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三、孫策獨佔江東

說完了幽州刺史部,再來說說揚州刺史部。

揚州是古九州之一,到了東漢,揚州刺史部也是全國十三個州之一,範圍相當於今安徽省的淮河以南部分,江蘇省的長江以南部分,上海市以及江西省、浙江省、福建省的全部,還有湖北省、河南省的一部分地區。論地盤十分大,放到現在,都是經濟發達、人口稠密的好地方,但在當時,大部分還屬於欠發達地區,尤其長江以南的部分,很多地方還沒有開發。

揚州刺史部下轄六個郡,江北的廬江郡和九江郡,江南的丹陽郡、吳郡、會稽郡、豫章郡。在袁術到來前,揚州刺史名叫陳溫,是朝廷任命的,各郡太守也大多數忠於朝廷,沒有陷入群雄爭霸的混戰中。

初平四年(193)陳溫死了,一個說法是病死的,一個說法是被袁術所殺。陳溫死後,袁紹也想插手揚州刺史部,他表奏堂兄袁遺為揚州刺史,但袁紹的勢力達不到這裡,袁遺在揚州刺史部沒有站住腳,被亂兵所殺。袁術也派了一個人當揚州刺史,名叫陳瑀,徐州刺史部下邳國人。

當年袁術北上兗州刺史部被曹操打敗,袁術於是南下,但是袁術剛剛任命的陳瑀看到他打了敗仗,前途黯淡,不再接受袁術的領導,拒絕其入境。袁術惱了,攻擊陳瑀,陳瑀敗走,袁術於是到達九江郡的壽春,即今安徽省壽縣。

揚州刺史部的州治原來在歷陽,即今安徽省和縣,袁術嫌這個地方過於靠南,不利於和北方列強周旋,於是把大本營放在了壽春,他在此自稱揚州牧,同時兼管徐州刺史部。「徐州伯」這個職務有點兒不倫不類,當時徐州牧陶謙還沒有死,袁術大概覺得陶謙畢竟是朝廷任命的老資格官員,自己再當徐州牧或徐州刺史都不太合適,乾脆發明了一個「徐州伯」來蓋住陶謙。

袁術那時侵吞了孫堅的人馬,有一定的基礎,雖然打不過曹操,但在揚州刺史部卻沒有對手,勢力發展得挺快。這時孫堅的兒子孫策找上門來,提出要回孫堅舊部的要求。

孫策字伯符,孫堅死時年僅十七歲,他下面還有三個弟弟,分別是十歲的孫權、八歲的孫翊以及剛出生沒多久的孫匡。孫堅當年辭去下邳丞加入朝廷的軍隊,為家眷的安全考慮,把妻子吳夫人和兒女們都放在了壽春,孫堅死時吳夫人領著兒女們剛離開壽春,來到廬江郡的舒縣,即今安徽省廬江縣。

壽春靠近北面,離戰亂地區較近,舒縣距長江不遠,相對安全些。舉家遷往舒縣是孫策的主意,他把母親和弟弟們接到舒縣居住,除了安全上的考慮,還因為這裡有一個好朋友。

這個人就是周瑜,字公瑾,舒縣本地人。周家在舒縣是第一大戶,周瑜祖父的兄弟周景當過朝廷三公之一的太尉,周景的兒子周忠此時正在長安的朝廷任職,先擔任太尉,後改任衛尉。周瑜的父親周異當過洛陽縣令。周景在士人中名望很高,曾經提拔過李膺、陳蕃、杜密、荀緄、朱寓等著名人士。

孫策年紀不大,性格卻很豪爽,喜歡結交朋友,當時在社會上已經有了一定的名氣。周瑜和孫策同年,長得相貌英俊,才能出眾而且早熟,聽說孫策的名聲,專程從舒縣到壽春拜訪,於是互相推讓著結為異姓兄弟。

周瑜勸孫策遷居舒縣,孫策答應了,到舒縣後周瑜把府裡最好的南大宅讓給他們住,兩家成為通家之好。

孫堅死後孫策承擔了家庭的重任,他把父親的靈柩移送到老家吳郡的曲阿安葬。按規定孫策可以繼續父親烏程侯的爵位,但他卻主動讓給了四弟孫匡。

處理好父親的後事,孫策又帶著母親和兄弟們渡過長江,到了位於長江北岸的江都縣,因為周瑜向他推薦了一個高人,說這個人很有眼光和頭腦,建議他向此人當面請教。父親死後,正在上升的孫氏事業突然中斷,下一步何去何從孫策沒有明確的打算,不知道該怎麼辦。

周瑜推薦的這個高人名叫張紘,字子綱,徐州刺史部廣陵郡人,早年上過太學,拜名師韓宗專習經學,成為一名學者。但他不讀死書,喜歡把書本知識活學活用,視野開闊,看問題很有見解。

孫策大老遠跑去找張紘,正逢張紘因為母喪在家守孝,見到了張紘,說明來意後,卻被張紘婉言拒絕了。孫策很著急,甚至流下了眼淚,對張紘說:「久聞您的大名,今天的事只有您能給拿個主意,請您務必給出個主意,以不負我對您的高山之望。如果我能微志得展,血仇得報,這是您的功績,也是我心中所望啊!」

孫策的真誠打動了張紘,張紘幫孫策對形勢進行了分析,指出了孫策下一步的行動方案。這是一次很重要的談話,被認為是孫吳版的隆中對,因為這次談話的地點在廣陵郡的江都,也被稱為江都對,張紘說:「從前周朝國運衰落,但是有齊國、晉國一起來光復它,這是諸侯王應盡的職責。現在您繼承了令尊的事業,又有驍勇善戰的名望,如果現在投奔丹陽郡,在江南的吳郡、會稽郡一帶發展,那麼揚州、荊州日後也不在話下,您的家仇也可以得報。之後據守長江,奮威德,誅除郡穢,匡輔漢室,功業豈不跟當年的齊桓公、晉文公一樣?如果是這樣,我願意結盟同好,渡江輔佐將軍!」

孫策聽完茅塞頓開,覺得前途一下子光明起來。張紘說得沒錯,不要在袁術跟前耽誤時間了,應該及時向長江以南發展,開創新的事業。陳溫死後朝廷派了個叫劉繇的人擔任揚州刺史,袁術把他趕到了江南。當時江南四個郡的太守分別是吳景、許貢、王朗和華歆,他們多是朝廷任命的,政治上沒有明顯傾向性,現在朝廷鞭長莫及,他們便處在各自為政的局面,因為群龍無首,所以一團亂象。

袁術想一口吞下揚州,但他又有些力不從心,其他勢力相距較遠,暫時無法染指揚州,所以張紘勸孫策南渡長江,以條件較為成熟的丹陽郡為基地,統一江南,之後虎視荊、揚,成為一方霸主。孫策認為有理,於是把母親和兄弟們安頓在了江都,托張紘照料,之後跑到壽春,見到袁術,想要回父親留下來的舊部,再渡江南下。

從感情上說,袁術很欣賞孫堅的這個兒子,他曾經對人說:「假如我有孫伯符這樣的兒子,死又何恨?」但是從理智上說,袁術壓根不願意歸還孫堅的舊部。

袁術不答應,就找些理由拖著,孫策不停地找他,找得多了,袁術就出了個主意,說丹陽郡是個出精兵的地方,你的舅舅在那裡當太守,你不如到丹陽郡去募兵吧。

孫策無奈,渡江去了丹陽郡。丹陽郡太守吳景是孫策母親吳夫人的弟弟,孫策的舅舅,孫堅起事後,孫氏族人也借勢起家,吳景因為姐夫孫堅的帶動逐漸成長為太守,推測起來,這個太守可能是袁術所表奏的。孫策在舅舅的幫助下很快募得幾百人,但是他帶著這支隊伍到涇縣一帶時,遭到當地土匪祖郎的襲擊,隊伍被打散,孫策險些喪命。涇縣就是後來皖南事變的發生地,看來這裡地勢險峻,自古以來行軍至此就很容易遭遇埋伏。

孫策只得再回到壽春,他還是隔三岔五去找袁術要父親留下的隊伍,袁術被弄煩了,就把孫堅當年隊伍裡還沒有被拆散的1000多人還給了孫策,同時還開出了條件,讓孫策帶著這些人去平定九江郡,答應事成之後任命他為九江郡太守。

孫策給袁術出了力,拿下了九江郡,但到頭來袁術卻任命陳紀為九江郡太守。同時又讓孫策幫他平定廬江郡,並且特別說明,上次食言是自己的不對,這回一定任命孫策為廬江郡太守。孫策又幫助袁術平定了廬江郡,但袁術像是得了失憶症,再也不記得當初說過的話,任命劉勳為廬江郡太守。

攤上這種毫無信譽可言的領導,孫策真的覺得很受傷,但他也很無奈,他決心徹底離開袁術,按照張紘的建議到江南發展。孫策又找到袁術,對他說:「我們孫家在江東一帶還有一定號召力,我願意到江南去,協助舅舅吳景平定江南各郡,到時候至少可以為您募得三萬甲士,助您完成匡復漢室的大業。」

袁術聽了這些話很高興,准許孫策渡江。

興平二年(195)初孫策渡過長江,開始了拓疆之旅。

長江是條自西向東流向的大河,但流到安徽境內時有一段向東北方向斜流,古人習慣以此段長江為標準確定東西和左右,把今天安徽省蕪湖以下的長江下游南岸地區,即蘇南、浙江北部、皖南部分地區以及今江西的贛東北稱作江東。古人以東為左,以西為右,故江東又被稱為江左,江西則被稱為江右。

孫策準備渡江作戰時手下兵馬少得可憐,士卒僅1000多人,騎兵更少,不到百人,此外還有幾百人願意追隨他。不過,正如孫策說的那樣,孫氏在江東的確有不小的影響力,聽說烏程侯的兒子回來了,許多人都跑來投奔,孫策渡江的地點在九江郡的歷陽,即今安徽省和縣,孫策到達那裡時,手下已聚集起數千人。

此時孫策的母親以及孫權等諸弟已不在江都,他們又回到了曲阿,孫策派人把他們接到了歷陽,後來安置在江北的阜陵,這樣孫策在江東的行動就沒有後顧之憂了。

精於盤算的袁術之所以答應孫策向江東發展,一方面緣於九江郡、廬江郡兩個太守都讓孫策落了空,袁術擔心孫策心裡必然不滿;另一方面,袁術分析了江東的形勢,認為江東現在也是諸侯割據的局面,吳郡有劉繇,會稽郡有王朗,孫策不一定能戰勝他們,所以才答應。

其實當時的江東除了劉繇、王朗這些人,還有很多勢力,形勢相當複雜。朝廷任命的揚州刺史劉繇也是漢室宗親,關東十一路聯軍中的兗州刺史劉岱是他的哥哥。劉繇打不過袁術,渡江來到丹陽郡,袁術命令丹陽郡太守吳景阻擊劉繇,劉繇退到吳郡,在曲阿一帶發展,他是貨真價實的刺史,又是漢室宗親,有一定號召力。

吳郡太守本是盛憲,許貢是他手下的都尉,後來盛憲因病離職,許貢接任。盛憲的太守是朝廷任命的,許貢的太守可能也是朝廷的任命,對孫策來說,與劉繇一樣,許貢也是敵人。

會稽郡在吳郡的南面,是一個大郡,太守王朗是北方人,曾在朝中為官,後棄官回到家鄉徐州,陶謙推舉他為茂才,王朗接受了陶謙的征辟,被任命為治中從事,主官員陞遷考核,後來被朝廷正式任命為會稽郡太守,在政治版圖中不屬於袁術集團。

豫章郡的郡治在南昌縣,即今江西省南昌市,這個郡面積非常大,大體相當於現在整個江西省。名士華歆在這裡當太守,他的情況有點像王朗,由朝廷所任命,袁術一直打著豫章郡的主意,表奏自己的好友諸葛玄到豫章郡任太守。

除了他們,揚州還有幾股山賊,宗帥很有實力。一股是山賊嚴白虎,白虎是他的綽號,真名不詳,他的祖籍就是孫氏的食邑地吳郡烏程縣,他和弟弟嚴輿聚眾萬餘人,屯聚於烏程等地。另一股是地方實力派鄒他、錢銅、王晟,鄒他和錢銅也是吳郡人,王晟是嘉興人,擔任過交州刺史部合浦郡太守,跟孫堅關係還挺好,這幾個人分別聚眾數千到一萬多人,結成同盟,也盤踞於吳郡境內。還有一股是丹陽郡地方宗帥祖郎,祖郎是丹陽郡人,在地方上很有勢力,擁兵自重,孫策之前到丹陽郡募兵在涇縣附近被襲擊,就是祖郎干的。

以上這些勢力,或官或匪,或明或暗,勢力都不容小覷,孫策所能依靠的,只有丹陽郡太守吳景和擔任丹陽郡都尉的孫賁,不僅袁術不看好他,在當時大多數人眼裡,也沒有把他當回事。

但誰也沒有想到的是,孫策渡江勢力發展得很快,首戰劉繇,取得大勝,劉繇無法立足,率餘部從長江上乘船逃往豫章郡轄下的彭澤,緊接著又一一消滅了盤踞在吳郡各地的許貢、嚴白虎以及鄒他、錢銅、王晟等部,除王晟與孫堅有舊交,又有吳夫人幫助說話因而免於一死外,其他諸人及家族都被殺。

吳郡全境被孫策控制,孫策任命部將朱治為吳郡太守,下令整頓軍紀,不得侵犯百姓,受到百姓的歡迎。之後孫策又率兵向南攻打會稽郡,會稽郡太守王朗的功曹虞翻建議避其鋒銳,王朗不接納,堅持守護城池到底,領兵對抗,最後被孫策擊敗,王朗從海上向南逃跑,打算去交州刺史部避難。但在東冶被孫策的人馬截住,只得投降,孫策自兼會稽郡太守,任命虞翻為郡裡的功曹。孫策在江東的進展讓袁術大吃一驚,江南四郡轉眼間孫策已據有其三,這更是袁術不願意看到的,於是在背後搞了個小動作。袁術派人帶上印綬秘密潛入丹陽郡境內,與宗帥祖郎等人接上頭,讓他們挑動山越與孫策對抗。

祖郎與另一個實力派太史慈聯起手來,結成同盟。孫策率軍來攻,先擒祖郎,後收服太史慈。豫章郡當時還是由華歆控制著,孫策先後派太史慈和虞翻前去遊說,華歆投降,被孫策禮為上賓,孫策讓丹陽郡都尉孫賁過來擔任豫章郡太守。

現在,丹陽郡太守是舅舅吳景,吳郡太守是部將朱治,豫章郡太守是堂兄孫賁,會稽郡太守由自己兼任,揚州刺史部的江南四郡盡歸孫策掌握,實現這一切,孫策只用了四年多一點兒的時間。

《三國全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