《周禮》規定貴族子弟八歲入小學,由執掌教育的官員教給他們六書:一是指事,二是象形,三是諧聲,四是會意,五是轉注,六是假借。都是倉頡傳下的方法。到了周宣王太史史籀撰寫大篆十五篇,與古代文字有的相同有的相異,當時人們稱之為『籀書』。到了孔子整理修定《六經》,左丘明闡述《春秋》,都是用古文字,其中的意思人們都可以領會並陳說。

「後來戰國時七國的法度各不相同,文字也極不相同,到秦始皇統一天下,丞相李斯就奏請秦皇廢除不符合秦國的文字。李斯撰寫了《倉頡篇》,中車府令趙高寫了《爰歷篇》,太史令胡母敬寫了《博學篇》,都採用史籀的大篆,有的稍加簡省和改變,這就是小篆。於是秦皇焚燒經書,廢除舊典,認為篆體過於繁雜,因而趨向於文字簡約,就開始採用隸書。古文字到此時便停止使用了。隸書,是秦始皇令下杜人程邈按照小篆所創造的,因為程邈是一個被罰勞役的奴隸,所以稱作隸書。所以秦代有八體:一是大篆,二是小篆,三是刻符書,四是蟲書,五是摹印,六是署書,七是殳書,八是隸書。

「漢朝時,興尉律學,又以籀書教人,也習八體,經過考試合格的人,任為尚書史。官吏和百姓上書,檢查他的文字,如果書寫不合格,就要受到檢舉。又有草書,不知是誰人創始,考察它的書寫形狀,雖然沒有多大的道理,但也是一時的變通。漢宣帝時,召集精通《倉頡篇》的人,獨有張敞能任。涼州刺史杜鄴、沛人爰禮、講學大夫秦近也能解說。漢平帝時,召集爰禮等一百多人在未央宮講說文字,任爰禮為小學元士。黃門侍郎揚雄採集這些資料編寫成字書《訓纂篇》。到了王莽改國號為新,竊居皇帝之位,自認為順應天命而制定制度,命大司空甄豐負責校訂文字工作,對古文字很作了些改定。當時有六體書:一是古文,是孔子壁中書上的字體;二是奇字,即古文字的異體字;三是篆書,就是小篆;四是佐書,就是秦代的隸書;五是摹印,用於刻制印璽的;六是鳥蟲,用來書寫傳達命令的幡信的。所謂壁中書,就是漢武帝時魯恭王拆毀孔子舊宅而得到的古文《禮記》、《尚書》、《春秋》、《論語》、《孝經》。又有北平侯張倉所獻的古籍《春秋左氏傳》,書體與孔子的相似,也就是前代的古文。

「後漢郎中扶風人曹喜號稱擅長篆書,其書法與李斯略有不同,但甚為精巧,從此後學都倣傚他的書法。皇帝又令侍中賈逵研究整理古文字。方法技藝各不相同,傳授某一個方面,如果有能夠對國家有用的,全部都收集起來。賈逵就是汝南人許慎的古文字學宗師。後來許慎嗟歎世人的喜好新奇,感歎儒士們的穿鑿附會,惋惜文章的遭到敗壞,痛惜文字的受到非議,任意作奇異的解釋,以至造成很大的混亂,因此而撰寫了《說文解字》十五篇,起一終亥,所收文字都按一定部屬分列,內容包括六藝群書的詞義訓釋,以及評釋諸子百家的文字解釋,天地、山川、草木、鳥獸、昆蟲、雜物、奇怪珍異、王制禮儀、世間人事,沒有一樣不詳細記載的,可以說是分門別類,博雜而又不散亂,文采與內容配合適當,最適合人們細讀研究。左中郎將陳留人蔡邕兼采李斯、曹喜的書法成為古今雜體,皇帝詔令在太學門外立石碑,刊載《五經》,用楷書的方法書寫,大多是蔡邕手寫的。後來設鴻都署,具有書畫特殊才能的人無不雲集於此,當時各地進獻篆書的沒有人能超過蔡邕。

「三國魏初博士清河人張揖著有《埤倉》、《廣雅》、《古今字詁》等書,研尋《埤雅》、《廣雅》,綴遺拾漏,增加事類,或許對於文字學也有所裨益。然而他的《字詁》同許慎的《說文解字》相比,則古今書法的法式和功用,有得也有失。陳留人邯鄲淳也是張揖同時代人,博學有才,尤其擅長《埤倉》、《廣雅》,許慎所訓釋的文字含意,八體六書都精心研究,熟習其規律,比張揖更為有名,在宮中教授諸皇子的書法。又在漢碑之西樹立《三字石經》,其文字華麗鮮明,古文、篆、隸三種字體又得以發揚光大。用《說文解字》來加以校對,篆書、隸書大體相同,而古字則略有差異。又有京兆人韋誕、河東人衛覬二家,並稱擅長篆書。當時的台觀上的榜題、寶器上的銘文,全都是韋誕所寫,流傳於子孫,世人稱其精妙。

「晉代義陽王典祠令任城人呂忱向皇帝呈上《字林》六卷,尋味其情狀,是附托許慎的《說文》,考察古代經籍中的章節句讀,訂正辨析古籍中的奇惑之字,文字得正隸之妙而又不離篆書之意。呂忱之弟呂靜另外倣傚故左校令李登《聲類》中的方法,撰《韻集》五卷,宮商角徵羽各為一篇,而文字同其兄呂忱相去甚遠,讀音也時有不同。

「皇魏承接百王之後,延續五運之緒,時代更替,文字改變,篆體多有謬錯,隸體逐漸失真。學習者粗俗鄙陋,再加上故弄玄虛,喜好言談論辯的人,又往往按照他的意思來解說,炫惑於一時,實在難以糾正。所以有傳言說,以眾非,非行正。這個說法實在是符合這種情況。有人說追來就是歸,巧言就是辯,小兔就是需免,神蟲就是蠶,像這樣的情況非常多,都不符合孔子的古文、史籀的大篆、許慎的《說文》、《石經》三字之體。凡是涉及到古代的文字,莫不令人感到惆悵。唉!文字是六藝之宗,王教之始,前人憑借它而流傳至今,今人憑借它而知道古昔,所以說『本立而道生』。孔子說過:『必也正名乎。』又說:『述而不作。』《尚書》上說:『予欲觀古人之象。』都是說的遵循和研究古代歷史而不敢穿鑿附會的意思。

「我的六世祖江瓊也居陳留,仕晉之初,與他的堂兄江應元一同受學於衛覬,古篆之法,《倉》、《雅》、《方言》、《說文》的字式,當時都兼收並蓄。六世祖官至太子洗馬,任馮翊郡太守,適逢洛陽之亂,退避到黃河之西居住,幾代人傳授學習,這個專業才不至於失傳。世祖太延年間,我朝皇威遍及西部地區,沮渠牧犍歸附朝廷,我的祖父江文威扶杖回國,向朝廷奉獻五代人傳下來的文字,古篆八體的書法,當時承蒙皇帝的嘉獎徵用,得以進職於士大夫之列,在文職官府任職,家中也被稱為世業。傳到我這一代,我昏昧無知,學識淺薄,雖受到家風的浸染,但有愧於沒有顯著成績,然而我逢到了好的時世,皇上加於我的恩遇出於我意料之外,常常蒙受恩澤,承受恩惠,進出文閣,參預史官,題篆宮禁,被視為極有才能的人。我既然對朝廷謁誠盡力,欲罷不能,所以敢於憑借家傳六代的聲名,尊奉祖輩的遺訓,私下仰慕古人所走的路線,希望踏上儒家的道路,請求撰集古來的文字,以許慎的《說文》為主,摘取孔子《尚書》、《五經》的音注,以及《籀篇》、《爾雅》、《三倉》、《凡將》、《方言》、《通俗文》、《祖文宗》、《埤倉》、《廣雅》、《古今字詁》、《三字石經》、《字林》、《韻集》、諸賦文字有六書之義者,都按照類別依次編聯,文字不重複,集合為一部。其中古籀、奇惑、俗隸各體,都把它排列在篆體之下,各有區別。解釋假借的意義,都隨文意而解;讀音有不同的,也都逐字注音。其中有無法知道的就付之闕如。倘若蒙皇上恩准,希望能讓我縱覽諸子百家的著述,涉獵所有文字的領域,掌管宮廷中的藏書。所需要的書籍,請求陛下下令如數供給;並派給曾經研習文字的學士五人,幫助我披覽眾書;派給書生五人,讓他們專門從事抄寫。侍中、黃門、國子祭酒等有關部門一個月進行一次監察,評議深奧疑難的問題,以期不至於產生紕漏謬誤。至於所撰之書的名目,謹聽聖上明旨。」

皇帝於是下達詔令說:「可以按照所奏請的事項去辦,並令其就任太常之職,望其兼教八書史。其所有需求,依照請奏予以滿足。書名等到書成之後再定。」

江式於是撰集字書,書名叫《古今文字》,共四十卷,大體依照許慎《說文》為本,上篆下隸。江式又升任宣威將軍、符璽郎之職,不久又授輕車將軍。正光年間(522),授予驍騎將軍、兼著作佐郎,正史中字。正光四年(523)去世,追贈右將軍、巴州刺史。他所撰之書終究未能完成。

江式的侄兒征虜將軍江順和,也擅長篆書。在太和年間,兗州人沈法會長於隸書,世宗尚在東宮,皇帝令沈法會為侍書。以後,他的隸書墨跡有許多流傳在民間,但不如崔浩書法之精妙。

《魏書白話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