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八、孫權的人事改革

曹丕稱帝一晃好幾年過去了,對外他三次興兵伐吳,其中兩次御駕親征,都無果而終;對內大興制度重建與改革,又有後宮爭寵,挺忙。

這一時期孫權的主要精力都在應對曹魏的進攻上,利用劉備死後吳蜀關係出現的轉機,重新修復與蜀漢的關係,以此對抗曹魏。與此同時孫權在內部也推行了一次重要的改革,不過半途而廢了。

這場改革常被人忽視,因為孫權並沒有大張旗鼓地進行,他的改革動機十分隱秘,一直到最後都沒有公開示人,這場頗有些神秘的改革與一個小人物有關。這個人名叫暨艷,正史裡沒有暨艷的傳記,他在孫吳的地位並不高,關於他的事跡更多地記錄在宋朝人編撰的一部歷代名人錄裡,「暨」這個姓氏很少見,這部書認為在暨姓的歷代名人中暨艷算是一位。

暨艷字子休,揚州刺史部吳郡人,個性耿直、剛正不阿,喜歡以儒家的倫理道德為依據臧否人物。吳郡也是孫氏的故里,但孫氏出身寒微,而吳郡向來以出世家大族著稱,所謂顧、張、朱、陸「江東四大家族」,其實應該是「吳郡四大家族」,因為他們的祖籍都在吳郡。

暨艷出身於吳郡,對他來說既幸運又不幸。

由於同鄉的關係暨艷受到了張溫的器重,這個張溫就是曾出使蜀漢的那個人,他出身於「吳郡四大家族」中的張氏一族,本來名氣就挺大,出使蜀漢歸來他的名氣更大了。孫權被封為吳王后吳國也設立了尚書檯,張溫曾在尚書檯任職,具體職務是選曹尚書,這個職位品秩不高,只有六百石,與縣長、縣令差不多,但它掌管官員選拔和考核,相當於吳國的人事部長。

在張溫的引薦下暨艷也進入了尚書檯,後來張溫調離,暨艷竟然接替他擔任了選曹尚書這個重要職務,暨艷大概是個很有責任心的人,或者說很有心機,他上任後就開始琢磨孫吳在人事工作方面有沒有不足之處。

經過一番調研,暨艷發現不僅有問題,而且問題很大。

暨艷發現,在孫吳的人事佈局中世家大族的影響力過大。

這裡說的世家大族有兩個含義:一是指像「吳郡四大家族」那樣的名門望族,他們興旺於江東大多已若干代人,勢力和影響都很大;二是指跟追隨孫氏父子的豪門名將,孫吳實行世襲領兵制,子承父業,名將漸成豪門。

孫堅和孫策在世時不太重視江東的名門望族,孫策曾奉袁術之命攻打廬江郡太守陸康,導致陸康被殺,「吳郡四大家族」世代聯姻,一榮俱榮、一損俱損,這件事讓孫氏與吳郡的世家大族徹底對立。孫權接班後著力彌補這種裂痕,所以任用了顧雍、張溫、朱據等「吳郡四大家族」成員,還把自己的侄女也就是孫策的女兒嫁給了陸遜,經過這些努力,孫權與江東大族之間的關係得到了緩和。

在豪門名將方面,孫氏父子依靠他們打天下,所以對他們一向尊崇。孫權是個重情誼的人,忘過記恩,對豪門名將的子弟也都廣加延用,每每給予高官重位,一些子弟能力平平,靠著父輩的影響而青雲直上。

這兩股勢力實際上把持了孫吳有限的官員職位,堵塞了有能力但沒有背景的寒門子弟晉身之階,漢末兩晉門閥制度盛行,孫吳人事方面存在的這些問題只是門閥制度的一個縮影,這是政治體制使然,要打破它還需要相當長的時間。

但暨艷不想等,也許他本人就出自寒門,進入仕途完全靠的是運氣,所以對寒門子弟的境遇感同身受,他現在既然主持人事工作,所以理所當然地認為應該大力推進人事制度改革,為此他大刀闊斧地幹了起來,改革的重點是郎官的選拔與考核。

郎官是朝廷中下級官員的骨幹,漢時最多達5000人,分議郎、中郎、侍郎、郎中四等,由五官將署、左中郎將署、右中郎將署三個部門統管,故也稱為三署郎,他們以在天子身邊守衛門戶、出充車騎為主責,除議郎外均須執戟宿衛殿門,輪流當值。郎官品秩不高,但在天子身邊工作,號稱天子門生,經常有出任地方長吏的機會,被人視為出仕的重要途徑。又因為朝廷各要害部門的往來流轉實際上由他們把持,為辦事方便,人們不得不賄以行貨,史書稱這些郎官為「山郎」。

暨艷認為,孫吳上下庸庸碌碌的郎官比比皆是,大多不符合任職要求,在選曹郎徐彪等人的支持下暨艷開始了大規模的官員考核,根據考核結果重新確定郎官人選。暨艷、徐彪等人制定的考核標準十分嚴格,讓被考核者壓力很大,考核結果出來,只有10%的人合格能繼續留在原位,其餘均不合格。對不合格者一律給予降職,有的被連降好幾級。還有一部分人,在考核中被發現有問題,暨艷、徐彪把他們全部貶為軍吏,很多人遭到了這種處分,以至於朝廷設置了專門的營府來管理他們。

整頓官場風氣、嚴格官員的選拔當然是正確的,但暨艷等人發起的這場人事改革力度未免過大,而且從矛頭所指來看,顯然是針對世家大族的,所以這場改革絕不是一名六百石的官員所能決定的。

有人認為張溫是暨艷等人的後台,這其實不可能,張溫不是尚書令,雖然他有一定影響力,但種種跡象顯示孫權對張溫相當不滿意。出使蜀漢歸來張溫多次稱頌讚美蜀漢,引起孫權的猜忌,張溫出身吳郡大族,在社會上名聲很大,有一幫鐵桿粉絲,孫權認為這樣的人只會惹禍,難以為自己所用。

張溫不僅不是孫權的心腹,而且已招致孫權的不滿,孫權一直在找機會收拾他,所以這場力度空前的改革不可能由張溫在「背後指導」,況且,出身於「吳郡四大家族」的張溫也沒有理由把改革的矛頭對準自己的陣營。

推測起來暨艷、徐彪等人的後台只能是孫權本人,孫權這麼做,應該緣於一種矛盾心理。孫權雖然重用世族子弟,但他也知道什麼人能用,什麼人不能用,他肯定不希望朝堂上下充斥著碌碌庸人,來一場改革,肅清朝堂,整頓吏治,這正是孫權所需要的。

但孫權是一個重情義的人,讓他直接出面與世族們交鋒,他拉不下這個臉,這些人大都隨他們父子兄弟征戰多年,一輩接一輩出生入死,用血汗換來了今日的榮耀,把他們的子弟掃地出門,孫權張不開這個嘴。在江山社稷和人情面前孫權最終還是選擇了前者,所以他暗中支持暨艷等人搞改革,希望自己不出面也能達到目的,大家要埋怨只能怨暨艷等人。

但接下來發生的事讓孫權很吃驚,隨著大批官員被貶斥,世族們開始反擊,他們爭相指責暨艷、徐彪等人主持考核沒有出於公心,只講私人感情。任何一場有實質內容的改革都會觸及一些人的利益,而改革的過程中因為改革者自身的不足也會出現一些問題,根據史書的記載,暨艷等人在對官員考核中,揭發了一些人的隱私和短處,以炫耀自己的彈劾之功,陸遜的弟弟陸瑁曾給暨艷寫信讓他不要這麼做,但暨艷不聽。

對暨艷改革的反擊之聲一浪高過一浪,其中充滿了埋怨和憤慨,一些很有殺傷力的傳言也在滋長,遠遠超出了暨艷、徐彪等人的掌控能力,連後台老闆孫權也大吃一驚。

為安撫眾人孫權趕緊出面止損,下令對暨艷、徐彪進行審查。

孫吳黃武三年(224年)暨艷、徐彪二人在獄中自殺,至今這都是一樁歷史懸案,真實情況撲朔迷離。暨艷、徐彪也許因激起眾怒而恐懼,所以在絕望中自殺,也許另有隱情。如果孫權真是暨艷等人的幕後指使,在民怨已起的情況下他們被罷官、審查顯然不能解決全部問題,在審查中如果暨艷等人交代了一切,說了一些不該說的話,那孫權就太尷尬了,所以他們必須死。

暨艷、徐彪死後孫權可以放手追查,並將事件引向對自己有利的方向。在審查中發現張溫和暨艷、徐彪有過許多書信往來,孫權下令有關部門把張溫抓了起來。

接下來由審查暨艷、徐彪就變成了審查張溫,經過「周密調查」,孫權給張溫定了罪,決定撤銷其一切職務,遣回本郡充當雜役。孫權給張溫定的罪有四項:一是舉薦暨艷;二是在都督豫章三郡期間不聽調遣;三是誤信殷禮;四是在人事問題上謀取私利。

第一項罪名已經說了,第二項罪名是說張溫出使蜀漢歸來,孫權曾派他到豫章、廬陵、鄱陽三郡圍剿逃入山中的殘兵、奴客,為此孫權從身邊撥出5000人馬給張溫。後來曹丕南征,形勢吃緊,孫權命令把這5000人馬調回,但張溫已經把他們派到深山裡,無法調回來。孫權認為幸虧曹丕主動撤兵,否則張溫就誤了大事。

第三項罪名中說的殷禮,在張溫出使蜀漢時曾以郎中的身份隨同出使,受到包括諸葛亮在內蜀漢人士的廣泛好評,殷禮回來後理應續任郎中,但在張溫引薦下他升任了代理戶曹尚書,孫權認為這麼重大的事張溫一個人就包辦了。

第四項罪名也有人證,在審查中發現張溫私下對人封官許願,他對一個叫賈原的人說,要舉薦他當御史,又告訴一個叫蔣康的人說,讓他接替賈原的職務,孫權認為張溫的所作所為都是在為自己謀私利。

孫權在給張溫定罪的命令裡說張溫所犯下的罪行本應處死示眾,他不忍心那麼做才從輕發落。本來是審查暨艷、徐彪,結果讓孫權輕易轉移了話題,世家大族們的反擊打在了棉花上,又白白搭上自己一夥的張溫。

駱統等人上書為張溫申辯,儘管駱統是孫權的侄女婿,孫權一向對他的意見很重視,但對於他為張溫的申辯,孫權不予採納。張溫於是被撤職遣送回吳郡,於六年後病故,他的弟弟張祗、張白也很有才能,名氣都不小,也受張溫的牽連而廢黜。

《三國全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