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規傳(附王褒傳)

王規,字威明,琅笽郡臨沂縣人。他的祖父王儉是南朝齊的太尉,謚號南昌文憲公。他的父親王騫是南朝梁的金紫光祿大夫,謚號南昌安侯。

王規八歲時,遇上生母的喪事,因為守孝期間很有禮節,太尉徐孝嗣見到後,常常為此感動得流下眼淚,稱讚他是孝童。叔父王日柬也很器重王規,常常說:「這個孩子是我們家的千里馬。」王規十二歲時,便能精略地領會《五經》的核心內容。長大後,他又非常好學,有極好的口才。州里推舉他為秀才,郡裡任用他為主簿。

王規從做秘書郎開始,數次調動,升任太子舍人、安右將軍南康王主簿和太子洗馬等職。梁武帝天監十二年(513),重建太極殿,竣工之時,王規向武帝獻上自己所作的《新殿賦》,語句非常巧妙、精當。武帝因此任命他為秘書丞。以後,王規又歷任太子中舍人、司徒左西屬、從事中郎等職。晉安王蕭綱出任南徐州刺史時,嚴格挑選屬官,舉薦王規為雲麾咨議參軍。王規在此任時間很長,後出任新安太守,又因父親的喪事離職。三年喪滿除服之後,襲父親的爵位封為南昌縣侯,被任命為中書黃門侍郎。皇上詔令王規與陳郡人殷鈞、琅笽人王錫、范陽人張緬等一同服侍東宮,都為昭明太子所禮重。湘東王蕭繹當時為京城長官,和朝廷大臣聚飲,吩咐王規做酒令。王規從容地回答道:「自從晉室南移江東以來,還沒有過這種做法。」特進蕭琛、金紫光祿大夫傅昭在座,都認為王規的話很有道理。梁普通初年(520),陳慶之率兵北伐,收復洛陽,百官入朝賀喜,王規勸退他們說:「道家有言,取得一點成功並不難,保住成功就難了。羯族侵佔北方,為時已久,東晉桓溫北伐,得而復失,劉宋時也曾興兵北伐,最後都沒有成功。現在,我大軍深入敵境,孤立無援,威勢不接,糧草的運輸也跟不上,這些恐怕都是這場戰爭失敗的禍根。」不久,王師果然全軍覆沒,王規對事理的深刻分析常常達到這種高度。

普通六年(525),梁武帝在文德殿設宴為新任廣州刺史元景隆餞行,令群臣賦詩,同用五十個韻字,王規提筆一揮而就,呈給武帝,文辭相當精美。武帝對他大加稱讚,當天就授他以侍中之職。大通三年(529),調任五兵尚書,不久又兼任步兵校尉。中大通二年(530),王規出任貞威將軍驃騎晉安王長史。當年,晉安王蕭綱被立為皇太子,王規也升任吳郡太守。主書芮珍宗老家在吳郡,前任地方官吏都盡力拉攏他,當時芮珍宗告假還鄉,王規待他很薄,芮珍宗回到京城後,暗地裡告王規的狀,說他「不理郡事」。不久,朝廷召回王規讓他擔任左民尚書,郡中官民千餘人到朝廷請求讓王規留任吳郡太守,上了三道奏章,皇上還是沒有答應。隨之,朝廷詔令王規以左民尚書兼領右軍將軍,還來不及授職,又征為散騎常侍、太子中庶子,兼領步兵校尉。王規以自己身體有病相推辭,沒有受職,在鍾山宋熙寺修房子居住,樂享天年。大同二年(536),王規去世,時年四十五歲。皇上下令追贈他為散騎常侍、光祿大夫,並賜錢二十萬,布百匹,以辦理喪葬事宜。謚號章。皇太子也為此哀傷痛哭,給湘東王蕭繹寫了一封短信說:「威明於昨天夜間突然去世,令人很是悲傷。他的風韻剛烈正直,可與神峰相輝映,數千里中找不出第二位,猶如高大的樹木沖天直指,百尺之內絕無旁枝。他的學識淵博,文辭縱橫千里,辯才口若懸河,豪放不拘,灑脫自如,多有山野粗獷之氣,其實他是一個才智相當出眾的人。頃刻之間,他永遠地離開了我們,好似金刀失去了光芒,千里淮河斷絕了水源。去年仲冬,我們已經失去了劉子,今年初冬,我們又在一起悼念王生,古人所言悲傷之甚,我現在相信不是假話。」王規彙集《後漢書》各家之異同,註釋《續漢書》二百卷,另有文集二十卷。

王規的兒子王褒,字子淵。七歲時便能寫文章。他的外祖父司空袁昂很喜愛他,常對賓客們說:「這個孩子將來會成為我們家的頂樑柱。」王褒二十歲左右被舉薦為秀才,先後任秘書郎、太子舍人等職,因遇父親的喪事離任。三年喪滿除服,襲父爵封南昌侯,任武昌王文學,太子洗馬,兼東宮管記,又調任司徒屬、秘書丞並出任安成內史。太清年間,侯景攻陷京城建康,江州刺史當陽公蕭大心舉州降附侯景,侯景叛軍進而佔據南中,王褒仍然固守本郡,以抵抗叛軍。大寶二年(551),梁元帝下令徵召王褒趕赴江陵,王褒受命前往,被任命為忠武將軍、南平內史,不久又調任吏部尚書、侍中。承聖二年(553),王褒調任尚書右僕射,仍然參與掌管選辟事宜,並兼任侍中。這一年內,王褒又調任左僕射,跟以前一樣參與掌管選辟之事。承聖三年(554),江陵被北周攻陷,成了其統治區域。

王褒著有《幼訓》一書,用來告誡自己的各位孩子。其中有一篇這樣寫道:

「陶士衡曾說:『古時候大禹不吝惜一尺長的璧玉,卻看重一寸光陰。』文士怎能不經常讀書,武士又怎能不時常練習騎馬射箭。至於漫漫冬夜和長長夏日中,那些整肅門庭,高築院牆,使門無閒雜之人,家無號哭嘮叨之聲的求學者,就算得上是孔夫子的弟子了,憑這種態度來寫文章,就可以達到賈誼的那種境界。古人在盤、盂上刻有勉勵的銘文,在茶几、枴杖上寫有鞭策的語句,進退舉止都時刻參照它們、遵循它們。周文王有詩說道:『做任何事情,開頭並不是很難,難就難在能夠做到善始善終。』為人處世,貴在堅持始終如一。『行事一定要以此為準則』,這是君子之言啊。

「儒家強調尊卑等級秩序,講究吉、凶、征伐之禮。君王面南而坐,臣子面北而坐,這都是天經地義的事情。鼎、俎等禮器的足是單數,而籩、豆等器物的足是雙數,這正合陰陽之道。而道家主張殘毀人的肢體,減損人的聰明才智,拋棄仁和義,這離散了人的形骸,剝奪了人的智慧和知識。佛教的基本教義,是讓人忍受苦難,去掉惡習,通曉因果循環之理,潛心修行,這樣,平常人也可以成為聖賢,它雖然也有等級之別,但其感召力還是很大的,能夠被人們所接受。我起初是學習幼學,到了知天命的年齡(五十歲左右),轉而崇尚周公、孔子的思想,兼采老子、佛教的言論,自晉室南移江東以來,這門學問一直沒有衰落,我希望你們能夠好好地加以學習和研究。」

當時,有沛國的劉玨、南陽的宗懍和王褒都是梁室中興的重要輔佐,一起參與重大事情的策劃與參謀。

《梁書白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