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七、街亭發生了什麼

蜀軍攻下了冀縣,下一步將轉攻上邽,拿下隴右全境眼看指日可待,這時傳來曹魏右將軍張郃率5萬大軍星夜馳援而來的消息。情況有些緊急,諸葛亮決定立即派出一支人馬前去堵截,為隴右戰役的最後勝利贏得時間。

這個任務至為重要,此去阻擊只能成功、不能失敗。派誰去呢?在眾人的心目中至少有兩位合適人選,一位是魏延,一位是吳壹。魏延自不必說,鎮北將軍兼涼州刺史,早就獨當一面。吳壹是劉備吳皇后的哥哥,討逆將軍兼關中都督,在軍中的威望也很高。

然而諸葛亮卻派了另外一個人,這個人大家都知道,馬謖。

馬謖時任丞相府參軍,是諸葛亮身邊的高級軍事參謀,從他的資歷來看,當過縣令、郡太守,但在軍隊裡的履歷只是參謀,沒有獨立帶過兵,執行如此重要的任務,行嗎?大家都在懷疑,但丞相已經做出了決定,也沒人說什麼。結果大家也都知道了:馬謖此去一敗塗地,損兵折將,更為重要的是打亂了諸葛亮隴右戰役的部署,諸葛亮被迫倉促撤軍。

諸葛亮用馬謖守街亭,的確匪夷所思。

有人認為是馬謖自己主動要求去的,他信心十足,保證守住街亭,為此還立下了軍令狀,諸葛亮雖然猶豫還是派他去了。但這個說法沒有史料依據,只是小說演義之言。事關重大,如果諸葛亮心裡真的猶豫不決,馬謖說得再天花亂墜估計也沒用。

派馬謖去,一定是諸葛亮覺得他合適。

對馬謖這個人,劉備生前有不同看法,他在臨終前曾專門對諸葛亮說馬謖言過其實,不能大用,希望諸葛亮好好觀察他,但諸葛亮並不這麼看。此前征南中時馬謖提出的心戰思想讓諸葛亮印象深刻,所以對他很器重。諸葛亮讓馬謖當他的高級參謀,經常與他談論問題,有時常常忘記吃飯睡覺,如果馬謖只是紙上談兵的趙括,估計諸葛亮不會這麼重視他。

有人分析認為,從諸葛亮對馬謖的態度看有刻意培養之意,馬謖在諸葛亮心目中的地位現在遠遠超過姜維,或許在諸葛亮心中馬謖就是未來軍事上的接班人,為馬謖創造鍛煉的機會符合諸葛亮的初衷。有人進一步分析認為,馬謖的哥哥馬良與諸葛亮情同兄弟,在蜀漢政治格局中諸葛亮是荊襄派的代表,得到了馬氏、楊氏、習氏等荊襄人士的支持,所以對他們也格外照顧,楊儀、馬謖等人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受到重用的。

這種觀點看似有一些道理,但說服力卻不強。諸葛亮重用了馬謖、楊儀、蔣琬等荊襄人士,但他也重視張裔、楊洪、費禕、董允等益州本地出身或在益州長期生活的士人,作為執掌蜀漢朝政的大臣,他在用人方面一直兼容並蓄,說他因為派系鬥爭的需要而力排眾議使用某一個人,是站不住腳的。

但這一次確實派了沒有帶兵經驗的馬謖去守街亭,又如何理解呢?這的確不好理解,也許當時有很多具體的情況,諸葛亮派馬謖去必定有他的考慮,只是這些已無法得知了。

由關中來隴右必走關隴大道,漢初的西北疆界只到黃河,為打通西域商路,漢武帝派人翻越隴阪,瞭解沿途地理和敵情,選定了關隴大道的基本路線,為保證這條路線的暢通,漢武帝在其沿線設置郡縣,每隔5里設一烽燧,10里設一墩,30里設一堡,50里設一寨,從而使關隴大道成為一條重要的交通幹道。

關隴大道的基本走向是:由長安出發,經過今甘肅省隴縣,再過固關鎮,翻越隴阪,到達今甘肅省張家川縣境內的分水驛,沿馬鹿、閆家店、弓門寨、張川、龍山一路西行,最後到達今甘肅省天水市。在這條路上有一處極佳的伏擊地點,名叫街亭,具體位置在今甘肅省秦安縣隴南鎮,秦隴大道由此經過,兩邊高山,中間是一條坦途,此地名為「街亭」,意思就是它處在大道的中間,正好堵住這條魏軍的必經路線。

魏軍長途奔襲,來的幾乎全是騎兵,為了爭取時間只能走關隴大道,也只能過街亭,搶先佔領該地,可以利用有利地形展開阻擊。諸葛亮具體給了馬謖多少人馬史書沒有記載,有的說是10萬人,這也是小說演義的,諸葛亮此次西出祁山的總兵力大約也不過10萬人,不可能都交給馬謖。而且,真有10萬機動部隊可用也就不必打阻擊了,直接把張郃的5萬人馬放進來圍殲就行。

當時蜀軍的兵馬應該分佈在隴右的幾個郡,諸葛亮能臨時調集起來的人馬並不多,推測起來應該在1萬人左右,用1萬人去阻擊5萬人,打得好的話也勉強夠用。諸葛亮命王平以副將的身份一同行動,王平現在的軍職是裨將,諸葛亮把從南中夷人子弟中選調出來的無當飛軍交給王平統領,參加街亭戰役的應該就有這支人馬,之所以做出這樣的安排,也許考慮到無當飛軍善使弓弩,正好是騎兵的剋星。

除了王平參與街亭阻擊戰的還有張休、李盛、黃襲等人,他們的軍職應該與王平相當或稍低。

馬謖帶著這支人馬火速趕往街亭,幸運的是他們先到了。馬謖立即觀察周圍的地形地勢,搶佔有利位置,做好伏擊準備,馬謖的任務是佔據街亭要塞,堵住敵人,不讓他們通過,把他們拖在這裡一段時間就算勝利。可是馬謖看完街亭的地形,決定對諸葛亮的部署進行修改,具體說就是捨棄下面的要塞上山。

街亭在山谷中,兩側的山都很高大,其中一側被稱為南山的,頂部平緩,向下三面皆陡峭,馬謖決定把人馬拉到南山上,待敵人前來攻打,居高臨下,把敵人打敗。王平是一位很有經驗的將領,他一眼就看出了這項作戰有致命的缺點,趕緊勸阻馬謖,但馬謖不聽。

馬謖指揮蜀軍上了南山,這時張郃率領的大軍也到了。

張郃是一位名將,作戰經驗十分豐富,他打了一輩子仗,馬謖還是個小朋友的時候他已經是袁紹手下的高級將領了。張郃看到蜀軍不佔大道上的要塞反而上了山,立即猜出了蜀軍的意圖,下令不急於攻山,而是斷了山上取水的道路。山上有上萬名蜀軍將士,還有馬匹,隨時需要大量水源,時間短了還能忍忍,時間一長就麻煩了。馬謖這才吃驚地發現,原來水道是他的軟肋,眼看不能久拖,馬謖只好硬著頭皮下令從山上向下面出擊。

結果可想而知,蜀軍大敗,四散逃命,只有王平率領的一支人馬,臨戰不慌,他們不斷敲擊戰鼓,張郃以為有伏兵所以沒敢猛追,蜀軍守街亭的1萬人馬最後只剩下王平帶回來的1000多人。

看了這個過程不免會產生許多疑問:馬謖為何固執地認為上山更好?王平從哪些方面看出來上山不利,他有沒有告訴馬謖?馬謖雖然沒有帶兵的經驗,但應該也是位出色的參謀,否則諸葛亮不會重用他,在顯而易見的事實面前,他為何仍然固執己見?蜀軍畢竟也有上萬人,何以敗得如此迅速和徹底呢?

這又是一個困惑,就像諸葛亮為什麼派馬謖守街亭一樣,馬謖為什麼把仗打成了這個樣也實在讓人不解,馬謖除非是曹魏派來的臥底,否則他的指揮怎麼看都讓人匪夷所思。

而這一切又都真實地發生了,要找出合理的解釋,或許只能結合街亭的地理狀況來推斷了。如果現在去古街亭戰場做一番實地考察,就會發現此處確實十分險要,兩邊的山很高,魏軍捨中間的大道便無法通過,尤其是他們的騎兵,不走從山谷中間便無路可走。秦隴大道行至此處,鬼斧神工地出現了一道地質斷層,西邊比東邊高出十多米,成為一處斷崖,街亭要塞就是以此為依托修成的。

也就是說,關隴大道走到這裡形成了高度落差,西高東低,蜀軍佔領街亭這個要塞,正好可以居高臨下堵住魏軍,要想過必須向上攻,類似於攻城,這是冷兵器時代所有將領都頭疼的事,以1萬人守住5萬的進攻是可能的。

但是當馬謖來到街亭時他看到的或許是另一番景象,都知道街亭有處要塞,但這處要塞早已年久失修、殘破不全,敵人來攻很多地方都可以輕鬆下手,原來固若金湯的街亭要塞現已不復存在了。

有這種可能嗎?有,這與街亭兩邊的區域環境有關。街亭所在的天水郡一直是曹魏的控制區,街亭要塞的作用實際是防範由東面而來的敵人,對西面之敵卻沒有任何作用,如果隴右一帶有人造反,他們會想起街亭,用它來抵擋曹魏的大軍,反之則毫無意義。因此曹魏控制街亭後不會下力氣整修這處工事,為防今後出現不測,刻意對其破壞都是有可能的。

對馬謖和蜀軍來說,這是一個極為嚴重的新情況。

現在修整工事時間來不及了,張郃的大軍馬上就到。在這種情況下,馬謖想到了上山。在實戰經驗豐富的王平看來山上固然很好,但並不利於防守,因為山上沒有水源,上萬人馬齊聚山頂,假如敵人不急於求戰,來個困而不打,山上的人不就慘了。

假如王平提出了這樣的看法馬謖還會堅持嗎?也許會,因為在馬謖看來,張郃為什麼不急於求戰呢?如果他真的不戰,在這裡慢慢耗著,那不是更有利啦?他的任務就是拖住魏軍,不管用什麼辦法,只要拖住他們一段時間,就算完成了任務。

所以在馬謖看來,心急火燎地從東面趕來的魏軍一定會發了瘋地攻山,到那時他們依托居高臨下的地形,只要用弓箭、連弩去招呼敵人就行了。

馬謖可能認為水源也是個問題,但問題不大,他是荊州人,後來長期生活在益州,都是南方,整天發愁的是如何防水防澇,在他的腦子裡還沒有因為缺水而帶來麻煩的經歷。況且他得知,南山上面沒有水卻有水源,有這個還怕什麼。但如此一來水道就成了蜀軍的軟肋,這一點豈能逃過經驗豐富的張郃的眼睛,張郃一下子抓住了蜀軍的要害,導致蜀軍全面潰敗。

水道被破壞後蜀軍仍不至於立即大敗,一天不喝水有點兒難過,但不致這邊沒水那邊就會死人,馬謖還有反擊的機會。但他是參謀人員,有智商也有情商,卻缺乏膽商,關鍵時刻他方寸大亂,拿不出絕地反擊的辦法了。

而且馬謖在軍中缺乏足夠威望,他是參謀出身,跟大家在一起的時間也短,還沒有建立起足夠的親和力和默契度,水道被斷後眾人對他肯定充滿了指責和埋怨,馬謖已經控制不了局面了。

以上多重因素疊加,注定了蜀軍在街亭必敗。

《三國全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