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七、失守兩道防線

鄴縣與許縣兩地間直線距離約500里,中間隔著黃河、汴水等河流,沿線有黎陽、白馬、延津、官渡等戰略要地。

為迎擊敵人的進攻,曹操沿著這條中軸線安排了三道防線:第一道防線是黃河以北的黎陽,即今河南省浚縣;第二道防線是黃河南岸的白馬、延津,即今河南省滑縣到延津縣一帶;第三道防線是官渡。

前兩道防線目的是遲滯敵人的進攻,挫敗其銳氣,而曹軍主力都收縮在官渡一帶。在第一道防線黎陽,曹軍只有一小部分人馬;在第二道防線上,守延津的是於禁,手裡也只有2000人,守白馬的是東郡太守劉延,人馬也不多。

建安五年(200)2月,袁軍兵指黎陽,曹軍稍作抵抗後迅速撤到黃河以南。袁紹佔領黎陽,暫時以此為基地進行休整,進一步集結部隊,同時派部將顏良為先遣軍,渡過黃河攻擊南岸的軍事要地白馬,但是這項決定卻遭到了沮授的反對:「顏良這個人生性偏狹,雖然驍勇,但不能獨立擔當大任。」

顏良的情況不詳,卻很有威名,當時在軍中的地位和名望遠遠超過關羽、張飛等人。袁紹曾經對沮授很倚重,幾乎言聽計從,可這次卻不接受沮授的建議。沮授現在以奮威將軍的名義任監軍,相當於袁紹的軍長兼兵團司令,論軍職是袁軍中最高的。但這次南征,沮授、田豐等本土派很有意見,惹得袁紹不高興,前幾天還把極力反對南征的田豐下了獄。

仗還沒打起來,身居要職的沮授已經到處散播「亡國論」,袁紹十分厭惡,沮授在冀州的影響力讓袁紹不至於立即有所發難,但對沮授的信任大為降低。所以,當沮授對於重要的人事安排再指手畫腳之時,袁紹出於對沮授漸漸生出的反感,想都沒想就駁回了。

袁紹一生氣,做出了一項決定,把沮授的監軍之權一分為三,分別由沮授、郭圖和老將淳於瓊擔任。這是一項重要的人事調整,和臨陣換帥差不多,是兵家大忌。

4月,顏良率部渡過黃河,直指白馬。

曹操決定親自北上解救白馬之圍,軍師荀攸提出了不同意見:「現在我們兵力不足,敵不過袁紹,只有分散他們的兵力才能取勝。您到延津,做出要渡過黃河襲擊他們的樣子,袁紹必然調集重兵前來應戰,然後我們再輕兵疾進去取白馬,掩其不備,顏良可擒!」

荀攸的意思是先置白馬於不顧,把主力開赴延津,這是黃河上重要的渡口之一,給袁軍一種要從這裡渡河包抄黎陽的架勢,誘使袁軍主力向延津對岸一帶轉進,袁軍被調動後,再迅速出擊白馬。這個計劃具有一定的冒險性,一是袁紹看破曹軍的企圖,不分兵西進;二是袁軍雖然分兵,但他們兵力足夠多,既能迎擊延津之敵,又能加強白馬的攻勢。

如果上面兩種情況出現,對曹軍來說結果都是白馬丟失,曹軍大敗。但是曹操認真考慮了荀攸的建議,他肯定也看到了敵強我弱的現實情況,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中規中矩地跟敵人打正面戰,肯定會處於下風。用兵之法,奇正相輔,尤其在被動的情況下,出奇才能制勝。

曹操接受了荀攸的建議,放棄馳援白馬的方案,而是親自率一支人馬向延津方向開來。袁紹果然中招,將進攻白馬的一部分人馬調往延津。曹操看到計策成功,命張遼為主將,率一支輕騎兵疾馳白馬。張遼領命,請求讓關羽同行,曹操同意。

白馬前線,顏良一直以為主戰場在百餘里之外的延津,沒有想到突然有一支勁旅向自己殺來,倉促應戰,結果打了敗仗。此戰關羽立下大功,親斬敵方主將顏良。

曹軍雖然取得白馬大捷,但曹操深知袁紹依然強大,所以不敢冒進,而是命令張遼、關羽等部迅速回防,準備迎接袁軍的下一輪進攻。

袁紹丟了面子,盛怒之下命令主力立即渡河,此舉又遭到沮授的反對,沮授認為:「曹軍不僅人數不如我們,而且他們的後勤保障也不如我們。敵人想急戰,而緩戰對我們更有利。正確的做法應該是打持久戰,把戰事拖長。」沮授的建議有一定道理,打仗不僅拼人馬數量,還要拼經濟實力,有北方四個州做後盾,袁紹的經濟實力是曹操所不能比的。

但袁紹的耐心已經用完,毫不客氣地把沮授的意見駁回。

沮授當即以健康為由請求辭職,袁紹批准,把沮授所部交由郭圖統率。曹操知道袁軍下一個進攻的目標將是白馬,於是下令白馬軍民全部隨軍撤離,但向哪個方向撤卻頗費思量。白馬屬兗州刺史部的東郡,沿黃河向東不遠就是另一個軍事要地濮陽,此時它還在曹軍手中,但駐軍不多,再往東就是曹操在兗州刺史部的中心城市鄄城,現在只有程昱率700人在那裡防守。

鑒於東部防守的薄弱,曹操不敢向東撤,但他也不敢輕易撤向南面的官渡,那樣正面的壓力太大,弄不好就容易被袁軍一鼓作氣來個中心突破。曹操做出了一項大膽決定,他親自率領白馬的人馬沿黃河向西撤,並且帶上所有輜重和白馬一帶的老百姓。

這有點兒出乎袁紹的意料,袁紹此時應該棄曹操不顧,直接向南進攻,那裡才是中心戰場。但袁紹新敗,心裡不服,有點兒置氣,正急於找到曹操本人打一仗,挽回白馬失利的面子,於是命令已渡過黃河的主力部隊,一部由郭圖率領駐守剛剛到手的白馬,另一部由文丑率領順著曹軍撤退的方向追擊。

劉備參加了追擊曹操的行動,雖然他的軍職很高,但這個行動應該以文丑為主,劉備和手下只是唱配角。劉備現在手裡多少有一些實力,但人馬不會太多,這是他投奔袁紹後的首次行動,袁紹可能鑒於劉備和曹操打過很多交道,對曹操比較瞭解,所以做出這樣的安排。

當然也可能是劉備主動請纓,關羽在陣前親斬顏良,這個情況瞞不住任何人,這讓劉備又喜又驚,喜的是知道了關羽的下落,驚的是此舉恐怕將加深袁紹對自己的疑慮,所以他主動請戰,表明自己和曹操勢不兩立的態度,打消袁紹的疑心。

文丑、劉備率部追上了曹操,地點在延津以南,當時袁軍都是騎兵,總兵力近6000人,而曹操的騎兵不到600人,形勢異常危險。

如果文丑和劉備此戰一舉生擒或者殺了曹操,後面的事就簡單了。那樣一來,袁紹就可以一鼓作氣打到許縣,今後的天下就真的姓袁了,文丑將一戰成名,劉備也將一雪前恥。

然而,結果卻不是這樣的。在以一比十的懸殊對比下,曹操居然打了一場漂亮的大勝仗。看到袁軍來了,曹操不慌不忙,居然有工夫命人紮了營,並派人登高偵察。不一會兒偵察兵向曹操報告:「敵兵來了,大概有五六百人!」曹操沒有動,讓其繼續觀察。過了一會兒,偵察兵又報告:「騎兵更多了,步兵不計其數!」曹操鎮定地說:「知道了,不用再報告了!」

曹操沒有下令撤退,反而下達了一個奇怪的命令,讓大家出營解鞍下馬,同時把從白馬帶來的輜重擺在道路上。隨行的將領們都認為敵人騎兵多,不如退到營寨裡堅守,待援軍到來。曹操胸有成竹,他把目光移向荀攸。荀攸早已會意,微微一笑:「這正可以作為誘餌,怎麼能撤呢?」

文丑、劉備率領的騎兵轉眼就殺到了,眾將都說該上馬了,曹操讓大家先別急。又過了一會兒,袁軍越來越多,看到路上的輜重,有一部分人開始忙著清理這些戰利品。

曹操命令大家:「可以了!」曹軍全部上馬,縱兵殺出。文丑、劉備沒有防備,大敗。此戰文丑被殺,袁軍沒戰死的大部分成了俘虜,劉備跑得快,僥倖逃脫。

從史書記載來看,此戰是曹操創造的一個如神話般的經典戰例,不僅以一抵十,而且打得從容不迫,在敵眾我寡的情況下,一開始就胸有成竹、穩操勝券,打得不慌不忙,相當從容,這極不容易。相比而言,文丑、劉備水平也太差了,文丑空負虛名,劉備也愧為一名老軍人,在優勢明顯的情況下被打得落花流水,打亂了袁紹的總體佈局,說他們最終影響到官渡決戰的勝敗也不過分。

但是,以區區600人能一舉打敗近6000人,並斬敵方主將於陣前,這又讓人十分不解,因為這違背了冷兵器時代戰爭的一些最基本常識。除非文丑暈了頭,除非劉備在戰場上睡著了,否則這樣的結果不會出現。

表面看曹操以輜重為誘餌使敵軍大亂是取勝的關鍵,但這只是一個方面,因為它改變不了雙方兵力懸殊的總體態勢。袁軍即使開始有些慌亂,但對一支訓練有素的勁旅而言,臨陣應變是基本能力,他們很快就可以組織起反擊,到那時兵力多寡才是勝負的決定因素。袁軍追擊而來,人數想必還在不斷增加, 6000人還不是它的全部,曹軍600人如果退到營寨裡固守待援,打敗敵人幾次進攻尚可理解,將敵兵全殲,並將沒有打死的敵兵全部俘虜那就有點兒天方夜譚了。

對於上面的疑問,史書沒有做出解釋,文丑、劉備就這麼稀里糊塗地敗了。不過,分析一下當時的情況,似乎可以看出一些問題來,關於此次延津之戰的記載有幾個問題值得思考:一是曹操為什麼非要向已經被敵兵佔領的延津方向撤退?二是為什麼曹操身邊只有600人?三是隨曹操撤退的輜重都在,而老百姓上哪裡去啦?

如果把這些問題聯繫在一起考慮,似乎可以看出曹操撤向延津是一個精心構思的計劃,帶上輜重和老百姓是這個計劃的重要部分,袁軍看到大批輜重於是下馬搶佔而沒有提防後面的曹軍,是因為輜重裡混雜著大量的老百姓,場面很混亂,像是趕大集,這為曹軍突然發起攻擊提供了最佳時機。所以做誘餌的不僅是這些輜重,還有老百姓。

這樣的場面十分複雜,袁軍再彪悍,也不能見到老百姓就剁,曹軍將士甚至可以混到老百姓裡,穿上老百姓的衣服,讓袁軍防不勝防。劉備目睹了這一切,想必留下了深刻印象。多年後,劉備被曹操追擊,為了脫身他也使出了這一招,用老百姓做掩護抵擋追兵。

在白馬向延津撤退的路上,曹操應該有時間進行兵力部署,調集周圍的部隊向預設的戰場機動。曹軍趁袁軍搶奪輜重突然發起攻擊時,投入的兵力絕不是600人,而要多得多,如果短時間內能全殲袁軍,人數恐怕也不比袁軍少。史書沒有這方面的詳細記載,因為它不便回答隨軍行進的老百姓在此戰中的作用,所以炮製出600人全殲近6000人,又臨陣斬殺名將文醜的神話。

當然曹操這項計劃也有很大風險,那就是袁紹變得聰明起來,他不向西追,而直接進軍正前方的官渡。但曹操對袁紹太瞭解了,他們自青年時代便相識、相惜,如今在戰場上相見,曹操知道心情高傲的袁紹首戰挫敗後急於報復的心情,所以只帶600人親自當誘餌,把袁軍主力吸引到延津一帶,集中優勢兵力迅速將其殲滅。

顏良、文丑都是河北名將,短短幾天內被曹軍打敗並戰死,極大地鼓舞了曹軍士氣,也深深震撼了袁軍士兵。

《三國全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