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二、還得老將出馬

公孫淵真會玩,但玩過了頭就要招禍。

孫權收拾不了他,不意味著就能高枕無憂了。傅容和聶夔奉命出使,又送官又送爵,本應好吃好喝好招待,但這二位也跟孫吳使者一樣差點回不去。到了遼東,他們被安排在學館裡,一連幾天沒見公孫淵來受拜,情況十分異常。

原來,遼東郡的計吏剛好這時從洛陽回來,他瞭解洛陽的情況,向公孫淵報告說這些使者都勇力超群,不是一般人,其中有個叫左駿伯的人更十分了得,言下之意是,魏明帝派這些人來明為加官授爵,其實是來執行「斬首行動」的,公孫淵向來多疑,聽完大怒。公孫淵派了步兵和騎兵把學館重重包圍,之後才進去受拜,完事之後又對二位使臣惡言惡語一番。傅容、聶夔受此大辱,回去後就向魏明帝告了狀。

魏明帝也生氣了,本來他是向著公孫淵的,多少人勸他解決公孫淵,他都沒聽,公孫淵卻不領情。魏明帝與公孫淵不是盟友而是君臣,他派去的人哪怕職務再低也都是上差,如同他本人親臨,公孫淵羞辱使臣就是打他的臉。

魏明帝下定決心後,就命幽州刺史毌丘儉積極籌備,條件成熟後即動手解決遼東問題。毌丘儉字仲恭,祖籍司隸校尉部河東郡,曹魏原將作大匠毌丘興的兒子,早年在曹植的平原侯府供過職,魏明帝繼位後擔任尚書郎,後升任為羽林監、洛陽典農校尉,很得魏明帝的賞識,是曹魏的政治新星。

毌丘儉後被提拔為荊州刺史,孫權三路大軍攻魏,毌丘儉率兵直接抵抗陸遜、諸葛瑾,結果吳軍敗退,算是打了個大勝仗,魏明帝發現毌丘儉是個軍事人才,更加委以重任,決定討伐遼東後魏明帝把毌丘儉調往幽州,仍任刺史,但加了度遼將軍的頭銜,同時兼任護烏桓校尉,把北方的軍政大權都一併交給了他,臨事可決斷(持節)。

毌丘儉立即整頓幽州一帶的魏軍,於曹魏青龍四年(236)率大軍直撲遼東,前鋒進至襄平,幽州以北各少數民族部落首領,包括右北平烏桓單于寇婁敦、遼西烏桓都督串眾王護留以及當年追隨袁尚逃到遼東的殘部合計5000餘人都紛紛來降,毌丘儉請求魏明帝封其中的各級渠帥共20多人為侯,並賞賜輿馬繕彩等物。

對毌丘儉來說開局相當不錯,如果此戰徹底解決了遼東問題,毌丘儉無疑將在魏軍中一躍而起,在宿將紛紛凋零的情況下,他將成為無可辯駁的新一代接班人。

但是,平遼東這樣的大事絕非輕易可以做到,一個只有不到兩年「軍齡」的人,既不熟悉軍務,又缺乏足夠威望,控制軍隊的能力本就大打折扣,加上立功心切,輕軍冒進,失敗也就難免了。公孫淵發兵與魏軍戰於遼隧,魏軍作戰不利,這時天又下起了大雨,一連下了十幾天,遼水大漲,魏軍長途奔襲,輕裝而來,面對洪水一籌莫展,只好撤回右北平。

既已撕破了臉,公孫淵索性自稱燕王,還給自己取了個「紹漢」的年號,「紹」有恢復、繼承的意思,公孫淵的用意跟劉備當年稱帝差不多,打的都是延續劉漢王朝的旗幟。公孫淵在控制區內任命百官,一切均照曹魏朝廷去設置,又遣使持節,封拜北方的各族首領,煽動他們出兵襲擾曹魏。

魏明帝深感憂慮,恰在這時司徒董昭、司空陳群先後去世,三公一下子走了兩個,他們都是始終追隨曹魏的肝膽忠臣,魏明帝越發感傷起來。

魏明帝下詔,將次年改元為景初,希望能給曹魏帶來新氣象,之後擢升尚書令陳矯為司徒,尚書檯左僕射衛臻為司空,又讓司馬懿由大將軍改任為太尉。

景初元年(237),北方連遭水災,冀州、兗州、徐州和豫州災情最重,造成重大的人員和財產損失,魏明帝只好把主要精力用在救災上,他不斷派出侍御史巡察各處災區,統計損失情況,開官倉賑救,遼東的事只得擱一下了。當時社會上到處傳播著流言,說魏明帝繼位以後大興宮室,為了個人的享受而不惜損害經濟和軍事,招致上天的震怒,這才以水災警示,有些話傳到魏明帝的耳朵裡,讓他很鬱悶。

說起魏明帝大修宮室,的確是實情,他雖然也是個勵精圖治的人,但在大興土木方面有偏好,以致達到自我陶醉的程度,這一點也許與他少年時代的經歷有關,受母親的影響,他少年時代長期生活在侷促的屋院內,形成了壓抑的個性,一旦君臨天下,自然要彌補回來。

雖然遭到過眾多朝臣的反對,但魏明帝仍我行我素,不惜財力物力修建了大量宮殿,包括太極殿、式乾殿、昭陽殿、總章觀、黃龍殿、壽安殿、竹殿、閶闔門等,無不高大壯觀,外表雄武,內裡裝修豪奢。魏明帝還命人引谷水入宮,直達皇家園林芳林園,形成一個很大的人工湖,名天淵池,用挖掘天淵池的泥土堆成景陽山,從太行山、谷城山等地運來白石英、紫石英、五彩文石等進行裝飾,園中遍佈松竹花草、奇禽異獸。為修建宮室苑囿,魏明帝還派公卿百官和太學的學生們參加義務勞動,他自己也去幹活,親自挖土給大家做榜樣。宮室建成後魏明帝經常在裡面游宴泛舟,或歌或舞,或登山或暢飲,美得很。

除了洛陽城裡的宮室,在郊外也修建了大量皇家園林和射獵場,高柔上過一份諫章,據他的統計,其中有一個射獵場裡養著大小老虎600只,狼500只,狐狸10000只。1隻老虎每三天就要吃1隻鹿,一年就是120只,餵食600隻老虎得另養72000頭鹿才行。

這些行動自然引起了群臣們的不斷進諫,但魏明帝似乎鐵了心,根本不聽,不過他的脾氣還好,至少比他父親好,言辭再激烈的奏章,他也頂多歎口氣放到一邊,很少因此對大家免官降職。

到了景初二年(238)的正月,水災過去了,魏明帝決心再度討伐遼東。考慮到毌丘儉的資歷和能力確實弱了些,魏明帝決定另派一位得力的重臣去指揮此次戰役,看來看去,只有司馬懿最合適。

司馬懿由長安奉命回到洛陽,魏明帝問他如果討伐遼東需要多少人馬,司馬懿說至少4萬,理由是公孫淵已經公開造反,知道遲早會遭到打擊,所以日夜都在做著準備,從兵法而言已無當年太祖皇帝率一支輕軍直搗烏桓大本營那樣出奇制勝的可能,只能靠實力,人馬少了不行,但多了也不行,因為路途遙遠,人馬太多後勤保障困難。

魏明帝又問,如果公孫淵知道大軍來討伐,他會如何應對,司馬懿為公孫淵制定了上、中、下三策:「我要是公孫淵就棄城逃走,這是上計;盤踞在遼東以拒大軍,這是中計;坐守襄平而困守,是下計,必然被擒。公孫淵如果能審時度勢,考慮彼我實際,從而有所捨棄,這是高明的做法,但公孫淵做不到,他會想我們長途而來,地勢孤遠,後勤補給困難,加上此前新勝,所以會有僥倖的心理,臣料想他會先拒遼水,再守襄平,也就是自尋下策。」

經司馬懿這麼一分析,魏明帝信心大增,最後又問司馬懿此次平定遼東需要多長時間,司馬懿回答:「大軍此去路上需要100天,雙方交戰需要100天,之後回師也需要100天,再加上60天時間去休整,算下來360天,也就是1年吧。」

計算得很精確,這不是專業,是自信。

魏明帝於是命司馬懿率領4萬人馬征討遼東,出發前散騎常侍何曾提議,此次出征遼東有4000多里,為確保萬無一失,不如派一位有能力有威望又忠誠可靠的重臣做司馬太尉的副手,萬一有不測的事發生,不致群龍無首。何曾也是曹魏的「官二代」,他的父親是前太傅何夔,這番意思可做兩種解讀,一是這種超遠距離的作戰的確得有所準備,萬一主帥身亡,大軍遠在數千里之外,很容易陷入群龍無首的境地;二是司馬懿以太尉的身份手握重兵,犯了所謂「五大不在邊」之忌,為了制衡,也應該派人在他身邊看著,以防作亂。

魏明帝何嘗沒這麼想過,但他知道這樣一來容易招致司馬懿的不滿和牴觸,畢竟現在征討公孫淵才是頭等大事,所以不僅沒接受何曾的建議,還把他從身邊調離,出任河內郡太守,算是懲戒,當然也是為了做給司馬懿看的。

《三國全史》